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唐红梅 实习生韩哲琦)从探访钢铁企业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走进汽车工厂看机器人如何参与生产汽车;从探访一杯牛奶的奇妙旅程,到深究一朵棉花如何成为一件衣服;从体验45项黑科技玩得停不下来,到解锁航空航天的宇宙奥秘……
这些过去“闲人免进”“谢绝参观”的工业企业和经营场所,如今变身为热门“打卡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乌鲁木齐市着力发展工业观光旅游、工业体验旅游和商务考察旅游,打造工业旅游产品,将工业旅游培育成旅游发展的新领域和工业转型的新动能。
作为一种新兴旅游项目,工业旅游既丰富了文旅市场的产品结构,又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11月20日,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文旅局联合经开区(头屯河区)教育局,以即将到来的雪假为契机,召集区域内十余家工业研学游的企业座谈交流,鼓励企业优化工业旅游供给品质,共同努力,打造融旅游、文化和体验于一体的工业游品牌。
11月20日至23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各相关企业了解到,各企业正在就如何让工业记忆“活”起来,让文旅经济“火”起来不断探索,通过“工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有效释放消费新动能。
从一块钢铁到一辆汽车
工业旅游是体验型、知识型旅游的承载者。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并印发通知,要求积极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模式新业态。
作为新疆老牌工业企业,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钢)已经发展了74年,企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几代钢铁人接力奋斗的光辉历史。
走进八钢厂史馆,第一代钢铁工人们人拉肩扛建厂、取冰化水炼铁、第一炉钢水出炉等情形直击人心,这些老照片和老物件的背后,是节衣缩食的奋斗和无怨无悔的奉献。
另一端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工人们通过一面面智慧大屏幕,实时查看着一线的生产状况,机器人在一座座高炉旁巡检,将收集的数据传输到大屏幕。
“希望孩子们走进这里,既能了解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不易,又能领略现代钢厂的飞速发展。”新疆八一钢铁文化工业旅游景区负责人沈富东介绍,八钢工业游自2022年创建国家AAA级景区以来,始终以“红色工业+绿色智慧”为核心,打造差异化研学基地。景区依托13.1平方公里的花园式厂区,将八钢74年创业史、红色基因与智慧制造深度融合,形成三大核心研学优势。
沈富东说,针对即将到来的雪假,八钢景区制定了专项推广计划,打造雪季专属研学套餐,整合冬季特色与钢铁文化,推出“雪映钢花”主题线路,包含“第一炉铁水”影像还原、热轧厂冬季生产观摩等核心内容,搭配生态园暖冬喂养体验,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还依托“AAA景区+”模式,联动八钢游泳馆、网球馆等场馆,为研学团队提供课后休闲配套。
如果想了解兵团军垦历史,可走进新疆军垦陈列馆,这是一座以兵团精神为主题的陈列馆,馆藏文物1500余件,通过时间轴带动兵团故事一步步延续,参观者可从多角度与兵团文物深入交流,领悟兵团精神,感知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近两年,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成为研学游的一大热点。
车间内,各类机器臂配合着工人精准完成汽车组装,AGV小车顺着地面的磁条自动运输着物料,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辆畅销款新车下线。
在这里,不仅有工程师导师现场揭秘“汽车诞生记”,孩子们还能上手体验。
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研学运营负责人陈琦介绍,孩子们可以参与动手挑战,其中包括:火线冲击项目,可以化身车间质检员,挑战精准通电“零失误”;“螺丝枪”实战,可使用专业工具亲手装配,感受螺丝紧固的机械魅力;发动机拼装,可感受将3D打印的发动机模型从零件变身核心动力的过程。
新疆地大物博,如果想要了解新疆的特色产业,还可走进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该馆目前是新疆最大的综合性地质科学博物馆,2023年被命名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宣传工作人员杨子仪介绍,针对雪假,该馆将让孩子们看到“天外来客——世界第三大铁陨石”、难得一见的各种新疆宝石矿石,以及充满科技技术的地球科学演示系统等,并将结合冬季特色,让受众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从一杯牛奶到一件衣服
吃穿是民生大事。牛奶是如何从养殖基地到达工厂,再到达居民餐桌的?一粒棉籽是如何长成一朵棉花,再做成一件衣服的?
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探访,走进乌鲁木齐伊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伊利食品)和“一带一路”地标文化博览园(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博览园),就能找到答案。
伊利食品2007年5月在经开区(头屯河区)投入生产,目前是冷饮冰淇淋、液态奶和酸奶的综合型生产基地,共拥有12条生产线。
伊利食品行政主管李巍介绍,该公司构建了多元的研学场景,其中包括伊利乳制品全产业链产业资源,深度联动伊利现代化乳制品加工工厂及科普参观通道,从原料检测到产品生产全流程开放参观,打造沉浸式产业研学场景。同时,通过液态奶、冷饮、酸奶、奶粉、奶酪等全品类的产品,可提供产品品鉴、成分探究、工艺对比等研学体验,了解企业对品质的把控和创新驱动。
“针对即将到来的雪假,我们对不同年龄层的研学精心打造了4类短课时精品课程。”李巍说,通过“生产科技+特色文化+动手实践”的三维融合模式,实现创新探索、产业认知与文化体验的有机衔接,让学生在一次研学中收获多维成长。加上企业有一支专业、成熟、经验丰富的研学导师团队,可以保证研学质量与效果。
了解了牛奶的生产流程,如果想了解骏马的生活习性,可以来到西湖街道的马家庄子村,这里有AAA级景区骏驰腾吴马文化产业园景区,专业饲养员可以介绍骏马的作息,马术教练能教孩子们驾驭驰骋,探寻“骏马与人文的共生密码”,又能在互动体验中读懂马文化的深厚内涵。
从棉花到成衣,也是一门大学问。
走进乌鲁木齐国际纺织品服装商贸中心的“一带一路”博览园,从精美实用的文创产品,到独具特色的靓丽服饰,生动展现了工业旅游从“参观”到“消费”、从“场景”到“转化”的“前店后厂”模式的魅力。
“一带一路”博览园作为新疆首批研学旅游基地之一,可以让孩子们在这里沉浸式了解新疆棉花的种植和分布情况,也能探秘棉花产业全产业链的发展,还能了解新疆14地州(市)的特色地标文化。
“一带一路”博览园景区推介人地力努尔·艾尔肯介绍,孩子们可以了解一粒棉籽的奇幻旅行,科学对比观察传统棉籽与包衣棉籽,分析“种子技术”如何保障并提升了现代农业的起点,现场会给孩子们每人发一包小棉籽,课后种植并成果展示。在服饰生产工厂参观中,还可“零距离”走进设计到制衣的全过程。
从一架无人机到一个机器人
对企业而言,开放工厂,为塑造品牌形象、吸引目标客户打开了新思路,变看点为卖点;对游客来说,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场景,呈现的是高质量科普教育内容,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素养。
当你被机器人围着对话、跳舞、普及知识,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走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自治区青少年科技研学基地的新疆软件园,可以沉浸式参观航空模型、3D打印模型、无人机多模型种类。还可以体验科技产品、VR“盛宴”、北斗应用、实景三维成果展示、低空经济科普等。
“孩子们可以欣赏无人机的炫技汇演,也能看机器人如何融入生活。”新疆软件园项目经理孟智超介绍,园区的新疆低空实训基地专业飞手将进行无人机飞行花式表演,包括无人机高速俯冲、360度旋转、交叉穿梭等高难度动作。机器人、机器狗互动展示表演,可以看到云深处、宇树等企业的多款AI机器人和机器狗“融入生活”的乐趣。
如果新疆软件园不过瘾,还可走进新疆未来探奇科学馆,作为自治区级中小学研学基地,4500平方米的超大空间藏满科技惊喜,45项多元互动项目涉及VR宇宙探秘、炫酷科学秀特效、趣味实验融合前沿科技等。
新疆未来探奇科技有限公司研学负责人朱琴说,该科技馆分学段专属定制课程,小学趣味实操“超上瘾”,初中深度探究练本领,适配不同年龄段需求,搭配动手工坊与成果展示,可解锁科学探索新体验。
在经开区(头屯河区)文体中心,不仅有图书馆、篮球馆、游泳馆等运动场地,其青少年活动中心也可提供优质研学资源,内容涵盖自然科学、航空航天、气象观测、地质探索等多个领域,还与中国彩棉、新疆机场集团、自治区气象局、中科院新疆生地所自然博物馆等十余家单位建立合作。
作为乌鲁木齐工业企业的聚集地,经开区(头屯河区)既有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也有食品饮料加工企业,还有数字经济类的科技企业,工业门类齐全、配套完整,发展工业旅游,大有“富矿”可挖。
“‘沉浸式旅行’‘工厂探秘’等新奇内容正从小众兴趣走向大众化、品牌化发展阶段,开放工厂车间不仅展示了企业的透明度与技术自信,也能增强消费者黏性与品牌忠诚度。”经开区(头屯河区)文旅局局长吕月婵表示,本次以雪假为契机,协助企业挖掘和理清工业游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将重点发展“工业+研学”“工业+科技”“工业+虚拟体验”等“文旅+”融合业态。同时,还将深化工业旅游的市场转化与品牌塑造,通过优化工业旅游产品供给、升级旅游服务品质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经开区(头屯河区)“工业+文旅”资源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