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镇人民的艰苦奋斗,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镇农村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我市列入中原城市群这一历史性机遇的出现,我镇走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

总的看,我镇已具备向“十一五”迈进的基础条件。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影响和制约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面临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增收困难,收入低而不稳;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滞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

展望未来,我镇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激烈的多元化竞争。“十一五”期间,我镇只有树立起忧患感、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握机遇,增创优势,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才能确保各项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为了实现我镇“十一五”期间各项奋斗目标,我镇党委、政府经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立足实际,特制定梨林镇“十一五”发展规划如下:

  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截止2004年底,全镇镇域生产总值达5119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28.6万元(含农业税政策性减免的88.6万元)、城镇化率达39.0%、年末总人口421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8‰、人均住房面积达26平方米、电话普及率达65%。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截止2004年底,农业总产值达13081万元、农业增加值达783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3820元、耕地面积4.7万亩。全镇建成规模养殖小区75个,基本实现村村有小区,养殖专业户达到1750户,人均来自牧业纯收入达到820元,畜牧业成为我镇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滩一岭一路”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建成五里沟玫瑰专业村、沙东萝卜育种小区、沁河滩5000亩优质果品基地,粮经比达到5.5:4.5。组建各类协会35个,农民经纪人达到120名。基本形成以协会为龙头,经济人为桥梁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全镇形成养猪、养鸡、养兔、养牛、养羊、食用菌、林果等7大镇级协会,农副产品通过经纪人远销武汉、广州、内蒙、上海等地,在我镇形成了“买周边卖全国”的良好局面。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截止2004年底,全镇企业总数发展到1200家,限额以上工业企业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06700万元、工业增加值29880万元,形成纺织、机械、建材、化工、皮革加工、粮食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其中,棉纺规模已达6万锭。

  存在问题:农业方面,一是缺乏龙头带动,急需兴办畜产品加工厂。每年我镇外销生猪8万头、鸡蛋6000吨,主要靠销售鲜活畜产品,没有经过加工,产业链条短,主要增加了社会效益,农民收入增加了,财政收入则不见增长。二、土地缺乏合理流转机制,农村土地合理调整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农业结构调整、新上企业占地非常困难。工业方面,一是结构单一,除纺织行业外,其它行业规模较小。二是行业分散,没有形成园区化。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吸纳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及成果较少。四是资金不足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招商引资有待加强,投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五是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镇区东西设两个收费站,给梨林镇的人流、物流及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镇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我市率先在中原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全面实施富民强镇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小康生活;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工业强镇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调整结构,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勇于改革,努力提高全镇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力争到2010年把梨林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小康社会。

(二)发展定位

“十一五”期间,我镇外部发展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市区发展重心东移、东引西进的“桥头堡”地位和高速公路全面贯通,这三个有利条件必将为梨林凝聚更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梨林未来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理念上,在建设上,我镇经济发展的定位和布局要体现出国民经济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增创区位与资源优势,更好地体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产业基础建设上积极参与全市产业布局的分工与协作,突出在全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合理作用与地位,真正树立起全市独具特色的“东大门”新形象。

(三)奋斗目标及任务

  1、镇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73美元以上。

  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00万元以上。

  3、地方工业总产值达307300万元以上。

  4、农业总产值达18535万元。

  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85元左右。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左右。

  7、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

  8、恩格尔系数24.3%以下。

  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1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

  11、百户电话拥有率达到100%。

  12、大学入学率达到25%以上。

  13、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8人以上。

  14、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1%。

  15、人口自然增长率4.5‰以下。

  16、刑事犯罪率0.1%以下。

  17、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达到100%。

  三、发展思路、战略重点及步骤

“十一五”发展目标,是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五年。我镇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发展思路、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把实现和维护好全镇4.2万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思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反对急功冒进,力戒形式主义。

  坚持科教兴农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实施农业科技革命,运用各类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产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探索创新。树立诚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外向度。

  坚持全面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文明一起抓,做到“五个统筹”、“六个必须”,实现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重点

1、工业强镇

今后五年,工业化仍是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增长点,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物质基础,也是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继续培植工业园区的形成,着重建好三大工业园区、一个经贸市场。壮大纺织、化工、机械等重点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材、皮革等优势产业,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高科技开发土特产农业、绿色农业产业等。
    2、外向带动
    开放度越高,前进路子就越宽,就能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对外开放,推动新一轮创业。重点是进一步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增强环境的吸引力和环境的竞争力,创新招商方式,努力扩大引进外资的空间和档次。
    3、城镇化推动
    要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实现由工业化为主向工业经济与城镇经济并重转变;工业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问题。实现城镇化推动的关键在于“化”:化农民为城镇居民;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的生活方式、农业的交换方式为城镇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同时,乡镇企业要适度集中。要把分散的工业化适度整合,适当集中,使乡镇企业在空间上逐步向城镇转移。这两个“化”的结果可以解决人口适当集聚的问题,集聚人气,带动三产,推动城镇化进程。

(三)战略步骤

按照我镇目前各个行政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实水平,“十一五”期间,全镇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分三个层次推进:

  范庄、水运庄、沙东、桥头、沙西、水东、后荣、梨林、程村、裴城为提前批,2009年在全镇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北瑞、沙后、屈东、屈西、良庄、沁市、小官庄、小南庄、南程、牛社、大许、东许、朱村、安村、薛庄、东江、西江、桃园、肖庄、前荣、北荣、中上、西湖、赵庄、闫庄、南瑞为第一批,到2006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指标综合实现程度达到70%左右;到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东坡、大交、薛庄新村、南官庄、鳌坪、五里沟、永太、逢薛新村、关阳为第二批,到2006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指标综合实现程度达到65%左右;到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四、采取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一)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建设北方特色农业区。

  按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发展壮大畜牧、特色种植等主导产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加快豫西北特色农业区建设。

  进一步调整优化布局,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围绕“一路一滩一岭一渠”为重点,突出抓好1个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建设沿新济路、207国道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带;把畜牧业作为全镇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围绕猪、鸡、兔、牛、羊五大优势畜禽品种,按照动物防疫和环境保护要求,在全镇推行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力争在2010年实现年出栏15万头猪、存栏100万只鸡,并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继续领跑全市畜牧养殖业。畜牧业的产值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让60%的农民从传统种植生产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畜牧养殖业,走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道路。继续积极推广“畜—沼—菜”生产模式,以小区建设为载体,扩大养殖规模,并在2006年底实现50%的专业户用上沼气,2010年所有专业户都用上沼气,成为真正的沼气镇。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畜牧向集约化、粮食向优质化、蔬菜向无公害化、林果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二)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按照做大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的思路,围绕四大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扩张规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培养企业家队伍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储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拘一格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到2006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达到70%以上;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达到90%以上。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

  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注重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按照集约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镇工业布局。“十一五”期间着重建好三大工业园区、一个商贸市场。沿207国道两侧调整1000亩土地用于工业园区建设;以荣昌公司、兴达公司为起点向东延伸调整土地800亩用于纺织工业园区建设;以北瑞面粉厂为基点,调整300亩土地用于农村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以镇区集贸市场为中心,以西湖商贸楼建设为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形成承东启西、通达南北的商品集散地。同时,在调整和规划产业布局时,要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决不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

依托我镇工业现有的设备及规模优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十一五”期间,以项目对接、合资合作方式招商引资,新增4万锭精梳棉纱生产规模,使纺织业总量达到10万锭,成为豫西北规模较大的纺织业基地;新增一条总投资5000万元,年加工皮革能力40万张的生产线;充分利用我镇农副产品资源,建成一家年产加工能力2万吨冷鲜肉制品企业。同时,建立起招商引资长效机制,加大招商引资、东西合作工作力度,采取环境招商、政策招商、资源招商、项目招商等渠道和形式,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有8—10个项目落户我镇,以工业化带动我镇经济长足发展。

  (四)发挥镇区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完善小城镇建设体系。坚持小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形成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小城镇体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2010年,使镇区居民占到全镇总人数的40%左右,把梨林镇区建成“村庄都市”,申报成为“中州名镇”和“全省重点小城镇”。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重点建设重点村,适当兼并自然村,逐步消灭空心村。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防止盲目攀比。严格建设规划,杜绝乱占耕地。

  搞好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运转。坚持规划先行,多样化发展,突出镇区的经济和文化特色,塑造镇区形象,提高镇区品位。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和环境建设。完善镇区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创新镇区管理体制,不断提高镇区管理水平。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乡村公路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全面提高通行能力。着力抓好镇区周边的公路网建设,拓展乡村水泥(沥青)路的通达深度和广度。2006年基本实现村村通目标,2010年所有村内街道全部硬化。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改革,对已建好的工程,通过承包、参股、租赁、拍卖等方式实现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实现有效维护和运营。

  (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十一五”期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自主研究与引进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相结合。启动农业科技传播工程,建设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农业科技传播中心(站),搭建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到2010年,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面实施良种工程,提高农林牧覆盖率,主要农作物和主要畜禽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以上。

  加快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快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和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各级各种教育资源,加强技能培训和技术推广,努力造就一支过硬的农业科技队伍。

  (七)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十一五”期间,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培训计划,突出培训重点,落实培训经费,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能。通过培训使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5项实用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为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技术支撑。

  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有关部门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各行各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找出路做贡献。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八)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整合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建设,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着力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农村防止和处理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民卫生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卫生健康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药品监督供应体系,保证农民用药安全。积极推行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集资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全镇农村普遍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切实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十一五”期间,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总量控制在确定目标之内,确保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提倡优生优育,明显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政策生育率确保96%以上,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知情率、村民自治率达90%以上,初步建立“政府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措施完备”的综合治理体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技术服务、宣传咨询、人员培训、药具发放”功能正常发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优、免、扶”,通过政策推动和利益激励,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科学生育,婚育观念得到根本转变,计划生育相关部门能够正常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局面得到巩固;建立起“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

  丰富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建立和健全乡、村二级文化网络,到2006年,各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2010年,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 98%以上。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反对和打击邪教,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九)推进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现支部、村委的协调运行。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和业务培训,实施素质工程,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强化后进班子的转化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农村基层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进一步加强镇党委、政府组织建设,强化领导功能,充分发挥好镇党委、政府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保党的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

  搞好村民自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全面推进村级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工作,积极探索完善民主决策的途径和办法,保证村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努力维护农村稳定。广泛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对涉农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正确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妥善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预防各类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

  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十一五”期间,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五年。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转变执政理念,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作为应尽的职责,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充分理解,增强忧患意识、服务意识和率先意识,转变作风,促进发展,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做出贡献。

加强组织领导。把“十一五”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把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成效,作为检验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纳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按照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要求,结合各自职能,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抓好工作落实,形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确保我镇“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