2006年乐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投稿人:陈  波   浏览次数: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工作回顾及二○○五年工作总结

   

   回望“十五”,发展成就令人鼓舞。这是我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的五年,是努力拼搏、克服各种困难、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的五年,是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五年。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乐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团结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的局面。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二00五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顺利实现,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任务也圆满完成。

    ——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时期,我们成功抗击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抵御了五十年一遇的严重旱灾,有效预防了非典、禽流感等疫情,战胜了发展中碰到的种种困难,取得了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呈两位数增长的好成绩,全市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全市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和新的核算方法,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0.7亿元,同比增长11.2%(按旧的统计口径则为13.2%),比2000年增加12.87亿元,GDP总量名列韶关各县(市)首位。经济增长速度从“九五”期间年均增长6.8%提高到“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6%。“十五”时期前三年GDP的平均增速为9.3%,后两年平均增速为12.5%,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国税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17.7%,五年年均增长22.7%;地税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21.1%,五年年均增长2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17亿元,同比增长21.88%,增长速度由“九五”期间年均增长3.3%跃升为“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8.4%,其中,前三年平均增速为14.9%,后两年平均增速为20.3%。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三大产业同比分别增长5.9%、12%、13.5%,三大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1.2:27.6:41.2调整为22.6:36.7:40.7(按旧的统计口径则为22.7:38.7:38.6)。

    2005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83元,同比增长10.8%,五年年均增长10.1%。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达到15258元,同比增长19.2%,五年年均增长15%。农村人均纯收入3085元,同比增长4.1%,五年年均增长4%。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1.99亿元,比年初增长1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89亿元,比年初增长13.6%,比2000年增加15.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4%。全市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38%,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6.8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为11万户,互联网用户为4500户。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网络覆盖全市,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县域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我们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各项改革,突出实施工业强市和第三产业旺市战略,使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凸现,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先后培育了鸿昌、优之菜、粤辉、沿溪山等农业龙头企业,优质稻、烟叶、果菜、马蹄、香芋等农业支柱产业逐渐形成,涌现出“马蹄之乡”、“水果之乡”、“板栗之乡”等专业镇。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柰李、油桃、梨等9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沿溪山茶叶、北乡马蹄、九峰水果、福昶杜仲酒等名牌产品获得商标注册。九峰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北乡马蹄专业合作社、张溪香芋专业合作社等民间专业合作组织有序合法发展。采取得力措施,完成了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和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2005年,我们抓好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实现了农民零税赋。落实了直接补贴种粮大户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首次突破40万亩,达40.88万亩。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烟叶产业发展的决定》,全年种植黄烟2.3万亩,实际收购烟叶3.2万担,同比增加0.6万亩和1.4万担,烟农总收入2338万元,创税320多万元。2005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95亿元,同比增长5.9%;五年年均增长3.5%。

    工业支柱产业初具规模。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富市、工业强市”思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始终把工业化作为龙头和核心来抓。培育壮大了电力、建材、家具、纺织服装和机械铸造等支柱产业,先后扩建了坪石发电(B)厂二期12.5万千瓦机组、昌泥建材公司技改年产100万吨水泥生产线,新建了长安电站(1.25万千瓦机组)等一批较大规模企业,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5年,我们克服了煤电油运紧张和原材料价格高涨等不利因素的严重影响,使全市工业在逆境中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46亿元,同比增长8.9%;五年年均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9亿元,同比增长6.7%。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引擎作用。

    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加快了龙王潭生态旅游新景区的开发步伐,完成了旅游公司、古佛岩等旅游企业的体制改革,推出了“乐昌一日游”、“红色旅游”等主题鲜明的旅游活动。2005年,成功举办了广东省《金鸡报晓长征路》专题旅游开年仪式、九泷十八滩“红色旅游.江上行”开漂仪式、龙王潭“重走红军路”红色之旅等专题活动,启动了梅花红七军烈士陵园和纪念馆筹建工作,将薛岳故居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乡镇农贸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商贸、交通运输、信息、金融、餐饮等服务业较快发展。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56亿元,接待游客56.5万人次,均比上年增长13%,分别比2000年增加0.56亿元和20.9万人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96亿元,同比增长15.6%,五年年均增长11.4%。

    ——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开放水平稳步提升

    五年来,我们以改革激发体制活力,以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把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强力推进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强力推进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列入改制的181家企业中,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改制的有145家。稳妥推进了市、镇党政群机构改革。坚持“逢进必考”,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推行了竞争上岗、公开招考公职人员等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人才管理和培训力度,五年共招录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298名,协助企事业单位招录专业技术人才530多名。2005年,完成了市麻纺厂、粤北化工有限公司、沿溪山茶场等18家企业的改制,筹集安置资金3577万元,安置职工2096人。调整归并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台,独立设置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加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实施“金财”工程,加强了公共资产管理。基本完成了农村信用联社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金融服务体系。

    内外源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加强了招商引资机构建设,健全了工作责任制,完善了有关政策和制度,先后成功举办了首届“马蹄节”暨经贸洽谈会、东莞(乐昌)和温州(乐昌)的投资环境推介会等大型招商活动,组团参加了省第二、第三届“山洽会”,粤鄂、粤港、“红三角”等经贸洽谈会,创建了乐昌市产业转移工业园,掀起了招商引资促发展的热潮。2005年,全市新签项目60宗,实际引进资金22.3亿元,同比增长15%;五年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456个,累计引进资金67.4亿元。外贸出口总值2667万美元,五年累计完成出口总值1.02亿美元,年均增长18.5%。全市拥有个体工商户8678户,注册资金3.45亿元,比2000年增加952户、2.77亿元;民营企业336家,注册资金4.25亿元,比2000年增加220家、3.62亿元;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上缴国税1.49亿元、占国税总税收的83.3%,上缴地税6621万元、占地税总税收的58%。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十五”时期,我们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掀起了一场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区位优势有所改善,山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五年来完成省、县、乡道公路改造729.9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1477.8公里,公路密度达61.8公里/100 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市到镇通三级公路的目标。京珠高速公路建成通车、S248线改扩建等,提升了乐昌的区位优势。全面完成了第二、三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实现了农电“两改一同价”,全市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大幅提高。抓好了龙山水库等29宗省人大小型水库议案工程和面上一批除险加固工程,加快了市区一、二期城市防洪堤工程建设。新建、改造了188个村委会办公楼,完成了17个基层派出所、司法所业务楼和13个部门的专业技术设施建设。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68亿元,年均增长32%。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5亿元,同比增长20.9%。七大工程46个重点项目中,有44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其中27个项目超额完成了年度投资计划。

    信息化工程覆盖镇村。建立了市山区信息化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和乐城、北乡、长来、九峰、坪石、白石等6个镇级信息服务站、22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开通了乐昌市山区信息网和政府公众信息网,抓好了市、镇、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了全市广播电视光纤联网和部分镇的旧网升级,通讯光缆覆盖全市各镇。

    城市化进程加快。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完成了乐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坪石“一江两岸”、部分功能小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4个中心镇规划,加快了乐城、坪石两个“窗口”城市的建设,相继完成了黄金口岸行政办公区、职工文化广场、富庭雅苑、顺易华庭(一期)、“一江两岸”道路硬化、坪石A区(一期)、坪石河西小区等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城市经营取得明显成效,自2000年以来,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全部实行挂牌交易,共成交36宗,总面积26.5万平方米,总金额2.66亿元。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路,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人口计生工作实现新突破,环境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科教兴市战略深入推进。制定和落实了《关于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成立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了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加大了科技投入。五年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6项,其中申报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29项,15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其中9项获韶关市科技进步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巩固了“普九”成果,扩大了办学规模,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2005年,高中普及率和初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66.1%、99.1%和99.9%。在乐昌一中等4所学校推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五年共投入资金3020万元。兴建了市青少年宫,改造薄弱学校139所,新建希望小学26所和老区、山区学校14所。调整中小学布局,新建校舍2.9万平方米。共有15406名农村贫困学生享受免收义务教育书杂费政策,免收金额2882万元。从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00万元,评比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骨干教师。成功举办了“希望之光”爱心助学答谢募捐晚会,共筹得助学资金830万元,资助3500名特困学生重返校园,并在乐昌一中设立了首个“宏志班”。五年共筹得助学资金1153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680名。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新建了市档案馆、博物馆(一期)、文化馆、文工团排练场和17个镇文化中心等文化场馆,争取省中山图书馆在我市设立了流动图书馆。成功创建了全国“体育先进市”和省“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市,开展了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了一批文化精品,其中,大型现代乐昌花鼓戏《望水村轶事》在韶关各县(市、区)巡回观摩演出中深受好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我市少年棋手多次在省乃至全国各项赛事中获奖。巩固了省“卫生城市”成果,加强了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和基层卫生院建设,增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稳步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75%。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6个,卫生技术人员1930人。

    人口和计生工作开创新局面。认真贯彻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强化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了基层计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村(居)委会计划生育“一校二室三栏”建设。人口和计生工作逐年上台阶,不仅摘掉了“提醒注意”的帽子,而且由三类地区提升到二类地区管理水平。2005年,我们创新了工作机制,加大了重点管理地区计生工作力度,完善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了流动人口属地管理,镇、村计划生育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全市落实节育手术5525例,计划生育率80.8%;出生人口4815人,出生率9.20‰,自然增长率5.66‰,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任务。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完成了乐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狠抓了城市环境和珠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环境监测和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的力度,“治污保洁工程”进展顺利,环境责任考核成绩名列韶关各县(市、区)第一名。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加快森林生态市建设步伐,生态公益林建成面积82.3万亩,建立了总面积30万亩的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大了殡葬改革、沼气推广、农房改造等工作力度。2005年,全市沼气池建设和农房改造数量分别为6028个和3653户,均超额完成韶关市下达的任务。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再就业工作机制,五年共培训下岗职工5357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8379人次,再就业率年均超过60%。做好救灾救济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加快敬老院建设改造步伐,五保供养实行了“四统一”。认真抓好优抚安置工作,连续两次被授予省“双拥模范市”称号。2005年,我们认真做好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征集社会保险费1.27亿元,有效保障了社保金的正常发放。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7万人。

    此外,我们在2005年依法关闭了4个煤矿,加大了对31个非煤矿山和70个采砂场的安全生产整治,全市安全生产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加大了对药品、食品、农资等市场的专项整治力度。认真编制了“十一五”规划,加强了统计执法,圆满完成了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度征兵和民兵预备役集训任务,切实推进了人民防空工作。

    ——民主法制日趋完善,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十五”时期,我们着力打造平安和谐乐昌,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突出抓好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实施各项“民心工程”,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双丰收。积极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和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十星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我市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实行村(居)民自治。抓好了人民调解和普法工作,强化工农关系协调和信访工作。加强公安和司法队伍建设,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打防并举,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总量持续下降,群体性事件大幅减少,有效维护了粤湘边界稳定,治安防范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市公安局被中央综治委、国家人事部评为“2001-2004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市司法局被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协会评为“人民调解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政府作风明显转变。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主动征集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诚心接受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了政府督办、行政效能监察制度。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和纪律教育月活动,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了部门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和各专项审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管理。

    “民心工程”扎实推进。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北部石灰岩地区建造蓄水池2.1万个,完成食水工程246宗,解决了4.73万亩旱地浇灌困难和3.08万人的食水难问题。开展了“大禹杯”竞赛、智力扶贫、对口帮扶等活动。村庄道路、农村电网、生活用水、疾病防治、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逐步完善。2005年,我们兑现了沼气池建设、农房改造、特困学生就读资助、农村合作医疗推广等11件为民办实事的承诺,件件实事温暖人心,广大人民群众普获实惠。

    代表们,“十五”时期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驻乐单位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民营企业主等社会主义建设者,向驻乐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驻乐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乐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朋友,特别是莅乐投资兴业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五”时期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加快发展,始终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和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相互统一,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只有坚持不懈地抓落实、打基础、求实效,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才能真正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法治社会、和谐乐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民生,始终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注重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和突出问题,才能真正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调动全市人民思发展、谋发展的积极性,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只有始终坚持守土有责的理念,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打击黑恶势力及犯罪行为,努力消除不稳定因素,才能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只有继续发扬“不畏艰险、勇于拼搏、自力更生、众志成城”的抗洪、抗旱精神,才能凝聚力量,鼓舞和激励全市人民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形成共促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中共乐昌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编制了《乐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要以建设“富裕乐昌、活力乐昌、文明乐昌、和谐乐昌”为总目标,继续推进三大战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和“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后发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力争增长两倍,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16亿元,年均增长13%;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16.2:48.0:35.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5%和6%左右;环境责任考核在80分以上;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要实现“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明确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一是重视解决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地方财政基础薄弱的问题。把培植税源、扩大税源、积累财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特色经济的路子,努力培植支柱产业和税源型企业。大力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内外源型经济。大力发展烟叶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二是重视解决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建设节约型社会。坚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三是重视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健全企业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制、政策和市场环境,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四是重视解决重点建设项目不足、投资力度不够的问题。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为重点,全力推进“八大工程”建设。其中,农村基本建设工程9项,投资4亿元;电力工程11项,投资32亿元;水利工程15项,投资31亿元;其他重点工业工程8项,投资10亿元;交通运输工程7项,投资60亿元;环保生态工程10项,投资7亿元;社会公共事业工程22项,投资9亿元;城市建设工程15项,投资7亿元。“八大工程”重点项目共97项,估算总投资160亿元。五是重视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建设和谐乐昌为目标,采取得力措施,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就业环境,预防和妥善处理因征地拆迁和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加大教育投入,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规模,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安全生产和市场监管工作。实践证明,只有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落实、见成效,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六是重视解决部门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阳光政府。提高统筹发展全局、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协调利益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切实做到执政为民。

 

                                          二〇〇六年工作意见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对开好局、起好步,实现预期发展目标意义重大。根据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围绕“十一五”发展目标,2006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韶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第三产业旺市、协调发展的道路,突出抓好三大战略重点,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为争当韶关市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建设富裕活力文明和谐新乐昌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2%;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接待游客增长12%,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4‰以内;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4.5%左右。

    一、坚持科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设富裕活力乐昌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一) 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根本,乡风文明是保障,村容整洁是形象,管理民主是基础。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县镇村工作的重点,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精心培育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按照“一乡一品”的要求,发展集约农业、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充分发挥鸿昌、粤辉、沿溪山、市烟草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作用,促进廊田优质米、北乡马蹄、九峰果菜等特色农业发展,打造张溪香芋、坪石天堂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坚持把烟叶产业作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来培育,落实黄烟生产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考核机制,确保实现黄烟种植5万亩、收购11万担的目标。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做好绿色、无公害农牧基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申报工作,唱响农业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优势。健全病虫、疫情防控体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加大农业科技、市场服务力度,提高农业信息、技术、市场、金融社会化服务水平。

    2、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扩大非农就业门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发挥培训中心(基地)作用,推进“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重点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扶持九峰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建设成为国家、省的重点项目。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组织,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更多农户增产增收。加大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力度,引导广大农民走科学种养的路子,不断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3、营造良好氛围,建设美好家园。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努力做好宣传、引导、组织、扶持、服务工作,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中心镇建设,强化城镇功能,逐步引导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中心镇集聚。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紧制定农村建设规划,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培育三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改房、改路、改水、改厕、改灶等农村改良工作,积极创建文明户、文明村组和文明镇村。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投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着重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

    4、规范农村管理,树立文明村风。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按有关法规成立村民理财监督小组,加强财务管理,积极探索化解镇村集体债务的有效办法,防止产生新的债务。重视人民调解工作,每村成立一个人民调解庭,化解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二)突出抓好三大战略重点,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1、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协调、督办和责任落实力度,帮助建设单位解决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环境评价、资金筹措等重点问题。协调解决好武广客运专线、国家成品油储备库三五三处和广东七三三处扩建、安捷轨枕有限公司扩建长轨焊接厂、梅乐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的问题;着力改善镇通村公路网络,确保三年内全面完成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化任务。切实抓好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和乡镇供水工程建设,规划和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改善农业生产灌溉环境。抓紧完成坪石、河南、两江、枇杷岭变电站改扩建工程和昌山至枇杷岭变电站35千伏线路建设。升级改造镇级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提高广播电视网络系统的科技含量。

    2、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必须增强抢抓机遇、抢办园区、抢上项目、抢先发展的意识,把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主战场来抓。着重抓好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规划和管理,出台配套政策和措施,对接广州,主动承接珠三角、长三角、港澳台等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强化招商载体建设,创新招商方式,落实“一个项目、一个责任人、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责任制,强化跟踪服务和协调服务,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到位率和投产率。

    3、优化竞争环境,壮大内源型经济。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立民营企业担保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促进行业协会建设,通过行业协会自我协调、自我管理,引导并支持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规范政府部门自身行为,对乱收费、乱罚款、乱设卡等现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实践证明,山区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走一条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道路。

    1、制定配套政策,推动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必须从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扶持,努力营造“保护创新、保护知识、宽容失败”的自主创新氛围。市财政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和扶持坪石发电(B)厂、昌泥建材、松珍保健等企业研发新的产品和降低耗能的技术,发展相关产品和产业链。加强具有自主产权项目的科研开发,培育名牌产品。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根据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力、建材、机械铸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

    扶持做大两大产业集群。坚持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外围和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努力将坪石发电(B)厂和昌泥建材系列企业打造成融电力、建材、水利、原材料深加工为一体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两大产业集群。

    做强做优四大支柱工业。一是壮大电力工业。重点扶持坪石发电(B)厂加快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加强跟踪服务,做好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兴建的协调工作。整合小水电资源,提高水力资源综合效益,加强变电站及配套输电线路建设,切实解决小水电上网难问题。二是振兴纺织服装业。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麻纺、棉纺、制衣等改制企业焕发生机,推动顺昌布厂及其他外资服装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做大建材业。加快完成昌泥建材二期和坪石发电(B)厂两条年产2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建设,加快乐冠水泥厂、广北水泥厂等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把我市打造成为“粤北地区重要水泥生产基地”。四是做强机械铸造业。重点做好锦锈工贸、泰邦、昌达、强动力等机械铸造企业的服务工作,推动企业增资扩产、技术革新,成为新的税源型企业。

    培育壮大三大特色产业。一是做优家具名牌。加大对木材走私的打击力度,控制原木外销,确保家具企业原材料供应,鼓励家具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家具名牌。二是培育生物保健品牌。帮助松珍保健品有限公司开拓省内外市场,研发新产品,发展相关产品和产业链,带动医药工业发展成为我市的品牌优势产业。三是做大农副产品加工业。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协会组织,市场运作”的模式,培育竹、木产品深加工,配套解决好果、菜、禽畜产品保鲜、储藏和加工增值技术。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3、推进体制创新,消除科学发展障碍。

    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改革的指导、服务、跟踪和督办力度,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资产评估机构和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各项制度。借鉴市麻纺厂改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加快市制衣厂、铅锌矿、纸箱厂、张滩电站、金鸡岭等36家企业的改制步伐,确保年内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转制任务。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按照“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要求,努力培植壮大财源,强化税收征管,提高税源控管水平。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行“镇财县管镇用”和“会计代理制”改革,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部门预算改革。加大对镇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对困难镇村的扶持力度,提高村“两委”和居委会干部待遇。加大对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确保农信社改革达到预期目标,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融资平台。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为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和教育发展等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培育和建立生产资料、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成果转让等市场,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突出抓好非煤矿山、采砂场的整治与管理,规范和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保护国家资源,严防税收流失,确保生产安全。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抓好食品、药品、集贸、文化、建筑市场的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查处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传销和变相传销等行为。规范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实施旅游旺市战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要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着眼于乐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1、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是开放性、拉动性产业。我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省产业政策的调整,加快旅游经济的发展最易形成我市的错位竞争优势。

    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整合开发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既可以用资源换资本,将地方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又可以通过旅游事业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我市旅游资源“险山、陡水、悠史、奇俗”相结合的立体交叉特色,以现有的山水休闲生态旅游和探险旅游项目为依托,挖掘景区文化内涵,突出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众文化。依托天然“古堡”金鸡岭、石灰冲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户昌古村落、薛岳故居等现存的文化遗址,整理历史典籍记载的名人逸事和诗文书画,将我市逐步包装为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文化之乡。从“时间-历史的文脉”和“地区-环境的文脉”两个方面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保护和修整一批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最具乐昌特色的村落或街道,突出瑶族民俗风情和梅寮四地客家风情等民众文化特色,开辟民居民俗旅游线路。充实博物馆展品,展示我市丰富的历史文物。整理我市宗教历史资料,加快西石岩寺大雄宝殿等寺庙景观的建设,挖掘古佛岩、西石岩寺的佛教文化内涵,发展具有乐昌特色的宗教观光游。

    打造旅游品牌。加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做好线路规划和景点规划。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挖掘坪石古镇近代革命历史文化,推动梅花红七军烈士陵园和纪念馆的建设,通过深度开发把“三龙谷”打造成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抓好十二渡水、九峰观光果园、薛岳故居、户昌古村等景点的开发,打造“春赏花、夏品茶、秋摘果、冬戏雪”的山岳度假品牌,引导生态旅游从观光向度假转变。突出抓好探险、健身旅游,充分利用碧水洞、走马岭、7011工程、万古金城等旅游资源,开发溶岩洞穴、山地探险、森林探险等旅游项目。

    开发旅游商品。规划兴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特产品一条街、雅石一条街等旅游购物专业街,推出“吃农家小食、住农家旅馆、过农家节日、享乡村风情”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努力挖掘和开发具有乐昌特色的旅游商品。

    2、实施“3232”工程,发展服务业。做大做强旅游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三大优势服务业,推动旅游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发展房地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两大产业,提高房地产开发水平和建设档次,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积极推进信息、科技、文化三大新兴服务业,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领域信息化进程,推进科技开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文化服务业;着力提升居民服务和餐饮旅馆两大传统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养老、托幼、文化、体育、物业管理、医疗保健、环境卫生的社区服务业,推动中小餐饮企业发展壮大。

    3、拉大城市框架,加快乐城、坪石发展。

    充分发挥旅游对城市建设的拉动作用,加快我市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发展壮大我市旅游产业夯实基础。

    始终坚持一个方向。坚持“拉大框架、突出特色、提高品位、优化布局、搞活经营”的城市发展总体方向,以拉大城市框架为城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引导乐城按照“南北延长、东西拓展”的要求发展,带旺城南新区和城东工业新城,扩大城市规模;引导坪石把开发重点转向河西、老坪石地区,降低城区建筑密度,改善城区空间拥挤的现状。

    充分利用三个手段。一是规划控制。尽快完成市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坚持规划先行,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用规划的手段控制引导城市开发向新区发展,做到旧城改造稳步推进、新区建设加快步伐。二是用地调控。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根据市场需求,每年合理推出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确保推出一块,建好一块,使房地产开发始终不偏离城市发展总体方向。三是土地储备。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储备土地,引导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将“生地”做成“熟地”,使政府牢牢掌握城市发展的主动权。

    力求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拉大城市框架。乐城和坪石重点建好“一江两岸”三期和一期城市防洪堤工程,实现以路引城、以城带商、以商旺市的目标,突出发展乐城的城南新区、坪石的河西新区以及高品质生活居住区。坪石还要着重搞好物流(客运)综合服务中心投资开发建设,突出发展汽配贸易和仓储运输业等物流业,按规划逐步做好镇政府、汽车站向河西方向搬迁的工作。二是提高城市品位。将乐昌迎宾馆建设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物,打造龙山温泉休闲度假村,着力抓好兴华影剧院改造、“一江两岸”等重点市政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魅力和吸引力。三是强化城市管理。整合城市管理机构,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突出解决占道经营和乱停乱摆现象。加快环卫体制改革,建设城区垃圾收集中转站,实行路段保洁承包和上门收垃圾服务,抓好卫生街(社区)创建等工作,净化美化市容市貌。

    二、坚持为民务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文明和谐乐昌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构建文明和谐的新乐昌。

    (一)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增强发展后劲

    1、加强科研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继续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制。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争创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继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加强科技宣传和普及,举办各类实用型培训班,实施科技富民专项行动计划和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加快专利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坚持教育优先,增强发展后劲。

    树立大教育观念。社会要发展,教育是根本。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发展,教育不仅是脱贫的需要,也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作为富民兴市的基础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

    提高品牌学校的办学质量。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乐昌一中与新时代学校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增加优质学位、扩大办学规模的方式,做大做强做优乐昌一中与新时代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扩大职中办学规模。支持帮助省属两所技校做大做强。落实促进民办教育的各项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兴办教育,扶持市中英文学校等民办学校发展壮大。进一步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防流控辍,突出抓好农村及石灰岩地区的基础教育,巩固和提高“普九”水平。全面实施省基础教育“五项工程”,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育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继续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确保每位适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

    3、创新用人机制,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分配激励机制,健全竞争上岗、选拔录用、职务聘任、实绩考核等人事制度。建立引进人才的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教育、卫生、农业、工业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和结构合理化。完善留得住骨干人才的机制,切实用好教育、科技、卫生人才专项奖励资金,重奖各类专业人才和拔尖人才,营造人才留得住、能创业的良好氛围。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依法合规、自主灵活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重视对镇、村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提高经济待遇,激发工作热情,为镇、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绿色乐昌

    1、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依法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土规划。坚持预防为主,继续实施“治污保洁工程”,加强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治理,控制污染源。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推动环保责任考核和珠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完善乐城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推进坪石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深化林业改革,建设省级林业生态市。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和矿山生态保护执法检查,严格保护耕地和矿产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和资源保障。

    2、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广泛宣传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服务业,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优先,重点做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利用工作。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加快推进“移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节约行政成本。

    3、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提高人口素质。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健全层级动态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计划生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预警制度,巩固重心下移的工作成果,形成“县重点抓村”的工作格局。开展镇无政策外多孩出生、村无政策外出生活动,加强流动人口和计生重点地区的管理。深入开展“关爱女孩”活动。继续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和计划生育户优惠政策。加大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综合治理力度,大力清理“四术”库存,严格控制政策外出生。

    (三)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文明程度

    1、加强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开展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创建省文明城市。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充分挖掘和展现乐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规范娱乐、音像、演出、互联网等文化营业场所的管理,打击、取缔无证照经营行为,探索文化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妇女儿童工作,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居)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好“五五”普法和人民调解工作。认真贯彻《信访条例》,主动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坚决依法纠正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及其他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引导群众合理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建立社会治安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预警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加大公安建设投入,组建防暴特警队,加强公安基层基础设施和治安队伍建设,构筑动态治安防范网络。强化严打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规模的专项斗争和专项治理活动,重点打击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双抢”、“两盗”等多发性犯罪,不断扩大打造“平安乐昌”的成果。加强乐城、坪石城市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继续加大殡葬改革力度,树立文明办丧新风尚。

    2、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保障网络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扩大社会保险的参保面。加快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加强劳动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统筹和管理水平,使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镇(村)卫生院(站)的服务能力。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着力解决群众“四难”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劳资纠纷和拖欠工程款、征地补偿金、农民工工资问题。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继续做好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大力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妥善解决优抚对象、企业军转干部和伤残军人生活保障问题。2006年,重点办好9件实事:①硬化120公里镇通行政村公路,新建通自然村公路30公里;②完成3500户农房改造,培育3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③新建5000个沼气池;④改造乐昌小学、乐昌五中门前的道路路面;⑤抓好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年内新建5个以上面积达标的办公用房;⑥保证每个村委会至少设置一个卫生站和一个人民调解庭;⑦广泛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在乐昌一中继续开设一个“宏志班”;⑧兴建1个农特产品批发市场,彻底解决昌山北路占道经营问题;⑨改革环卫体制,实行上门收垃圾服务。

    3、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落实省“安全生产年”的各项工作。加快构建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与防护网络,建立健全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食品、药品、环境和餐饮卫生的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巩固煤矿关闭成果,打击非法开采行为,建立矿山开采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严格安全执法。

    此外,还要抓好审计、监察、统计、档案、地方志、外事侨务、残联、民族宗教、人民武装和防空等工作。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环境决定竞争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重点在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严格执行《乐昌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阳光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市场和社会中介机构,解决转型时期政府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社会发展环境上来,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强化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落实办事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加强对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监督。集中财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医疗救助、义务教育、就业、救灾等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严格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依法治市进程,规范办事程序,遵守法定时限,提高办事效率。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坚持平安行政,提高行政效能。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努力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扎实推进政府机关作风建设,大力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简化迎来送往,切实把精力放到抓落实、见行动、求实效上来。健全重大决策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坚持守土有责,强化行政问责,建立并落实政府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领导责任、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加大工作督办力度,严肃查处不及时、不认真和拒不履行职责的行为,切实解决一些单位办事推诿、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问题。加强政府廉政工作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不懈地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筑牢廉政安全防护网,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形势催人奋进,发展任重道远!做好2006年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万众一心,埋头苦干,掀起建设发展新高潮,为争当韶关市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全面建设富裕活力文明和谐新乐昌而努力奋斗!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