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谢慧变报道)11月17日,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新疆天山科技创新院五大高能级创新平台正式揭牌,这标志着新疆在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智能装备研发、能源化工、科创生态培育五大领域,再添一批“硬核”创新载体,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大平台定位精准、优势互补,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各有侧重破解新疆发展关键难题。其中,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干旱区生态安全保障与水科技体系构建,为西北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筑牢科技根基;丝路水实验室以旱区水资源调控与高效利用为核心攻关方向,助力破解区域水资源约束;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主攻智能装备研发、复合材料创新及无人系统应用;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瞄准多能融合与低碳化工技术突破,计划在准东、哈密布局建设中试基地,推动技术向产业转化;新疆天山科技创新院作为李泽湘团队在西北的唯一科创布局,创新构建“教育—科技—人才”闭环生态,重点培育新质生产力与本土硬科技企业。
“这些平台的建设意义深远。”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它们既是新疆集聚高端科研人才、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桥头堡”,也是打通产学研融合堵点、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的“催化剂”。
近年来,新疆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已构建起“国家级—自治区级”联动协同、覆盖多领域的创新载体网络。在国家级层面,23个平台成果亮眼,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风机大部件免主吊更换”智能装备,填补行业技术空白;在自治区层面,天山实验室、新疆智能装备研究院等千余个平台围绕能源、农业、制造等重点产业协同攻坚,在诸多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突破,为产业转型赋能。
随着五大平台的启动运行,新疆有望在干旱区生态保护、多能融合系统研发、跨境水资源管理、智能装备国产化、硬科技创业培育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同时,“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联动机制,将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切实把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科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