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王丽丽)铜块经过专业生产线后,仅7分钟,就变成了直径8毫米的低氧光亮铜杆。
今年,新疆有色金属产业深加工基地在乌鲁木齐揭牌,年产25万吨铜杆项目投产。这条全球顶级的连铸连轧低氧光亮铜杆生产线,30余项核心指标均达世界顶级标准。在满足全疆线缆企业原材料需求的同时,推动新疆有色金属产业从“采选冶”向精深加工跃升。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到技术工艺问鼎世界顶级标准,低氧光亮铜杆折射着乌鲁木齐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鲁木齐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向“高”而攀,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今日乌鲁木齐,经济“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动能不断增强、“新”的质效大幅提升,处处涌动着澎湃的活力与动力。
向“高”而攀
乘势而上迈出铿锵步伐
棉花收获机、玉米收获机、风电装备……乌鲁木齐制造的大型装备不仅连续填补多项国家空白,更不乏跻身世界第一梯队者,亮出一张张制造业的“新疆名片”。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被誉为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乌鲁木齐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攀高向优。
往高处攀登、向技术攻坚,乌鲁木齐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定。
在铁建重工新疆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加工机械配件。一台台不同型号的采棉机、青贮收获机、玉米收获机等高端农用机械整齐排列。
“这些采棉机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六行打包采棉机。”公司高端农机研究设计院青贮牧草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杨潇说,该采棉机配备了6个采棉头和智能检测系统,采棉、集棉、打包等流程均可实现可视化动态监测。
作为新疆高端装备制造的标杆企业,铁建重工新疆有限公司于2018年实现战略转型,成功进军高端农机制造领域。通过自主研发,企业攻克了采棉装置、除尘系统等领域的多项困扰国内采棉机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新疆棉花产业机械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往高处攀登,“链”上寻突破,乌鲁木齐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
乌鲁木齐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
新疆大道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链主”企业,以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两河高端制造科技产业园为中心,通过重点项目“链动”上下游产业协同贯通的同时,吸引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相继入驻。
“我们希望能聚企成链,聚链成势。”新疆大道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森说,借助乌鲁木齐地缘和资源优势,引导更多上下游企业来疆兴业、协作配套,推动单兵作战向合作共赢转变,打造优势互补、共建共享、链条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目前,两河高端制造科技产业园已基本建成集智能汽车研发设计、整车生产、零部件配套、检验检测等于一体的全产业生态链。
往高处攀登,集群谋发展,乌鲁木齐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乌鲁木齐化工产业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成功打通“煤—尿素—三聚氰胺”产业链,推动石油“PX—PTA—PET—聚酯纤维”炼化纺一体化发展。
——乌鲁木齐新材料产业多点发力,建成全疆首个碳基、光伏全产业链,乌昌石光伏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铝产业产能充分释放,高纯铝市场份额常年保持全国第一;T700碳纤维、金属锂等多个产品填补全疆空白。
——乌鲁木齐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中药民族药、化学药、生物制品企业不断集聚,西帕依固龈液、祖卡木颗粒等过亿大品种产销两旺。
……
在高质量发展的长跑中,乌鲁木齐制造业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既拼速度又拼耐力,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夯实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向“新”而行
企业迸发科创活力
9月初,在乌鲁木齐市爱虎起点模型科技有限公司训练场上,一辆赛车模型在跑道上快速行驶,其上空的穿越机紧追不舍,灵活地跟随其转弯、变道、加速。紧接着,赛车的行驶速度、路线等信息通过穿越机采集,并呈现在后台电脑屏幕上……
公司董事长刘煜灏说,公司生产的无人机已在道路巡检、交通疏导、汽车赛事航拍、农业植保、吊运、电力巡查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实现场景应用。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之一,是典型的未来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乌鲁木齐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活力奔涌。
看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冷镦钢的开发突破了含铝钢的冶炼瓶颈,全自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生产线填补新疆空白。公司建成的世界首座工业级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年减排二氧化碳60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面积为700平方公里的森林。
在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乌东煤矿生产指挥应急中心大屏前,400多米深井下的开采实况清晰可见,整个采煤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作业。
乌鲁木齐推动钢铁、有色、机械、轻工等行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看新兴产业,开辟新赛道。
2022年12月,新疆隆炬新材料有限公司落地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是疆内首个碳纤维项目,实现了新疆碳纤维产业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公司副总经理周游说,预计到今年年底,公司可达产4500吨—4800吨高性能碳纤维产品。
乌鲁木齐依托“南风北光”资源,着力打造“一南一北”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中作出更多乌鲁木齐贡献。截至目前,新能源装机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75%,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看未来产业,“算”出新机遇。
皖疆绿色算力科技产业园(乌鲁木齐融合算力中心)2024年落户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依托该中心, 该区部署上线DeepSeek大模型,推动政务服务向智能化、数字化升级。
智算引领未来。有着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乌鲁木齐,以数字经济为引擎,加速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算”“数”题,“智”助百业兴。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就是催生新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显著特征。
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乌鲁木齐正在夯实。截至2024年,乌鲁木齐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14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乌鲁木齐正在凸显。2024年,乌鲁木齐专利授权量7526件,较2006年年均增长15%,其中,发明专利万人拥有量提高至14.5件。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乌鲁木齐正在加速。乌鲁木齐正加快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协同,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培育壮大。
绿富同兴
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乌鲁木齐绿色发展底色更浓。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乌鲁木齐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北部沙漠光伏基地,华电米东区50万千瓦光伏项目的蓝色板阵与林下绿植绵延交织。依托沙漠光热资源优势,项目将光伏铺设与沙漠“锁边”治理相结合,形成“发电+固沙”循环。
2011年进疆生产重型卡车的陕汽新疆汽车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加快生产新能源重卡。公司副总经理时新立说,来新疆建厂,为“新疆制造”增添新动力,是看中了新疆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2012年,公司第一辆重卡下线。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产销重卡4.2万辆,实现产值124.4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新能源重卡产量达403辆。
放眼乌鲁木齐,绿色发展处处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乌鲁木齐绿色发展的脉络,已经延伸至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产端、供应链延伸至基础设施。
换电站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和更换服务的能源站,集充电、物流调配以及换电服务于一体。它通过集中型充电站对大量电池进行集中存储、充电和统一配送,从而在换电站内为电动汽车提供便捷的电池更换服务。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品牌东风风神汽车正在乌鲁木齐加速投运换电站。
公司出行总监曹校笑说,企业积极探索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与能源、交通、信息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乌鲁木齐构建绿色、低碳、智能的出行生态贡献力量。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多年来,乌鲁木齐坚持把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都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去年以来,乌鲁木齐累计新增就业17万人,努力以更好的发展机会吸引人;新增学位园位2.3万个、拓展优质学位6万个,努力让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组建3家城市医疗集团、7个医联体、20个名医(专家)工作室,“先看病、后付费”、一号管三天、检查结果互认等措施,让群众就医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去年以来,乌鲁木齐创新推出了“国庆九条”“春节八条”,机关停车场周末节假日免费开放,停车泊位、充电设施大幅增加,让群众出行更加方便;“丁字路、断头路”接连打通,施工围挡及时拆除,停车费用降低,让群众心情更加舒畅;体育场馆低免开放、“一老一小”服务优化,让群众心里更加温暖;一场场演唱会、音乐节、马拉松,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山河巨变。从昔日的边陲古城到今日的亚欧枢纽,从现代工业的筚路蓝缕到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之巅,乌鲁木齐正书写着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壮阔答卷。
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商埠,如今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拥抱世界,用创新驱动定义发展的新维度,用绿色笔触描绘可持续发展的底色,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劈波斩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