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观察丨科技创新 重塑新疆

来源:天山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科技创新,正重塑着天山南北的发展轨迹。
  从领跑全国的太阳能、风能、特高压技术,到刷新纪录的百万亩“吨粮田”……一个个“新疆创造”的背后,是发展动能深刻的质变与突围。
  11月17日,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优化科技创新总体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一系列重要举措,系统谋划具有新疆特色的科技强区建设路径。
  创新能级跃升
  “对我而言,这份荣誉属于二十多年来并肩奋斗的每一位团队成员,也属于始终信任我们的新疆各族姐妹。”在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现场,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古扎丽努尔·阿不力孜的发言令人动容。
  她带领团队扎根新疆二十多年,逐步构建起新疆宫颈癌综合防治体系,推动宫颈高级别病变检出率从0.62%提升至1.87%,早诊率高达98.21%,达全国先进水平;推动超过50万名农村妇女接受免费宫颈癌筛查。研究成果已转化为自治区“两癌筛查”关键技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一医疗健康领域的突破,正是新疆科技创新能级持续提升的生动缩影,也印证了“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要求。
  近年来,新疆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设立100亿元人才发展基金,实施“2+5”重点人才计划,已汇聚7.1万名研发人员,较2020年增长2.6倍。
  在广泛汇聚人才的同时,新疆同步筑牢平台根基。目前,全疆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1308个,其中国家级23个。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天山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平台,为科研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共同构筑起区域创新的坚实基础。
  随着人才与平台“双轮”持续发力,一批关键技术正在特色产业领域开花结果。在新能源方面,新能源发展和输变电装备技术国内领先,超低风速风机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能源化工领域,煤制烯烃低碳化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农业科技方面,智慧棉田实现亩均节水30%,机采棉采净率超过95%,展现出新疆在现代农业与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实力。
  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显示,新疆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23年的第30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27位,再跃升至今年的第25位。
  “两链”深度融合
  “创新力转变为生产力,关键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说。
  作为我国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储量最富集的地区,新疆在我国能源保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将新疆煤炭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支撑全国能源化工低碳化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刘中民建议,聚焦多能融合体系构建,以重大能源工程为载体,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示范—产业推广”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协同突破,促进新疆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这一理念正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全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建设覆盖全域的成果转化网络,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昌吉回族自治州创新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院所答题”攻关机制,率先建成全疆首个“丝路联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通过“先使用、后付费”的创新模式,成功推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全域覆盖,实现单产1018公斤,助力当地农业迈入“吨良田”时代。
  昌吉州还引进转化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玄武岩纤维技术,建成全疆首条年产2万吨生产线,让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在生产线上升级为产业新优势。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我们正系统推进中试基地布局、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和科技金融服务配套。通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建设一批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平台,推动更多实验室样品成为市场产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发展动能迸发
  走进国网新疆电力调度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光影流转,万千数据实时跃动。据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消息,其应用的智能系统将风电光伏预测准确率推高至96%以上,并推动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4%。昔日的“风光”资源,正通过科技力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绿色发展动能。
  “我们将投入4.6亿元,向构网型储能等‘卡脖子’技术发起攻坚。”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守军的承诺掷地有声,面向“十五五”,公司将全面推进25项“人工智能+电网”融合示范,建设新一代智慧调度平台、设备智能诊断系统、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系统,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AI+能源”新疆样板。
  这家驻疆央企以“AI+电网”赋能能源转型的实践,正是新疆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在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上,“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部署,为新疆下一阶段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些战略部署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建立在新疆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创新实践基础之上——
  这组数据是最直观的印证: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不足千家跃升至2024年的2529家;技术合同成交额101.5亿元,是2020年的10.7倍。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的地位日益巩固,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这一创新活力,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的跃升,更展现于具体产业的深刻变革之中。数字化、绿色化浪潮正重塑天山南北的产业面貌:新疆五鑫铜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构建起可追溯、可预警的现代生产体系;轮南油田创新采用“光伏+CCUS”多能互补模式,推动传统油气田向“零碳工厂”转型;合成生物学技术让棉花变身为高附加值的“生物工厂”……
  从创新主体的蓬勃发展,到传统产业的智慧升级,再到能源体系的绿色转型,新疆通过系统化的创新布局,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立足已有的坚实根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必将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