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十一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于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充分争取和利用好各种政策资源,把全市卫生事业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的范围,尽最大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 卫生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十五”是全市卫生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时期,全市卫生系统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城镇医药卫生改革和农村卫生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全市居民健康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卫生资源总量、卫生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居民健康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成功预防和控制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我市的传播、蔓延,继续保持了全市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在卫V、卫X项目的推动下,全市结核病防治现代策略以县、乡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项防治措施有效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五苗”(卡介苗、糖丸、百白破、麻疹、乙肝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90%以上,相关疾病发病率继续下降。“十五”期间,全市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十五”期末,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50.89/10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4.26/10万)。
“十五”期间,全市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36.62/10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39.57/10万)。“十五”期末,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8.9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75‰),较“九五”期末下降10.69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下降至7.4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81‰),较“九五”期末下降5.96个千分点。住院分娩率92.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9.9%)。农村改水比例达到84.06%,改厕比例达到75.53%。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34‰(全省5.80‰),死亡率为5.01‰(全省5.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3‰(全省0.43‰)。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九五”期末的70岁提高到72岁(全国平均71.4岁,全省平均75.9岁)。
  (二)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区域医疗中心地位
  卫生资源总量进一步增加。“十五”期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23家,比“九五”期末增加22家,增幅4.2%。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6104张,比“九五”期末增加1029张,增幅16.8%。每千人口拥有床位 2.03张(全国2.4张,全省2.29张),比“九五”期末减少0.23张。全市卫生人员总数达11895人,比“九五”期末增加1827人,增幅为15.36%。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841人,占人员总数的82.7%,其它技术人员514人,占4.3%,管理人员575人,占4.8%,工勤人员965人,占8.1%。全市有执业及执业助理医师5702人,注册护士2851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1.9人(全省1.49人)、注册护士0.95人(全省1.10人)。分别比“九五”期末的1.25人、0.91人有所上升。全市有正高职称90人,副高职称539人,中级职称3798人。有博士1人,硕士36人,大学本科1237人,人员素质较“九五”期末相比有较大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累计投入1.3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64.03亿元)的2.14%。全市卫生部门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拥有资产总值12.03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4.53亿元,增幅37.6%,其中固定资产8.6亿元,增加4.1亿元,流动资产3.43亿元。有房屋建筑面积100.2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15.1万平方米,增幅15.06%。共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214台(件),其中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7台(件),包括直线加速器、螺旋CT、核磁共振、全身伽玛刀等大型高精尖设备。
  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期末,全市卫生部门所属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为423.05万人次,比“九五”期末增长24%,总出院人次14.51万人次,比“九五”期末增长27%。平均病床使用率为60.3%(全国61.3%,全省58.7%),其中市直医疗机构93.1%,县级医疗机构63.3%,卫生院34.2%,卫生所19.1%。年病床平均工作日201.1天,周转次数为24.38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7.83天(全国平均9.0天,全省平均8.72天)。病床使用率趋向平稳和逐步上升态势。人均门诊服务费用49.6元(全国平均99.3元,全省平均70元)。人均住院费用2268元(全国平均3167元,全省平均2556元)。
  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医战略,我市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已接近先进地市,在眼科、病理、新生儿、妇科、微创腔镜及医院制剂等专业上已名列前茅,能开展心脏搭桥手术、射频消融、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术、肾移植、眼角膜移植等高新技术。全市住院病人治愈率达90.5%,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89.6%。全市开展卫生科研项目210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市级以上鉴定的科研成果奖17项,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223篇,引进和开发新技术项目412项。均较“九五”期间显著提高。
中医事业进一步发展。“十五”期间,全市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基本完成,并加强了内涵建设和示范中医院建设。钟祥市被列为全省农村中医先进县(市)建设。
  (三)全面深化卫生改革,大力推进全行业管理
  积极探索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十五”期间,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实行了“两个上划”,初步实现了农村卫生组织乡村管理一体化。对119所地名卫生所以退公转民和兼并重组等方式实行了改制、改造,盘活了农村闲置重复的卫生资源。在农村卫生机构中推行了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全市9546名在编农村卫生人员中,已有7935人参加养老保险统筹,占总人数的83.12%,共有1806名退休人员全部转入社保部门领取养老金,为下一步推行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狠抓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十五”期间,各医疗卫生单位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内部激励机制不断增强,促进了效益的大幅增长。“十五”期末,全市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业务收入5.14亿元,比“九五”期末上升33.8%。
科学调整卫生资源结构。“十五”期间,对企业医院和长期经营状况差,债务负担重的医疗机构,进行了资源调整。完成了石化医院、东光集团职工医院、凯龙集团职工医院、荆襄职工医院及荆门铁路卫生所与企业的剥离改制,市一医院对市中医院实行了兼并。完成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体制改革、血防机构改革,市级卫生执法监督体制得到理顺,成立了东宝卫生监督所和掇刀卫生监督所。
  (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应对能力
在总结非典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十五”期间,国家和省先后安排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国债项目、日元贷款项目、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项目等公共卫生建设项目67个,累计投资5200多万元,重点加强市紧急救援中心、市县疾控中心、市县传染病院(区)和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建设,初步改善了公共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全市已基本建立了以市紧急救援中心为中枢,以各医疗急救站为支撑,以各医院急诊科为基础的院前急救网络,确保了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提高了医疗急救能力。全市建立了由93个基层网点组成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和由63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集预防、救治、监督于一体的应急救治队伍。全市实现了血液“三统一”管理,无偿献血比例达100%,年采供血量达到450万毫升,成份输血比例达到了97.4%,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和全省“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五)加强农村和基层卫生工作,推行新型合作医疗试点
  农村基础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京山县被确定为全省农村卫生改革项目县,省财政在两年内投入120万元,地方政府按1:1配套,用于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钟祥市共投入资金298万元对乡镇卫生院进行重点建设。此外,积极争取省项目建设资金,按每个卫生院10万元的标准对全市54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设备装备和房屋改造,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卫生院的建设。
  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步入常规化。“十五”期间,制定了《荆门市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实施方案》,启动了经常性的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全市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5家,开展“三下乡”活动6次,到农村义诊312次,捐赠现金22万元、救护车2台和部分仪器设备。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快速发展。“十五”期间,积极探索建立城市两级双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70个居委会中已在52个居委会中建有56个服务机构,覆盖面达74.3%。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达45万,占城镇总人口的73.4%。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十五”期间,钟祥市作为全省第二批试点县(市),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共有39.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占该市农村人口的55.3%,农民缴费总额达到683万元,5万多人受益,获得补偿金额共计308.6万元。
  (六)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十五”期间,全市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廉洁行医,诚信服务”活动,紧紧围绕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不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推行了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制、医疗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公示制、医疗费用查询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进一步规范完善了药品和卫生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全市16所县以上国有医疗机构全部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仅2004年,全市完成药品集中招标采购5800.68万元,占总额的82.81%,让利患者1988.35万元。
  二、“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环境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继续增强的基础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改变生活质量的要求会日益增加,医疗保健需求将不断扩大。因此,全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健康需求相适应。
  (一)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求加快卫生现代化步伐。“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实施兴工富市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历史时期。这就要求我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履行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障职能,跟上全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乡医药卫生体制与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卫生问题和服务需求。当前我国进入了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双重挑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由于交通便利,人口流动、贸易往来频繁,增加了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危险性,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仍是我市今后较长时期内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任务越来越艰巨。
随着健康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层次性更趋明显,将给卫生资源配置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加速卫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目前正处于农村社会改革和农村卫生改革的交叉时期,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设备陈旧简陋,人才流失严重,业务开展受限。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的政策待遇取消而又没有新的政策措施衔接,三级医疗服务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卫生面临新的挑战。
  (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随着卫生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多种成份参与办医,医疗卫生服务竞争将更为激烈。随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管理政策的到位,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结构将重新分化。医疗卫生行业必须从单纯追求总量发展,转向走以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道路,医疗卫生资源的集约化水平将有很大提高。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任务,建立起分级分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五)医学教育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契机。随着教育产业化进程加快,医学高等教育产出不断增加,医学人才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为突出,同时也为医疗卫生技术队伍的结构调整带来了契机。
  卫生科技研究的突破和新技术的运用,将极大地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将促进医疗机构的竞争。医院要增强在医疗市场的竞争能力,只能以医学科技作为依托和先导。
  三、“十一五”时期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市的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全面深化卫生改革,突出卫生工作重点,加强重大疾病防治,以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为总目标,积极推进卫生管理法制化、资源配置科学化、卫生服务优质化、生活方式文明化、医药卫生信息化进程。加快建设卫生强市步伐,逐步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执法等卫生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健康权益,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思路
  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以卫生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发挥政府和社会两种力量,发展卫生事业,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
  2、坚持重点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相结合。在巩固发展城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地位的同时,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中医药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初级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发展卫生事业要与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协调。
  4、坚持质量与效益相统一。改革荆门卫生事业发展模式,实现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外延扩充到内涵发展,合理规划和构建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卫生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5、牢固树立大卫生观念。把狭隘的医疗卫生服务转变为社会性、全局性卫生行为,把卫生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转变人们的卫生观念、增进有益健康的行为方式上来,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卫生工作的参与程度,共同制约健康影响因素,促进与此相关的多部门协调,促进社会人群共同参与。
  6、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发展卫生事业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倾向。
  (三)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我市卫生事业建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设施先进、技术优良、管理科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卫生事业,使人民群众享有与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的优质、便捷、低耗、高效的卫生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居民的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四)基本任务和目标  
  1、努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到2010年,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
  (1)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
  (2)孕产妇死亡率<23.08/10万。
  (3)婴儿死亡率<7.44‰。
  (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93‰。
  (5)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90%以上。
  2、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构建新型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6)到2010年,市级综合医院要达到功能齐全,技术先进,有解决全市疑难疾病的能力;市级专科医院主要技术项目领先,成为全市专科综合发展龙头;县(市)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增强,满足辖区内基本医疗需求,并有专科强项;乡镇、街道医院(卫生院)增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主体的服务网络。
  (7)到2010年,全市设置综合医院9-10所,其中市直设3-4所,钟祥市设2所,京山县、沙洋县、掇刀区各1所,屈家岭管理区设1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机构。设置中医院3所,其中市直、钟祥市、京山县各1所。
  (8)到2010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控制在2.2张以内;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控制在2.0人以内;每千人口拥有执业护士控制在1.1人以内。
  (9)发展自愿无偿献血,全面提高血液质量,全市无偿献血比例达到100%,成份输血比例超过98%。
  3、全面发展农村及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事业。
  (10)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网络,村级卫生覆盖率达100%。
  (11)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新一轮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项目在各县、市、区全部实施,全市县医院、保健院、卫生院建设达到规定标准。村以上卫生技术人员100%达到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12)全面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以县(市)为单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惠及90%以上的农业人口。
  (13)加大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力度,到2010年,使城市卫生支援乡镇卫生院建设达15所。
  (14)到2010年,孕产妇系统保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儿童系统保健覆盖率达到85%以上,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发生率小于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
  (15)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建立资源配置合理、反应快速灵敏、运转协调高效、保障严密有力的新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16)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快捷、畅通、准确、及时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确保市、县、乡、村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及时处理。
  (17)完成市紧急救援中心基本建设、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形成独立的院前急救模式,同时完善各急救站及各县市急救分中心的建设。全市急救半径保持在3-5公里,急救反应时间5-10分钟。
  (18)完成市传染病院住院部、门诊综合楼等二期工程,将市传染病院建成集传染病临床、科研、培训于一体的传染病防治基地,在各县、市、区建立独立的传染病区。形成以市传染病院为龙头,以各县(市、区)传染病区为骨干,以卫生院感染性疾病门诊为基础的传染病救治体系。
  (19)加强对重点传染病(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血吸虫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到2010年,以县为单位,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肺结核和和疑似肺结核转诊率达到95%,传染性肺结核治愈率达到85%,艾滋病传播、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甲、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继续保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重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京山县、钟祥市、屈家岭管理区重新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21)适应人群疾病谱的变化,提高对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加大人群行为干预措施。建立市、(县)城区慢性病管理网络,慢性病病人建档管理率达40%以上。
  (22)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实施卫生综合执法,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23)食品卫生监督全面实施量化分级管理,监督覆盖率城市达98%以上,农村达90%以上,监测合格率达85%以上;集中式供应生活饮用水监测率达100%;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率达到85%;放射卫生监督监测率达100%;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率、监督覆盖率城市达100%、农村达90%以上。
  5、大力发展医学科研教育,提高卫生队伍素质。
  (24)选择具有学术优势的单位,选准具有突破前景的项目实施重点发展,到2010年,全市卫生科技整体水平达到省内中等以上水平。在骨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性疾病、优生优育、微创或无创等领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5)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到2010年,争取有15个学科达到市级重点专科标准,3—5个学科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标准。
  (26)到2010年,争取有1—2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省(部)级以上立项的科研项目8-10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5项,获市级鉴定的医药科研成果20项。
  (27)到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90%以上,培养和引进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100名,本科学历人员比例达20%,专科学历人员比例达40%。在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单位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在医生中的比例达到40%;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在医技人员中的比例达到50%,在护理人员中的比例达到30%。
  (28)继续抓好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和全科医学教育。到2010年继续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覆盖率达100%。
  6、大力宣传健康知识,促成健康行为形成。
  (29)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荆门及各县、市、区、乡镇(街办)健康教育机构(含所、站、科)达到100%,健教专兼职人数达到7人/十万人。
  (30)健康教育普及率,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卫生行为形成率达到80%。城市居民卫生知识普及率达到80%,农村达到70%,卫生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5%和60%。
  (31)开展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活动。荆门、钟祥城区达到无烟草广告城市标准。
  7、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高城乡卫生水平。
  (32)城市(包括县市区、乡镇)厕所卫生达标率(水冲式):城区三类厕所达到80%,二类厕所达到40%,县、区政府所在地三类厕所达到80%。
  (3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无害化厕所达到80%。
  (34)新增35万(现累计改水受益人口214.48万)安全饮用水人口,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
   8、加强卫生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35)建立荆门市卫生信息中心,辐射全市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全市卫生管理信息、卫生业务信息、医学情报信息等综合信息服务和卫生信息网的技术管理任务。
   9、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
  (36)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积极探索中医改革的路子,重点是加强专科(病)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中医药救治急症能力。
  10、努力提高卫生投入增长水平。
  (37)到2010年,力争政府对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8%。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改革体制,健全机制,逐步解决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卫生事业良性发展。一是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切实转变管理职能,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和经济手段等,加强卫生行业管理。要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健全医疗服务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对全市范围内的卫生资源,包括机构、床位、卫生人力、设备、经费,无论隶属何种部门及何种所有制性质,均纳入规划,由卫生行政部门实施行业宏观管理。二是进一步实施并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两类,实行不同的财政补助和税收政策。在此基础上规范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合理划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职责范围,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同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医疗机构和个人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三是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力度,积极推行医疗卫生单位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继续推行和进一步完善院(所、站)长负责制;推行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经营管理和成本核算;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物价变动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
  (二)积极实施“人才兴卫”战略,不断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意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基层医疗单位业务骨干的选拔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建设不同层次的高素质的学科人才队伍。要继续抓好在职卫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提高卫生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卫生技术人员结构趋于合理。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开展乡村基层医药卫生人员学历转化培训注和全科医生的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引进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卫生队伍,改善提高人员结构。
  (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卫生技术人员结合临床实际开展科技创新。立足荆门实际,紧跟国内外卫生科学技术发展步伐,针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科研活动,不断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方法。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新业务、新技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学术水平。通过技术项目引进、临床科研攻关,多上项目,多出成果,力争科研上台阶,创新有突破。
  (四)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切实加大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力度。一是巩固和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果,加强宣传引导,落实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和参合人口比例。加强协调,抓好规范管理,确保试点工作良性运行。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落实政策保障措施,切实发挥作用。三是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任务。四是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落实《纲要》指标体系。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整合卫生资源,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二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改革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民营医院和专科医院。政府重点办好一所代表本地最高水平的综合医院和一所中医院、一所妇幼保健院及一所传染病医院,其它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改制变型逐步转办成专科医院、民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办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五是加强内涵建设,实施现代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同步增长。
  (六)加大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继续加强《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尤其是服务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增加对卫生监督的投入,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能力。严格执业人员的资格的审查和岗前培训教育,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健康相关产品和公共场所的监督监测,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卫生保障。
  (七)坚持继承和创新的方针,推动中医事业快速发展。认真贯彻《中医药条例》和《湖北省发展中医条例》,制定出台地方性配套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全市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中医急救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抓好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展新的特色专科。积极促进中医药参与农村初保、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参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医院重点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研和中草药资源应用。
  (八)切实加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深入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应急条例》,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各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能力,以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肝炎和其它慢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为重点,强化疫情预测和预警报告制度,落实干预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构建以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突出抓好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公共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组织,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发挥作用。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着力功能调整,紧紧围绕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防治开展工作。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推进“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计划”,普及医药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动员全社会参与,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城市、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认真贯彻“一法两纲”,加大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婴幼儿系统管理力度,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九)加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卫生行业新形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行业作风与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行业行为,围绕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抓好卫生系统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新优化服务环境,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文明医院、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