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十一五”社会发展规划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十一五”社会发展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开创一个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科学编制好我区“十一五”社会发展规划,对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六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社会事业发展回顾
  人口管理力度不断加强,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十五”期间,要以遏制人口过快增长、大幅度降低政策外二孩和多孩出生为主攻目标,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0.5‰,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总人口控制在63万人以内,“十五”的前四年执行情况为:人口出生率由2001年的17.50‰,下降到2004年的15.43‰,平均每年下降0.6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1年的11.06‰,下降到2004年的9.01‰,下降了2.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控制。符合政策生育率由2001年的81.72%,上升到2004年的91.1%,上升了9.38个百分点。2004年末,全区总人口为61万人左右(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档案人口统计),到2005年全区总人口可控制在63万人以内,自增率可控制在9‰左右,全区“十五”人口计划提前完成。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质量不断完善。初等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高中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幼儿教育稳步发展,办学效益明显提高,特殊教育巩固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现。我区有小学207所,96个教学点,初中31所,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7-12周岁人口入学率为98.9%(其中:适龄女童入学率98.8%);13-15周岁人口32733人,初中阶段在校生35371人,入学率108.8%;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3.5%。高中6所(含市、县、企业、社会力量办学、职高)高中就读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幼儿园15所,其中教育部门和集体办5所,社会力量办9所,其他部门办1所。3至6周岁儿童34672人,在园班幼儿数10636人,其中学前班9225人。特殊教育寄宿制学校1所,7个班,随班就读点100余个,在校学生366人,其中小学随班就读280人。共计236个班。7至15周岁残疾儿童入学率为83.5%。 中小学专任教师4512人,达到任职要求的比例小学99.8%,初中93.3%。小学校长243人,取得岗位合格证243人,合格率100%;初中校长66人,取得岗位合格证66人,合格率100%。在“十五”期间,通过实施“义教工程”、“危改工程”、“国扶工程”、“国债工程”、“希望工程”、“扶贫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工程,使我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些工程的实施,新增校舍面积107657.23平方米,其中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67138.23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40519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已下达投资5138.2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051.2万元,累计完成投资4988.2万元。这些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区中小学的基础办学条件,一个个花园式学校,拔地而起。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探索出了一条“群众文化群众办”的工作路子,在城区初步形成了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乡镇形成了村镇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通过各年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带动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农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落别的民族文化风情节,就是在提炼、升华布依族“六月六”节日基础上形成的,在对民族文化的整理提炼中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节目,如布依族的吹木叶、吹箫,苗族的跳花坡、三眼箫、中寨彝族小补王寨的“铃铛舞等,民族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化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中高级人员比例明显提高。19个乡镇配备了文化专干和专职放映员,13个乡建立了精神文明活动中心,5个乡镇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基础设施方面,完成了文化馆建设,建成了藏书7万余册的图书馆,建立了12个乡镇图书室,建立了19支乡镇农村电影放映队,并配备了放映设备,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完成了文物文博的普查,申报批准了二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桃花洞遗址、安健墓),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确定了保护方案;对郎岱周家大院、岩脚东洋楼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建成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完善了馆区基础设施建设,对馆区的十户古民居建筑进行了原样修复,保护了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筑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六枝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亮点。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将梭戛“箐苗”社区文化空间向文化部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向市文化保护委员会申报新窑“四印苗”服饰等7项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建成城区两个广场,提升了群众广场文化的品味,六枝影剧院正在建设。
  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以健身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城镇广泛推行,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初步实现了体育普及,全区体育组织健全,有单项组织10个,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达标检测工作全面完成,社区、农村广泛开展体育活动,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每年增加5%。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灯光球场的维修,修建标准田径场和标准露天游泳池,实现乡镇学校校有标准篮球场,大部分企业单位和村修建篮球场,基本满足了群众健身的需要。
  广播电视得到长足发展,广播电视设备不断改善。有线电视网络城区已普及,19个乡镇均建立了有线电视站,节目从5至8套提升到30至40套,城区广播从有线到调频,农村90%村通广播电视,全区广播和电视覆盖率达到95%和97%。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设备得到充实,采编播质量得到提高。
  以旅游业开发促进发展,旅游业开发取得初步成绩。建设了牂牁江分景区郎岱——牂牁寨旅游公路和回龙溪景区22个子项目开发;完成了“夜郎木贡温泉旅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底溪生态旅游园项目也由平寨镇政府完成《底溪生态旅游园总体规划;,完成了“凉都·月亮河夜郎布依文化生态园”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单体设计,已依照法律程序完成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男性为66.72岁,女性71.77岁,婴儿死亡率为6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4.5‰,孕产妇死亡率为157.74/10万,初步达到“十五”计划规定的目标。全区拥有公立医疗机构28个,其中市级医疗机构1个、县级4个、药品监督机构1个、乡镇卫生院19个、企业医院3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10人,其中区级336人,乡级342人,村卫生人员464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1人;开设病床456张,平均每千人口有病床0.71张;全区有合格村卫生室220所,个体诊所57家,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完成了特区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改造、4个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特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及特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大楼等相继建成。全区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基本控制了疾病的暴发流行。2004年全区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30.03/10万。全区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5%以上;开展了创建爱婴医院活动,全区有7所乡级卫生院达到了爱婴卫生院标准;健康教育网络更加完善,城镇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95%以上。
  城镇社区建设大力推行,社区服务普遍展开。共有全17个社区,总面积24.1平方公里,总户数27274户,总人口84361人。通过整合,社区服务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基本具备了发展社区服务的主导力量。建成了特区、镇社区建设指导工作机构;完成了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社区工作队伍;培育和发展了一定数量的社区自愿者队伍,在各社区内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性服务。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社区服务机构建设取得进展,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中心城区公共基础设施完善,集中了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医疗卫生、商贸、城管、环卫、园林绿化、交通、电信、邮政、警务等机构和设施。由民政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兴办的社会福利院、就业培训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等,为特殊对象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福利服务;各社区居委会采取租赁等方式解决了办公用房;依托“星光计划”项目,建成了“星光老年之家”2个(老年活动中心、特区福利院)
  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速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就业结构的转变,结构趋于合理。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产业人员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14%上升到2005年的15%。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三年两个目标的要求,全面启动了再就业工程,建立了再就业工作机制、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和促进再就业政策体系;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的顺利并轨。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2001至2002年,下岗职工全部进入“中心”,累计接收下岗职工70人,共发放基本生活费12万元,并在2003年全部实现转轨。非公经济就业人数迅速增加,年均增长15%。“十五”时期,全区促进城乡就业6.1万人,较“九五”时期增长25.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2004年,全区城乡就业总量预计为2万人,比“九五”末期增加0.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14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473人,农村从业人员为1.55万人。劳动就业服务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就业特困人员提供帮助的功能日益增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稳定在4.2%以内。基本建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基本确立。2001年至2005年全区失业人员全部领到了基本生活费,5年共筹措基金625万元,切实确保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自2001年以来,职工最低养老金提高了66%;失业保险金提高了60%;退休、退职、退养人员最低养老金分别提高了66%、43%、52%。统一了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相继启动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大病医疗、工伤保险等保险,费用实行了社会统筹,社会保险制度正在进一步完善。公费医疗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的社会化发放。医疗保险覆盖率城区行政事业单位为100%,2005年全区参保人数达到0.7万人,较“九五”末期增长75%,“十五”期间累计筹集医疗保险金2149万元,较“九五”期间增长323%,支出累计850万元,较“九五”期间增长131.6%。失业保险已基本实现了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失业保险预警机制基本建立,失业保险抵风险能力有所增强,到2005年底,失业保险覆盖率为35.7%,参保人数7800人,较“九五”末期增长563%,“十五”期间累计收缴失业保险费855万元,较“九五”期间增长242%,累计支出202.6万元,较“九五”时期增长86.3%;实行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全额缴拨,实现了全区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
    二、“十一五”时期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一)发展环境与机遇
    1、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实质,是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的公平、文明与进步。科学发展观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必将在社会各行业得到具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被融入发展战略和发展实践的核心,这将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极好的机遇。
    2、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的职能将会定位在培育要素市场、改善宏观调控、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政府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发展领域。随着财政状况不断改善,政府将把配置资源的重点逐步转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建设的投入保障将会好转,投入力度将会加大。
    3、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都在发生的极大的变化,人们对社会发展领域的需求将会在数量、质量、形式等方面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将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发展空间。
    4、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领域的影响日显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方方面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物、社区服务信息化等成为一种重要传播和服务手段,各种网络技术服务形式日益广泛,使社会发展管理的公共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社会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发展领域发展滞后,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层次都无法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公用经费严重缺乏;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薄弱学校大量存在,上高中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水平低,广大农民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现象普遍存在,医疗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亟待改善。彻底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将是一项较为长期的艰巨任务。
    2、社会发展领域改革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步伐缓慢, “政事不分”、规章制度僵化、服务质量差、人民群众不满意的现象,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越来越大。社会发展的改革不到位,社会发展领域政府的职能和市场职能定位不清,在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尚不能满足全体人民需要的同时,政府又承担了许多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的责任。
    3、社会发展领域结构性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是人口结构性矛盾加剧。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必然导致社会消费性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大,劳动力结构老化,人口抚养系数提高,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影响。二是人才供求结构不一致和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急需的人才又难以到位。三是布局结构不合理,社会事业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社会发展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条件差,水平落后,老百姓享受不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四是在人群结构上,重视正常人的需求,忽视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4、社会发展领域执法监督力量薄弱,违法、违规活动猖獗。目前,整个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市场发育不完善,同时对社会发展领域市场监管乏力,违规办学、非法行医、非法出版物、乱收费、有毒食品和有害食品流入市场以及黄赌毒等现象较为突出,已经危害社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十一五”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切实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宗旨,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文明和进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人和保障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2、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缩小城乡差别。
    3、坚持改革创新,加大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管理体系,拓展社会发展的空间。
    4、坚持突出重点,集中精力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区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素质明显提高,就业状况得到好转,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公共产品丰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比较完备,社会环境较大改善,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到2010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68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3%以上,减少政策外生育现象的发生。到2020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77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自增率控制在7‰,符合政策生育率上升到96%,妇女总和生育率努力控制在1.9以下。
    ——到2010年,“两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10%左右,职业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进一步下降;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15000人左右,幼儿入园班率达到70%左右。
  ——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失业人员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15%;促进城镇就业0.5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3万人。
    ——到2010年,我区人均期望寿命男性达69岁、女性达72岁,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人,人均拥有床位数0.91张。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0‰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61‰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为85/十万以下,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十万以下。
   ——繁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档案事业。完成2000平方米文化馆建设,图书馆在现有1000平方米基础上扩大500平方米,修建集科普、宣传、实验室为一体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一座以桃花洞为主题的博物管;建成4×100米8跑道,5级看台的田径场,集羽毛球、门球、网球为一体的综合健身场,建成集篮球、排球为一体,可容观众1000人以上的室内训练馆,建成8100平方米的体育馆一座,建成室内游泳池;到2010年实现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和98%以上;新建4000平方米的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国家综合档案馆。
  —— 完成《六枝特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牂牁湖区旅游开发规划》;积极开发及申报红色旅游项目;发展六枝近郊游、家庭自助式旅游,规范农家乐休闲山庄;建设、整合、提升六枝境内三条旅游线路;启动建设凉都月亮河夜郎布依文化生态园国家一期工程。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利。基本建立规范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完善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事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十一五”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大力提倡和宣传优生优育,以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少生快富的利益导向机制。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服务,建立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机制,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切实搞好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以控制人口性别比升高和人口老龄化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决策方式,初步建立人口管理与科学决策信息系统,积极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和数字化计划生育服务站,进一步完善以县站为龙头、乡站为主体、村(社区)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医疗保健单位积极配合的计生服务网络体系,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营造男女平等的良好社会风气,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着力提高全民素质。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一是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基本解决学生择校问题,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着重落实控流保学双向目标责任制度,小学升初中免试整体交接制度、贫困学生救助制度和中小学学籍管理制度,认真解决城镇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三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四是整体提高高中办学水平,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15000人左右,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占50%以上,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左右。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要坚持面向市场,进行“订单式”培养与培训,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创造条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建立由政府主办、社会主办、政府和社会共同主办的多元化、多样化的办学体制。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学校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二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整合现有资源,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在新建  学校,推进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切实消除学校危房安全隐患。专科以上学历达到40%以上,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左右;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20%以上,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大幅提升,进一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各级教育的教师结构性短缺得到基本解决,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流失现象得到初步遏止,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素质进一步改善,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得到不断提高;全区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D级危房全部消除。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符合国家建设标准,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体设施等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职业学校实训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原则,围绕旅游活区战略,努力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围绕旅游的八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康”,增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教育等方面的旅游接待能力,加强青龙、桃园、后渔塘等休闲渡假山庄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启动其他休闲近郊游景区的建设,如:月亮河省级森林公园、底溪生态游乐园。引导旅游业从宏观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争取项目资金,建立红色革命宣传教育旅游基地,同时把红色旅游同绿色旅游、人文旅游有机地结合,进一步整合六枝北线旅游。具体路线为:六枝——月亮河森林公园(戈厂林场)——回龙溪景区(包括二道水河湾风光、岩脚古镇、岩脚烈士陵园)——木贡温泉渡假村——梭戛苗族景区——拦龙河——窗子洞剿匪遗址——牛场烈士陵园——安健墓——水落洞歪梳苗风情——黔中水利库区水上旅游。建设木贡温泉渡假村,完成回龙溪景区内基础建设工作(包括旅游公路、旅游步道、景区大门、管理用房等),构建北线旅游服务框架,整合北部旅游资源。针对光照电站的移民工作,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做好牂牁湖区夜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移植工作,争取资金,依据《六枝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开展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发建设郎岱古镇,并要形成一定规模,初步具备一定的旅游价值。争取建立六枝第一家三星级宾馆。开发建设具有六枝特色的精品旅游区域,重点打造三条旅游精品线路:以长角苗民族风情和回龙溪夜郎木贡温泉渡假区为依托的北线旅游,即经由水黄高等级公路进入郎岱——六枝——岩脚(回龙溪景区)——梭戛——陇戛长角苗民族风情区;以黄果树西线旅游延伸的落别洒耳风景区和底溪生态游乐园,即经由黄果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进入六枝——洒耳风景区(观黄果树源头滴水滩瀑布群)坝湾观光农业区、布依风情——底溪生态旅游园;高等级公路进入六枝——郎岱夜郎文化旅游区、月亮河省级森林公园、凉都·月亮河夜郎布依文化生态园和牂牁湖旅游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区域。建设夜郎博物馆信息中心和牂牁湖旅游区,完善南线旅游服务设施。加大对牂牁湖旅游区的开发力度,到2010年形成较大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举办多次大型旅游促销活动,联系国内多家旅行社、旅游商推介六枝旅游,如:布依族“六月六”、长角苗“正月初五跳花节”、采茶节等节日。整顿旅游市场,规范旅游秩序,加大对六枝境内的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队的管理,使六枝旅游业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四)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档案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艺术。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社会文化事业,建立科学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及各项专项斗争,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鼓励开发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文化娱乐活动,着力培育发展农村文化市场。认真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制,加强文物维修保护工作。开辟电子阅览室,加大购书量,加大对外借阅。实现乡乡有建有图书室,藏书在3000千册以上。配备和培养社区、乡镇文化骨干,充分发挥社会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积极保护和抢救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开展“六盘水市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程”的普查,完成所有文字资料的收集、音像资料的拍摄,图书资料的征集与资料登记工作,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档案。公布首批本区民族民间保护、民间艺术文化乡、民族文化村寨名单,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基础工作,改善保护、管理工作的滞后状况;加强考古和民族文物工作,加强对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区的保护,加强对古遗址的保护;多方筹资,加快文物抢救修缮工作,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对文物进行抢救修缮。配合省孝古所做好毛口淹没区夜郎文化的调查以及对“王子坟”、“大方砖”毛口坝子的考古调查,做好岩脚老卜底的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加强文物的科学利用,积极探索合理利用文物的途径,研究文物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对社会流散文物,出土文物的征集工作,为保护可移动文物和丰富馆藏文物打好基础。做好郎岱、岩脚两个古镇的保护整治工作。做好申报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前期工作,做好少数民族典型村寨的调查工作。健全文博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制,组建文物管理所,理顺梭戛生态博物馆管理体制。
    体育事业:体育工作按照国家的部署,县级体育以群众体育为主,重在抓好农村体育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完善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第二阶段目标任务,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到2010年体育人口达45%以上,90%以上的适龄学生达到及格以上标准。逐步把体育向社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区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片区有健身场、运动场,广泛宣传,坚持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逐步形成以社会办为主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鼓励社会体育社会办,群众体育大家办,发挥各体育协会的积极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逐渐形成以社区体育形式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体系,街道、乡、系统体协和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体质测试站,每年测试人数为1000——3000人,到2010年40%的社区居委会和20%的乡镇建立国民体质测试站。抓好体育管理网络,建立六枝特区体育总会,恢复并健全六枝特区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六枝特区农民体协,重视青少年、老年、残疾人体育。积极培植体育产业,鼓励和扶持集体、个人兴办体育俱乐部、健身活动中心及其他体育产业,引导群众走体育消费,以运动换健康的路子。重视体育骨干培训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恢复青少年足球、田径训练基地,建成一所青少年业余校,引导青少年参与健康向上的活动,逐步提高我区外出参赛成绩,大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
    广播电视事业:努力提高广播电视的宣传质量,实施覆盖工程,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完善有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力开发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完成电子政务建设任务,整合并建设全区政务网络,实现采、编、播、存贮设备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十一五”期间将城区和乡镇的有线电视纳入统一网络管理,以资源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改造,以现有干线、用户接收设备向光缆、JD计价接收的数字化方面发展,改变传输信号差、传输收费难的状况,开展横向的电信宽带资源融入和纵向的省、市设备及信号介入。抓住国家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及20户以上“组组通”的机遇,作好前期建站普查和资金核算,到2008年实现80%“组组通”广播电视工程。扩大调频广播发射覆盖面和中转站建设,使城区附近和大的乡镇都能收听到六枝广播电台节目。建立维护中心,对已建成的地面卫星接收站加强维护管理。
    档案事业:改善六枝特区档案馆档案保管和利用的件,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力度,全面整合各类档案信息资源,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总量增加,有序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规范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与接收工作,扩大电子档案接收工作试点范围。全面整合各类档案信息资源,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总量增加,探索和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研究适应体制改革需求的国家科技项目档案和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机制与模式。加强城市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档案工作建立自律机制,推动档案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为总体目标,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快改革和发展,建立卫生机构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设施先进、技术优良、管理科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卫生事业。一是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构建新型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建立资源配置合理、反应快速灵敏、运转协调高效、保障严密有力的新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三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四是大力宣传健康知识,促成人民健康行为的形成。六是加强卫生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七是继续发展中医事业。八是加大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打破由国有医院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多元化的卫生投入机制。九是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三大卫生体系更加完善;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完善的卫生体系,人均平均期望寿命达75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达省级平均水平以上,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十万以下;四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85%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达到85%;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为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咨询服务;地氟病重病区根据本地区情况,通过改灶、健教干预等综合性措施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全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要比2005年分别下降1/4和1/5;采取重点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消灭新生儿破伤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4-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达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75%以上,从而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一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范围,根据不同险种,力争把城镇所有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保值增值。二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方位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在城镇,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配套开展低保对象的医疗、就学、住房、水电、司法援助等救助活动,在农村,对灾民进行灾情救助,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对特困户实行定期定量救助,对困难户实行社会帮扶救助,对重病户实施农村大病救助。三是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增强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四是形成有效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开发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的再就业能力,形成一个稳定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使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
    (七)大力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是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保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进一步增长。采取高薪招聘、挂职兼职、技术承包、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为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和重点行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我区应聘就业。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突出抓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乡土人才和乡镇企业队伍建设,实施农村经济能人带动工程。三是深化改革,在引入机制、用人制度、人才评价机制、分配制度等方面大胆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四是加大科技人才开发投入,营造“拴心留人”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八)提高认识,更新发展观念。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体现了我国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在发展理论上,要从偏重经济增长转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来。二是在发展关系上,要从单纯强调社会发展的消费性质和对经济的依赖,转到更加重视经济与社会的相互促进作用上来,使社会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保障条件。三是在发展模式上,要从片面强调投入,以投入决定发展的传统计划方式转到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增加必要投入的轨道上来,使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适应实际需要。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既是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和社会这“两个轮子”的齐驱并驾。在改革问题上要不断总结改革经验,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使各项改革落到实处。在教育方面,重点是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文化体育方面,重点是对文化体育单位实行分类指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体育产业。在卫生方面,重点是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鼓励公平竞争,实现医疗机构多种所有制并存。
    强化责任,改进工作方法。为了适应新时期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要求,必须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来。一是要突出服务意识,增强工作协调。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主动加强与部门和基层的联系,征求意见,沟通情况,搞好协作。二是要把握实情,注重实效。经常深入实际,主动到改革发展的第一线去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三是勤政廉政,依法行政。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做到政治上清醒,工作上清正,生活上清白,经济上清楚,切实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加大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的主体是社会公益事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来发展。但在目前实行分级办社会事业的情况下,首先,投入应主要用于社会公益领域,对既具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的社会事业,要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扶持政策。其次,在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会公益性事业投入的同时也要开辟新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要通过鼓励动员个人投资兴办、捐赠、赞助等多种方式广开财路,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创造条件。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