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同学们,请允许我分享一个刚刚收到的、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的消息……”
11月21日上午,新疆和田学院一教室里,中药学授课教师海白尔·火加艾合买提举起手机,声音因激动微微发颤:“我的老师,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了!”
教室里瞬间响起热烈掌声。海白尔望着台下年轻的面庞,动情地说:“我的老师扎根新疆30多年,用心做好中药民族药研究。今天,他成为新疆中药民族药领域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告诉我们,只要心怀热爱、扎根一方,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绽放光芒。”
此刻,当鲜花与掌声从四面八方涌来,阿吉艾克拜尔·艾萨正躬身于和田的药材基地,调研当地的药材资源。作为新疆医科大学的党委副书记、校长,他始终以“探路者”的姿态,深耕在中药民族药产业化的最前沿。
确定标准 打破瓶颈
“标准样品是药品质量的‘标尺’,没有它,民族药就难以从‘老药方’变成‘放心药’。”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1999年,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毕业的他,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科研条件,毅然回到新疆,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基础研究。彼时的新疆,虽坐拥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却因基础研究薄弱、质量标准缺失,民族药产业化举步维艰。
“前辈们留下了珍贵的民族药智慧,我们不仅要传承好并且还要有创新性成果。”阿吉艾克拜尔·艾萨说。
他带着团队翻山越岭。从天山脚下的阿纳其根,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黑种草子,系统采集了4000余份植物及药材样本,最终建成包含10000余份样本、6000余个化合物的新疆民族药样品数据库。这份珍贵的“民族药基因图谱”,已纳入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智化根基。
在解析阿纳其根药效时,团队连续3个月坚守实验室,每天重复着提取、分离、检测的流程。当发现一种新骨架生物碱时,所有人欢欣鼓舞:该成分的镇痛效果好,且无成瘾风险。此后,他们又从黑种草子中发现降糖活性显著的全新生物碱,引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关注。
30年来,团队累计发现50种新化学骨架类型、150余个新骨架化合物,研制出25个国家标准样品,不仅实现维吾尔药化学标准样品“零的突破”,更推动民族药从“经验传承”迈入“标准化生产”的新阶段。
“企业生产石榴补血糖浆,只要对照我们研制的安石榴苷标准样品,就能确保药效稳定一致。”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的语气中充满自豪。
开发古方 振兴产业
“民族药不能只躺在古籍里,要走进医院、惠及患者。”这是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始终如一的信念。
在他的引领下,团队将民族药古方与现代制药技术深度融合,让一个个“老药方”焕发新生——
针对民族药古方“比那甫西”,他们系统阐释了解热机制——倍半萜成分能有效抑制炎症通路,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据此研发的复方比那甫西颗粒于2025年获批上市;
从治疗脑力衰弱的棉花花中,团队成功提取黄酮类成分,研发出“棉花花总黄酮片”。经验证,该药能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即将进入Ⅲ期临床;
治疗病毒感冒的乃孜来颗粒、改善视力的莎毕娅片等4个复方新药也先后进入临床阶段,成果转化总额超过亿元。
团队还对12个民族药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清热卡森颗粒、护肝布祖热颗粒等通过建立全流程质控体系,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5个品种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产业发展有力带动了乡村振兴。在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的推动下,相关药材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让边疆农民在家门口稳定增收。“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再到生产线,我们终于打通了民族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他欣慰地说。
走出国门 奉献世界
“我们要让新疆医药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健康纽带。”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牵头创建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新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开启了中药民族药国际化的新征程。
在乌兹别克斯坦,团队建成占地12亩的“中乌医药科技城”,不仅通过了药品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更实现了我国创新药在中亚地区从研发、临床到生产的全流程贯通。这一创新合作模式,被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抗新冠病毒药物VV116的研发,成为中乌科技合作的典范。团队发现的核苷类化合物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的特点,临床试验中能将患者进展为危重或死亡的风险降低92%。该药于2021年在乌兹别克斯坦上市,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
不仅如此,阿吉艾克拜尔·艾萨还带领团队从中亚药材Rutan中成功筛选出关键活性成分R143,该成分能高效抑制新冠病毒。2020年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后,有效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
另一款新药TPN171,是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显示,其疗效优于同类经典药物,且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更少。该药于2022年在乌兹别克斯坦上市,202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截至目前,已有3个创新药在乌兹别克斯坦研发上市。阿吉艾克拜尔·艾萨也因其突出贡献,获颁中乌友谊突出贡献奖。
薪火相传 守护健康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始终以培育后继力量为己任,累计培养了187名博硕士研究生。2023年出任新疆医科大学校长后,他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推动中医课程进入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体系,有多位与他合作的中亚专家荣获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中国政府友谊奖。
“老师常说,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扛得起责任。”海白尔说,在新疆和田学院,像他一样受教于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的学生就有5人,“我们会把这份坚守传承下去,让中药民族药事业后继有人。”
面对纷至沓来的祝贺,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平静地表示,这份荣誉属于所有扎根天山南北的科技工作者。“院士称号是认可,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他说,作为一名“探路者”,他一生的使命,就是让新疆的资源优势,从实验室走向山野戈壁,最终转化为造福各族群众的健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