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情况的汇报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现将我市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和今后改革的主要任务汇报如下:
一、推行改革的基本情况
我市事业单位配套改革从2003年7月份开始准备,当年年底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正式部署启动改革。改革启动之初,面临着十分复杂的背景:一是中央对事业单位改革有原则要求但没有具体部署;二是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我市国企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全市有1400多个国有企业要进行改制、兼并或重组,涉及职工50多万人,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事业单位队伍庞大,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全市事业单位分为十几个行业,三种经费渠道,大小单位近8,000个,职工20多万人,是党政机关的5倍多。特别是历史上积累的问题较多,这次改革无法回避,必须统筹解决;四是受党政机构改革的影响,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包括领导干部对这次改革的心理预期较高,而各级财政缺乏支付巨额改革成本的能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巨大。在种种困难面前,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统筹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坚定改革信心。在改革的组织协调、政策配套、推进方式方法等方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在事业单位队伍庞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平稳推进配套改革的新路子。这就是“五个坚持”即在改革的思想认识上,坚持首先统一各级领导的思想,形成上下一心抓改革的合力; 在改革的目标定位上,坚持以转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形成统一明确的改革心理预期;在改革的组织实施上,坚持领导挂帅,部门联动,形成一套推行改革的工作机制; 在改革的工作内容上,坚持配套进行,整体推进,形成良性互动的改革态势; 在改革的政策措施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推进改革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年多的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调整优化了事业单位结构布局,促进了政事、政企分开,精简和理顺了事业机构编制,初步转换了用人机制,规范了财政供给方式,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一)整合事业资源,调整优化了事业单位结构布局。为建立一个基本合理和较为科学的社会事业支撑体系,本着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采取撤、并、转、脱、留等措施,对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进行了布局和结构调整。通过改革,全市共有1476个事业单位撤销、合并和转企,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8.7%。其中撤销379个,占25.7%;合并917个,占62.1%;转企180个,占12.2%。全市共精简财政补助事业编制30374名,精简比例17.8%;精简自收自支事业编制15681名,精简比例36.8%,完成了市直保留的464个事业单位的“九定”工作。整合中,按照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和服务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支持类、纯公益类、准公益类和经营类四个类别。
(二)全面实施“九定”,精简了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对保留的事业单位进行“九定”(定事业单位名称、机构规格、隶属关系、职责任务、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渠道、领导职数、人员结构比例)。 “九定”过程中,坚持机构不升格、人员编制不增加、经费渠道原则上不逆转和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利于公
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改革前,全市事业单位总数7,879个,改革后全市共保留事业单位6,403个(含未进行“九定”的中小学、省垂直管理事业单位、已进行“三定”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精简比例为18.7%。在同一主管部门所属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量精简到位的前提下,对具体单位的现有编制有增有减,适当调整。改革前,全市共有事业编制212,289名,其中,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33466名,差额补贴事业单位36235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42588名;全市事业单位实有人员220,561人,其中,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34,526人,差额补贴事业单位41,608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44,427人。据统计,改革后全市事业单位编制总数为166,334名,精简比例为21.6%,其中,全市财政补助编制139,327名,非财政补助编制27,007名。全市事业单位实有191,785人,精简28776人,精简比例为13%。
(三)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产权改革。截止今年7月底,在全市转企的180户事业单位中,有80户拟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市直和各区、县(市)选择不同类型事业单位进行改制试点,现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22户。其中,市属完成5户,区属完成2户,县(市)属完成15户。已完成产改的22户试点单位中,已有18户国有资本整体退出,占81%。其中,动力区人民医院、双城市殡仪馆、延寿县政府宾馆、尚志青云果树场等4户国有资本整体出售,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民有民营;五常市中医院,市促进技术市场发展中心,尚志市种子公司等12户由原单位内部职工购买,国有资本整体退出,实行职工合股经营。尚志电影院和尚志市政府宾馆2户实行股份经营。产改过程中,各党委、政府积极保护改制单位职工的合法权益,使1200多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重新上岗率达到83%以上,占应上岗的100%。近300名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养老及相关待遇得到保障。产权制度改革后,转换了内部经营管理机制,调动了职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生产经营有很大的改善,职工生活有了进一步提高。
(四)改革财政供给制度,规范了财政供给方式。在规范事业单位经费管理和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一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实行部门预算的要求,把过去的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经费自筹三种供给方式,改为财政补助单位和非财政补助两种方式;二是贯彻“养事不养人”的供给原则,对具备条件的单位,改变过去一直沿用的按人核拨经费的办法,改由按“事”核拨经费,将人头经费变成发展事业的专项业务经费。对通过减机构、减编制节约下来的经费不核减,继续用于该单位的事业发展;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财政上对转企改制单位给予三年的经费扶持,实行经费梯次递减的办法。通过改革,截止到2005年12月份,市直纳入财政补助的单位由改革前的384户变为378户,实有在职人员由20125人变为改革后的19987人,减少了138人,剔除安排军转干部等正常增人因素,实际减少562人,在职人员的正常经费比改革前下降了3.1%。同时,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对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等25家单位每年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罚没收入约6,500余万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办法管理。
(五)改革用人制度,初步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经过精心组织和严密实施,全市应实行聘用合同制度的事业单位4,122个,已完成4,110个,占总数的99.7%;应签订聘用合同总人数 16.7万人,已签订聘用合同的16.6万人,占人员总数的99.4 %,以聘用制度为基础的用人新制度在我市事业单位已经全面入轨。改革中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从而建立起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为把好人员进口关,在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了新进人员公开招聘。截止目前,全市共组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考试4次,招聘人员844人,有效杜绝了违规进人,提高了事业单位进人质量。对待岗、分流人员,坚持以内部消化为主,采取内部转岗、待岗培训等方式妥善安置。结合用人制度改革,有些单位改革了收入分配制度。全市实行工效挂钩单位140个,人员19,247人;实行内部工资制单位71个,人员3,902人;财政补助单位活化内部工资的288个单位,人员13,783人。
(六)进行政策和制度创新,为事业单位发展轻装减负。一是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按照新设立的事业单位不再核定工勤编制、现有人员占用的工勤编制实行空一收一、走一减一、非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全部取消工勤编制等措施,市直事业单位已核消工勤人员编制1711名,可相应减少财政开支2000余万元。撤销、合并、转企的机关服务中心、招待所9个。二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制度后,促使转企改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已转企单位180个,拟改制单位80个,已完成改制22个。按照《哈尔滨市市区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哈政办发[2004]13号)文件精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也取得新进展,参保单位数由原来的839个增加到1528个,参保人数由原来的39815人增加到80577人。
(七)创新管理手段,初步建立了事业单位长效管理机制。一是正式启用了事业单位进人联动管理业务流程。从单位主管部门申请开始,经编办综合处、人事局考录处审核、合同鉴证、人事代理、编办落编等多个环节,实现了联网办公。二是积极推进了事业单位人员数据库建设。通过哈尔滨市人事编制信息网在线咨询栏目,对各部门及事业单位提出的人员信息采集、审核、录入,以及系统操作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从年初开始进行了人员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已有18000余人的信息录入到基础数据库中。三是完善优化了联动系统程序。根据五部门不同业务处室和各主管部门的权限,在已确定的基本流程基础上,维护了系统的子流程,使业务审批的相关表单能够顺利通过网络按照审批权限流转。解决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一些诸如经费形式、工资核定方式、表单的修改、流程的变化等问题。

今后五年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任务

我市事业单位配套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次改革是在国家和省尚未部署的情况下进行的。目前,国家和省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已基本明确,特别是省委今年7月20日专门印发了《黑龙江省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对全省事业单位改革作出部署。我市今后深化事改工作,首先是要搞好与国家和省对改革部署的衔接;其次对结合我市实际提出的改革任务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落实。因此,下一步改革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主要任务是:
——机构改革方面。以建立健全基础优先、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的公益服务体系为改革目标,以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督制度健全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主要任务,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一要做好与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衔接工作。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拟定我市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具体实施办法,适时推进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二要搞好事业单位分类。在我市事业单位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事业单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将我市事业单位分类由四类改为三类,即将行政支持、纯公益、准公益、经营四大类改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公益服务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三大类。三要进一步整合事业单位资源。资源整合要结合不同单位的特点和实际,采取撤销、合并、划转、脱钩,产权改革等多种方式进行。要大力破除条块分割体制壁垒,推进跨区域、跨部门的资源整合,加大事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力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股份化,融资手段市场化。四要进一步抓好联动管理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事业单位人员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进一步健全五部门联动管理系统,完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供给、社会保险等信息共享与应用联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全市事业单位管理联网办公,市直属和各区、县(市)要全部实现事业单位管理联网办公,从手段和机制上杜绝事业单位人员和经费管理上的漏洞,实现事业单位由封闭管理到开放管理、由暗箱操作到阳光操作、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由各部门彼此分割到整体联动、由手工操作到电子政务的全面转变。
——产权制度改革。主要目标是建立多元化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办事业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将经营类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首先是深入调查研究,完善我市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研究确定在现有社保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将转企改制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的“四不变”政策和离退休职工的安置政策落到实处。其次是加大试点的力度。今后要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事业单位产改有所突破,重点研究供暖、文化、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公益事业等领域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促进改制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竞争,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率先在文化领域进行试点,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财政体制改革。一是在具体预算安排和执行中,切实遵循“养事不养人”原则,积极发挥财政部门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实现优化结构、转换机制的“调控器”功能。首先从卫生、城建等工作任务可以量化的事业单位入手,取消人头费,按工作量或项目核定经费;其次,重新核定学生经费定额,在保障教师工资和学校正常经费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部门财政管理的新模式;再次,在今后部门预算编制中,认真贯彻改革政策措施,兑现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对全额变部分财政补助、差额变非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予以必要的资金扶持。二是积极探索我市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优化文化投入结构,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采取投入、贴息、奖励等方式,搭建我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特色文化项目、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三是配合有关部门搞好事业单位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工作。认真测算不同工勤岗位经费定额,落实“新人新办法”制度,对财政部门核定的经费,由单位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鼓励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工资分配方式。
——用人制度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在事业单位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发展要求,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建立符合行政支持类、公益类、经营类等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分类管理制度;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竞争择优、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在聘用制度全面入轨的基础上,到2010年,基本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法规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聘用制度。要把聘用合同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积极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的办法,实行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方法。二是建立健全岗位管理制度。要用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逐步打破职务终身制。要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搞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的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层级实行不同的调控办法。事业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单位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优化岗位梯次结构,做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三是继续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公开招聘要把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结合起来,坚持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严格进人程序和管理权限,规范考试、考核的办法,探索符合行业、专业和岗位特点的考试、考核内容和形式。四是大力推行竞聘上岗制度。要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岗位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依据,严格条件,规范程序,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竞聘上岗,按照有关规定择优聘用。五是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的考核制度,要把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作为人员使用、晋升、奖惩、收入分配以及解聘续聘的基本依据。六是完善事业单位人员退出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解聘辞聘,完善解聘辞聘的条件、程序和经济补偿方面的规定。加强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人事争议仲裁与司法的衔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组织机构,加强仲裁工作队伍建设。加大人事争议案件处理力度,维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分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改革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次改革的基本目标任务就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及其实施办法两个重要文件,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全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平稳顺利进行。要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和岗位管理的要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力度。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要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构建和谐的收入分配格局。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基本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把确保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和工作机制,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切实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基金分帐征收独立运营,互不挤占。统筹基金用于当期养老金的发放,个人帐户基金储存积累,实现个人帐户基金由空到实的转变。三是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与做实个人帐户相衔接,适当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要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要按照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之外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继续做好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搭建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为退休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不断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