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王丽丽)前不久,新疆绿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下线新疆首支DN2200*26毫米超高壁厚螺旋钢管,宣告新疆管道制造领域的历史性突破。
该企业每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行业突破,在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脱颖而出,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尤其在管道研发生产领域独占鳌头。
这家企业的发展,正是乌鲁木齐科技投入持续加大,集聚创新发展动能的生动注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乌鲁木齐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积极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扶持力度。如今,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深走实,乌鲁木齐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创新引擎动能澎湃。
来自乌鲁木齐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乌鲁木齐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由2010年的9.91亿元增加到42.34亿元,较2010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11.8%,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
科技投入总量全疆第一
在新疆绿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车间里,正在加快生产各种类型的保温管,以满足市场需求。公司研发的聚氨酯喷涂聚乙烯缠绕预制直埋保温管的管径范围从219毫米到1.8米一应俱全,为国内之最。
该保温管采用全球先进的喷涂缠绕保温生产工艺,与传统的保温管工艺相比,生产效率提高50%、人工成本降低40%,节约原材料30%—50%,管线热损降低30%。
“在研发上,公司始终保持高强度投入,仅去年便投入500余万元,且这一力度还将持续加大。”该公司总经理钟瑞说,依托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及专业研发团队,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攻关,目前已累计获得10项发明专利、1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
新疆绿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不断成长,正是乌鲁木齐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不断增大,有效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的缩影。
从创新指数来讲,科技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水平、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长期以来,科技投入不足是乌鲁木齐科技创新面临的最大短板。
乌鲁木齐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引擎和关键支撑。 《2023年乌鲁木齐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乌鲁木齐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42.34亿元,总量创新高,比上年增加8.69亿元,增长25.82%,投入总量位于全疆第一。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02%,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投入强度大幅提升,位居全疆首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技投入的增加犹如源头活水,激活了乌鲁木齐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动能。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组偏航集电环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去年获得新疆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项技术彻底消除风电机组电缆在扭转工况下磨损、附件断裂等问题,降低风电机组偏航扭缆成本,扩展了大容量风电机组的机侧输电技术路线,降低了电能传输损耗,提高了整机发电效能,降低了风电机组造价。
研发投入增加带来的“裂变效应”逐步凸显。2024年乌鲁木齐市企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创下历史最好成绩。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发布的《2024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显示,乌鲁木齐市位列全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综合景气度第32位。
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144个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
高能级创新平台不仅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更是提升新疆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
历年召开的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上,对创新平台建设都有具体部署——
2022年召开的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要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在新疆设立创新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新疆布局建设,全力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在棉花、风力发电等领域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23年召开的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明确,要搭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特色优势领域,加快培育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10米射电望远镜等国家级平台;
2024年召开的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明确,要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打造更多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构建以“两区”为核心承载区、以南北疆创新网络为延伸的发展格局,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部署要求,近年来,乌鲁木齐积极谋划,推动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乌鲁木齐落地扎根。
2024年,乌鲁木齐积极推动怀柔国家实验室新疆基地选址落地,国家风电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塔吉克斯坦生物资源保育及可持续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2024年,乌鲁木齐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1个,占全疆总数的50%。
新疆分离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是2024年获批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依托新疆“一带一路”核心区优势,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对高性能分离材料的迫切需求,结合国际前沿科学和新疆优势特色资源,开展与能源安全和污染治理等相关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示范。
新疆智慧养殖重点实验室,也是2024年获批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针对自治区畜牧业转型升级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趋势,围绕自治区畜牧智慧养殖开展理论方法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团队和学科建设,形成有特色的畜牧智慧养殖技术应用体系,旨在建设畜牧智慧养殖技术研发平台,引领畜牧养殖数智化应用技术发展,为自治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乌鲁木齐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14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4.5件
过去,城市发展依托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如今,发明专利代表了最核心、最稀缺的新型生产要素。
一座城市的专利储备,是其穿越产业升级阵痛、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的硬核底气与通行凭证。
乌鲁木齐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专利授权量7526件,较2006年年均增长15%,其中,发明1051件,实用新型专利5959件,较2006年年均增速分别为15.9%、17.2%。
更令人欣喜的是,2024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至14.5件,这一数据反映出乌鲁木齐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质提升。专利数量的增长伴随着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专利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新疆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开足马力加紧生产来自全球的订单。通过科技创新,企业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产品涵盖5大类上百种,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新疆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围绕氨基酸、维生素及其他高附加值生物制品,积极开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公司研发总监伏广好说,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与科研高校产学研合作等多元方式,先后承担国家、自治区等各类科技攻关项目50余项。公司拥有发明专利140余件,取得授权发明专利60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6项、团体标准12项。
乌鲁木齐的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论文和专利上,更体现在对产业发展的实质推动上。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装备制造领域,乌鲁木齐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新能源领域,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的突破,为乌鲁木齐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生物医药领域,乌鲁木齐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基于新疆特色药材的新药和健康产品,形成了产业优势。
6月,2025中国药品研发百强榜揭晓,新奇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深厚研发底蕴与创新成果,荣膺“2025中国中药研发实力前20强”,位列第十三位。近年来,新奇康药业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在抗病毒、抗炎等中药现代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后,乌鲁木齐将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着力加强产业研究和成果转化,努力让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驱动的产业优势,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多说一句:当“变量”成“增量”
行走在乌鲁木齐,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创新。创新不仅成为这座城市的风尚,更是早已刻进骨子里的基因。各类科研院所、创新园区种类繁多,各个企业加速创新研发。
然而,这里的创新基因并非天然存在,而是经过长期的布局发展,在政府、资本、人才、产业的多方合力下,让城市的创新源动力不断涌动。
这之中有站高望远的眼界。乌鲁木齐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形成了创新发展的澎湃合力。这之中有敢闯敢试的气魄。乌鲁木齐用好科技援疆与“四方合作”机制,构建“一带一路”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新机制,通过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平台,促进城市间政策融通、资源流通、服务联通,推动产业合作、技术合作与人才合作,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共创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空间。
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持踔厉奋发、笃定前行的勇气,葆有善于变革、敢于拼搏的锐气,促进“关键变量”加速成长为“最大增量”,才能积聚起创新创造的强大活力,不断蹚出新路子、创造新奇迹。(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