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乌鲁木齐工业的蝶变之路

来源:新疆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新疆网讯(记者王丽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乌鲁木齐工业基础日益强固,工业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乌鲁木齐工业增加值为3498万元,到1978年,仅增长到3.02亿元。改革开放后,乌鲁木齐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优势资源战略转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大传统产业改造,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扶持优势产业和企业,增强了产品竞争能力,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升。
  近年来,乌鲁木齐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明确提出建设“5+ 2”工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5+2”工业体系,即加快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轻工业。
  乌鲁木齐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乌鲁木齐工业增加值达到110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1955年增长500.5倍,年均增长9.4%。
  体系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兴动能加速集聚
  简简单单一根丝,能耐得住3000摄氏度高温,强度更是钢铁的7倍到9倍。9月1日,新疆隆炬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线的高性能碳纤维产品不仅强度高、密度低,还耐高温、抗腐蚀,能够应用于高铁动车、飞机部件、新能源等领域。
  2022年12月,新疆隆炬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乌鲁木齐投产的“年产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一期项目,实现了新疆碳纤维产业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
  公司副总经理周游说,目前,公司对生产效率做了优化,从15米每分钟纺丝速度提升到16米每分钟,每月提高产能50吨,预计到今年底可达产4500吨-4800吨、产值3亿多元。
  新疆隆炬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乌鲁木齐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的一个缩影。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乌鲁木齐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全市工业生产已经涵盖34个大类行业,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风能等优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以油气开采、煤电煤化工、电力生产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铁建重工新疆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加工机械配件。一台台不同型号的采棉机、青贮收获机、玉米收获机等高端农用机械整齐排列。
  “这些采棉机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六行打包采棉机。”公司高端农机研究设计院青贮牧草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杨潇说,该采棉机配备了6个采棉头和智能检测系统,采棉、集棉、打包等流程均可实现可视化动态监测。
  2024年,乌鲁木齐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0.0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66.18亿元,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71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18%、2.1%。
  实力壮大:企业规模稳步扩大 龙头引领作用凸显
  1955年至1978年,乌鲁木齐工业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发展的,以钢铁业为龙头,带动机械、电力、建材、矿业、轻纺、面粉加工等工业发展。
  “1951年头屯河畔的冬天,工地上的号子声从没断过。”92岁的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晏章华说,为了新疆第一座钢铁厂,大伙儿浑身有使不完的劲。1952年4月28日,第一炉火红钢水奔涌而出,新疆“手无寸铁”的历史,终于在这一刻被改写。
  目前,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拥有一家上市公司,产能水平达到1000万吨,产品涵盖棒材、线材、优钢及金属制品,成为新疆产业链最长、产能最大、品种最全的钢铁企业。
  与钢铁同样发展起来的还有煤炭。如今,新疆煤炭资源总量约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6%,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原煤产量达5.41亿吨,增速连续四年居全国主要产煤省份前列。
  改革开放后,乌鲁木齐石油、机电、冶金、化工、电力等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太阳能、风能装备制造领域和电子铝箔、多晶硅等新材料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一滴原油正通过“油转化”战略释放更高价值:经催化重整技术转化为苯、甲苯、二甲苯等基础芳烃,其中核心产品对二甲苯延伸出聚酯纤维等终端材料链。今年,乌石化150万吨/年对二甲苯扩能改造与20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新建项目同步启动,两大工程直指产业链延伸的核心环节。
  作为新疆风电产业龙头企业,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新疆起步,走向全国,如今业务已遍布6大洲42个国家,全球风电装机超1.2亿千瓦。
  目前,乌鲁木齐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资产成倍增长,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分别由1978年的2家和16家增至19家和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达7103亿元,户均资产12.25亿元,分别较1978年增长357倍、203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4%、12.5%。
  产品创新:特色产品增长迅猛 精准对接消费需求
  自治区成立之初,乌鲁木齐工业行业分布不全、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不高。
  改革开放后,乌鲁木齐以做大做强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00年以来,乌鲁木齐新增一大批如汽车、卷烟、发电机组、多晶硅、电子铝箔等新兴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端工业产品以及满足市民消费需求的各种工业消费品。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名单中,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的“乌苏啤酒”、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西帕”以及新疆石河子花园乳业有限公司的“花园”3个品牌,上榜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
  9月1日,新疆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乌苏啤酒)的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从生产线下来的不只有乌苏啤酒,还有天山鲜果庄园的“苹果味汽水”。这是继天山鲜果庄园经典“橙味汽水”后,乌苏啤酒再次推出的一款跨界新品。
  这是乌苏啤酒在颠覆性产品方面做的又一次有益尝试。乌苏啤酒的首款现象级产品,是2006年推出的“红乌苏”。
  新疆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姜涛说,作为从新疆走向全国的知名啤酒品牌,乌苏啤酒将继续聚焦实业做精主业,依靠创新研发突破发展瓶颈,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满足老百姓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来越多乌鲁木齐先进制造业企业坚持产品创新引领消费升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品质化、绿色化消费需求。
  如今,乌鲁木齐工业消费品,已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房车、氢能源客车,让乌鲁木齐制造凸显高端化;六轴工业机器人、电动剪羊毛设备,让乌鲁木齐制造科技感十足;光伏太阳能板超疏水涂层新技术产品、特色乳产品,让乌鲁木齐制造拓展朋友圈。
  □讲述
  向新而行,新疆毛纺业焕发新活力

  从普通挡车工到技术精英,再到车间主任、副厂长。52岁的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毛纺厂副厂长朱开利用31年时间,通过不断创新、不懈努力,让“天山纺织”这个老字号品牌叫得更响。
  1994年,18岁的朱开利进入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毛纺厂。那时的他只知道身边很多人穿戴的毛衣、围巾,都出自“天山纺织”,对毛纺技术一无所知。刚入职时,他是一名普通挡车工。
  初入工厂,面对那些陌生的毛纺设备,复杂的操作按钮和线路让朱开利眼花缭乱。朱开利说,他不断告诉自己,别人能学会的我也一定行。
  白天,朱开利紧紧跟在老师傅身后,仔细观察他们的每一个操作动作。晚上,朱开利捧着一本本毛纺技术书籍研读。
  随着对技术掌握愈发熟练,朱开利成长为车间主任。为了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朱开利带领车间技术人员扎进了创新的海洋。
  “有一回,为了找到一款高端的纱线配比,连续奋战,反复试验了好几种方案。当最终纺出的纱线样品在检测中各项指标都超越客户要求时,大家激动得欢呼雀跃。”朱开利说。
  公司创立“朱开利工匠创新工作室”后,这里成了技术交流与创新的港湾,更是培育新人的摇篮。工作室成立后,技术创新成果越来越多。比如,对梳毛机设备的数字化技术革新,让班产提高3%左右,纺纱制成率提高0.1%左右,一年可多纺纱16.2吨,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过去,新疆人认可“天山纺织”这一老牌子,但如今,仅靠老牌子“啃老”已行不通了。要时尚、要健康、要质量……羊绒行业越来越“卷”,工匠创新工作室越来越忙。
  “去年,我们和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开发出亚麻、罗布麻和羊绒混纺产品,羊绒衫变‘潮’了。”朱开利说,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天猫、京东、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通了直播账号。(记者王丽丽)
  □多说一句
  工业发展历程犹如奋斗史诗

  回看乌鲁木齐的工业发展历程,犹如翻开 一部厚重的奋斗史诗。70年来,这座城市的工业从一穷二白到体系完备,从弱小萌芽到千亿规模,每一步都印刻着开拓与创新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年增加值仅3000余万元。改革开放成为关键转折点,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使工业进入快车道。从十亿元到百亿元,再到突破千亿元,数字跃升的背后,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成果。如今,传统产业升级提质,新兴产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企业贡献显著,一幅现代化工业图景已然绘就。
  更令人振奋的是,乌鲁木齐工业发展实现了量与质的双提升。特色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不仅产量实现百倍千倍增长,更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产品。企业实力壮大,效益显著改善,为乌鲁木齐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王丽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