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一、浦口“十五”文化发展的状况

  “十五”以来,浦口区的文化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两个率先”和“文化浦口”建设的战略构想,依据浦口区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规划要求,狠抓文化基础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各项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

  1、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巩固提高。

  全区以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工作为龙头,有力地带动了文化的“四基”建设。至2005年底,我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均达到了国家一级馆标准。另有纪念馆4个,文化站11个,电影院2个。新建了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浦口点。桥林镇文化中心达到了市首批“五星级”文化站标准,沿江、顶山社区文化中心得到新建和改造。沿江街道、石桥镇文化站被命名市“十佳”万册图书馆,社区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社区文艺队伍建设均得到巩固和加强。在南京市首批社区文化室示范点评选中,我区珠江镇烈士塔居委会、泰山街道铁桥社区、沿江街道冯墙社区、顶山街道南苑社区文化活动室被命名为市级社区文化活动室示范点。普遍建立了社区文体活动队伍。通过开展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加强对社区业余文体活动辅导员的管理培训,目前全区登记注册的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有162名,均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培训活动。

  2、文艺创作成果喜人。

  “十五”以来,全区文艺创作成果丰硕。近年来,全区文化工作者参加全国、省、市各类赛事、展览、演出活动共获得各类奖项212个,其中国家级奖项21个,省级奖项69个,市级奖项122个。一批优秀节目获得了喜人成绩,张厚全的篆刻“印蜕”获全国群星奖;《森林畅想》、《碧波银珠》获“新苗杯”全国儿童音乐舞蹈大赛金银奖;4篇征文获“全国农民读书”征文大赛表彰;《狮虎双雄》、《狮娃》获省五星工程奖;《大泉魂》获市文艺术奖,同时该剧已获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正参加省五个一工程奖评选。

  3、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以节庆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浦口艺术节、展览演出及参加省市活动为重点,开展了广泛的文化活动。近年来共组织大中型文化活动70多个,各项文艺演出、展览等活动总计200场次。影响较大的有:庆祝新区成立系列文艺演出、林散之纪念馆建馆10周年庆典、庆祝“十六大”歌咏大会、区首届艺术节等。区首届艺术节以其富有个性的创意和较高艺术质量的表演、展示,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各项活动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满足了群众多层次需求。目前,已形成了元旦、春节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5月份举办“红五月”广场文艺展演,8月份举办“夏之韵”纳凉晚会,10月份举办“庆国庆”社区文艺汇演等系列文娱活动,唱响了全区文化活动的“四季歌”。

  4、文化特色不断彰显。

  在原有的手狮基础上,新建了“狮虎双雄”和“狮娃”两支文艺队伍,先后参加了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狂欢节、江苏省民间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和重大赛事,影响力不断增强。充分利用“求雨山文化园金陵四老馆”这一文化品牌,举办交流展、笔会、研讨会等活动。如在省美术馆举办“墨香百年──萧娴书法艺术展”、“圣手丹青──林散之绘画艺术展”,组织四老书画作品参加名城会“金陵十二家书画精品展”,与青岛市博物馆联合举办“力驱蛟龙──林散之书法艺术展”等活动。2003年,我区被省里命名为“书法之乡”,手狮队伍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文艺团队。
加强剧团建设,组织区扬剧团排演《赵五娘》、《冤鼓楼》、《大泉魂》等历史剧、现代戏。2002年,进军上海,《冤鼓楼》剧成功地演出了一个月,并在省第三届扬剧节上获得了多项荣誉。《大泉魂》剧目自03年排演以来,共演出160余场,演出遍及南京、扬州、无锡、苏州、盐城、徐州和安徽巢湖等50多个地县,受教育观众10余万人次,开创了扬剧界先河,省内外20余家媒体对该剧和演出事迹进行报道,大大提升了文化浦口的对外影响力。

  5、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目前全区共有歌舞厅、电子游戏厅、音像经营、书报刊、印刷业、网吧和演出等七大类市场377家,其中歌舞卡拉OK厅42家,电子游戏机室17家,音像经营72家,书报刊63家,印刷、复印业80家,网吧87家,演出及其他娱乐场所14家。通过开展“扫黄打非”和专项治理。近年来,全区共查处违规经营场所123家,取缔“黑网吧”47家、音像制品经营点10家、书报刊经营点8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2万余盘(张)、非法书刊1.4万余册,获得市扫黄办的表扬,被授予2003─2004市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专项整治,对中小学和驻区高校周边地区开展专项治理,加大查处力度,有效地震慑了违规经营行为,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建立了网吧、音像等行业浦口分会,加强对网吧、歌舞娱乐场所、印刷、音像等行业业主的法规和管理工作的培训,增强业主法律意识,规范了经营秩序。在“平安浦口”创建省级验收中,区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受到了省检查组的好评,被市里授予“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6、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全区现有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9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12处,区级文保单位44处。同时,通过多年的征集现有馆藏文物1500余件,有纪念馆4座。加强文物保护,全区各级文保单位保持90%以上的完好率。建立健全了全区各级文物保护网络,及时依法处理了一批在城市建设、土地复垦、农田水利中发现的古墓葬,配合市博物馆组织对牛头岗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使挖掘工作圆满完成。再次维修省保“二?七”纪念馆。对全区的文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巡查摸底,并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重新确立了全区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出版了《浦口区历史文物集》。加强对新颁布的《文物法》宣传和文保员的培训,使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2002年,我区被市政府办公厅授予文物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7、文化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推进区电影剧场公司和浦口影剧场自收自支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浦口影剧场改革基本完成,区电影剧场公司改革方案已初步确定。各文化单位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内部机制改革,如区图书馆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再就业培训,区扬剧团大力开拓演出市场,求雨山文化园做好为全区中小学生服务和旅游市场开拓工作,文化经营收入明显增长,增强了文化部门的活力。

  尽管全区文化工作在“十五”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全区的文化发展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1、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内部机制不活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文化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得到有效发展。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不仅缺少标志性的文化设施,而且文化场馆面积狭小,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镇村文化设施陈旧落后现象比较突出。

  3、文化活动总体质量不高,精品力作不多,与驻区高校、部队、大企业的联动不够。

  4、文化消费水平偏低,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市场工作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5、文化艺术人才青黄不接,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6、文化投入不足,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二、浦口区“十一五”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浦口区“十一五”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文化浦口”的总目标和争先进位的要求,以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为导向,大力彰显浦口的历史文化、书法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快建设具有突出文化标志、鲜明文化特色、浓厚文化氛围、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浦口,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区人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以文化发展不断提升新市区形象和对外影响力,为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2、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建成与全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功能定位相一致的全国文化先进区。“十一五”,围绕加快发展的总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群众的广泛参与性为基础,以繁荣的文化市场、多元的文化投入和先进的文化管理体制为保证,做到丰富浦口文化内涵,提升浦口文化品位,增强浦口文化竞争力和辐射力,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浦口发展新格局。

  3、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繁荣文艺创作。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积极排演一批优秀剧目,力争创作生产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十一五”期间,每年要有10件以上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类赛事中演出、展出发表并获奖。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会文化工作特色鲜明。“十一五”期间,每年开展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村镇文化、节庆文化等各类文化活动30场次。建立稳定的区级文艺创作、老年、少儿和群文表演队伍20支以上。在书法文化、民间文化、生态旅游文化三大特色文化上进一步下功夫,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效应,产生品牌效益。

  三是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城乡群众性的文化设施,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区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络。“十一五”期间,全区图书馆人均藏书达1.5册,借助网络借阅图书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图书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区文化馆、图书馆一级馆得到巩固和加强,50%的镇街达五星级标准,50%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达市级示范点要求。

  四是保护利用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地方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有计划地对全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十一五”期间,全区要有1/4镇街在创建市以上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乡镇中被命名,有1项以上民间民俗文化纳入全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工程。

  五是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引导和培育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文化娱乐项目,努力促进全区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活跃。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欣赏消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文化产品的群众。“十一五”期间,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市场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以书画经营、文艺培训、文化娱乐等文化经营项目为重点,初步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十一五”期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明显提升。

  六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深化。适应时代需要,转变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快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十一五”期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七是形成合理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文化人才队伍素质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形成并逐步完善育人、用人、留人和引人的机制,文化人才队伍得到增强,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为全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三、浦口区“十一五”文化发展的主要举措

  按照文化浦口的总目标和各项具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区文化发展的主要举措有:

  (一)创作优秀作品,打造文化品牌。

  1、完善创作机制,努力推出一批优秀作品。

  注重地方文化特色,强化优势项目。对浦口地方有代表性、示范性和保护性的文艺门类进行重点扶持,着力抓好民间文艺、书法、美术、戏剧、歌舞等各类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从队伍和选题着手,制订全区文艺创作规划。建立和完善区级文艺创作和表演队伍。建立健全全区文艺创作和生产机制,抓好重点作者和重点文艺队伍,定期组织活动。对有潜质、有实力的文艺作者和文艺表演队伍进行重点培育,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各类赛事,努力提高水平和素质。加强与驻区高校、部队、大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努力使其优质文化艺术资源为我所用,带动全区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加强区域合作,对重点项目加强攻关。积极借助省市文艺团队、文艺人才实力雄厚的有利条件,采取合作、采购等方式,促进艺术精品的生产。“十一五”期间,区扬剧团力争排演1-2个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鲜明个性、艺术水准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优秀剧目。积极参加省市赛事,继续打造现代纪实扬剧《大泉魂》,力争在全国的赛事中获奖。编辑出版一批展示文化浦口成果的系列丛书。设立区文学艺术奖,制订奖励办法,推动艺术生产不断向前发展。

  2、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展示浦口文化魅力。

  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采取民间交流、商业演出、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为文化交流创造条件,铺平道路。“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书法、手狮、剧团演出和一些新推文化项目的交流活动,不断展示浦口的文化魅力,扩大浦口的对外影响力。同时,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大势,积极引进一些高雅的文化艺术,组织举办高档次的文艺演出和展览展示活动,提高市民的文化欣赏品位,提升浦口的文化形象,丰富浦口的文化内涵。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构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创建文化先进区,构建群众文化服务网络。

  以创建文化先进区活动为龙头,全面推进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以区、镇(街)、村(居)文化设施为骨架,以学校、企业文化设施为补充的三级群众文化网络。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标准,基本完成区内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升级任务,全面提升全区文化设施的档次和水平。巩固和完善区文化馆、图书馆国家一级馆成果。充分发挥设施的作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加强社区文化室的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性的社区(村)文化活动点。

  2、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彰显文化特色。

  “十一五”期间,围绕重大节庆和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每年组织4次以上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大影响的群文活动。认真组织浦口艺术节、中国南京书法节等活动,努力形成地方文化活动的品牌。积极参加省、市群众活动的汇演,力争在全国群星奖、省“五星工程奖”等文化活动评选中获得好成绩。打造特色文化,选准1-2个有特色的文化项目,集中力量,形成新的文化品牌。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摸清家底,建立区级民族民间保护项目名录,以手狮列为市级民族民间文化工程试点项目的保护工作为重点,形成全区有特色的保护项目,不断彰显文化特色。积极开展创建市级以上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镇街工作,打造一批特色文化镇街。

  主动做好为各部门、各单位的文化服务工作,积极探索与企业、社团、大学园区增进合作的新途径,努力走出一条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路子。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持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打造群众文化精品,形成系列和品牌。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培育基层文艺骨干。开展经常性的送文化到村镇进社区文化活动,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3、强化文化设施建设,展示文化浦口形象。

  结合新市区的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展示文化浦口形象,有代表性、标志性的现代文化设施。“十一五”期间,启动建设桥北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建设桥林、汤泉高标准文化活动中心,2007年建成区文化艺术中心。各镇街文化活动中心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同时加强便民型文化设施建设。重视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保证其落实和合理布局。“十一五”期间,区镇(街)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优先安排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现有的文化设施建设用地不得随便改变用地性质,挪作他用。加强城市居民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居民居住集中区都应配套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4、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水平。

  认真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十一五”末,基本建成覆盖全区镇街、学校、社区的“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力争实现区、镇(街)、社区图书馆(室)与省、市图书馆的馆际联网和资源共享。加强少儿图书馆工作,建设区少儿图书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强化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开展送书到机关、到社区等活动,主动融入到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适应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扩大图书馆的对外影响力。

  (三)加强文物保护,推进文博事业。

  1、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力度。以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文物工作责任制、文物保护员工作活动网络等形式,保持全区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90%以上。对没有列入文保单位的古文化遗址做好保护工作,待条件成熟逐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控制单位。

  2、加强纪念馆建设,抓好馆藏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丰富展示手段,提高讲解水平。加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落实安全保卫措施,维护文物安全。积极争创省级优秀纪念馆。“十一五”期间,做好区博物馆建设,成立区文保所,使我区有一个展示浦口历史的场所和文物保护的日常工作机构。

  3、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好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在定山寺复建、惠济寺复建、宝塔山公园建设等项目中,积极保护文物安全,做好有关文物维修工程。制订浦口火车站地区民国建筑群保护规划和东门古明清建筑保护规划。

  4、做好文物宣传。一是坚持不懈以各种形式宣传《文物保护法》,二是对内对外加强宣传我区文物古迹,三是发扬宣传扩大求雨山文化园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筹备出版《浦口文物志》,五是以固定网页宣传形式,开展文物宣传。

  5、继续做好文物的“四有”工作,全区所有文物保护单位逐步立碑、挂牌,所有文物档案均制作科学档案和电子文档,所有区级文保单位均划定文物保护紫线。

  (四)发挥资源优势,做大文化产业。

  1、明确发展战略,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适应全区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着力形成行政中心的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消费圈;形成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艺术展示和艺术培训基地;形成珍珠泉?D老山?D汤泉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打造泰山、珠江滨江文化带。通过文化生产力的趋优分布,努力形成沿江文化产业带和文化消费长廊。通过努力,力争使全区文化产业成为我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2、重点突破,打造全区文化产业品牌。

  根据全区实际,以发展文化旅游、文艺培训、文艺演出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为重点,以此建立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框架。加强文化与经贸旅游的融合,努力打造“老山”、“求雨山”、“珍珠泉”等文化产业品牌,实现全区文化产业新突破。抓住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胡小石金陵四老名人纪念馆业已建成的有力时机,充分利用馆内资源,发挥名人效应,借助外力,集中力量,打造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艺术展览和艺术培训基地。“十一五”要在求雨山核心景区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建设民清风格的字画古玩市场、综合性艺术展览馆和艺术培训学校等项目,做大做强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品牌。

  3、整合资源,盘活资产,争创最佳效益。

  积极推动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壁垒,实施文化产业的资产重组,盘活国有资产,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化运作方式,建立文化经营实体和中介公司,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进一步盘活区影剧院的存量资产,开发建设市场前景看好的全新文化产业实体。开发利用现有文化艺术中心设施,大力发展文化娱乐、艺术培训、文化演出等项目,引进国内外优质演出、展览资源,活跃地方文化生活,创造最佳效益。

  (五)促进文化消费,繁荣文化市场。

  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群众文化需求。通过政策调控,放宽市场门槛,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演出场所、表演团体和演出经纪机构的建设。积极发展和扶持健康向上的大型文化娱乐场所,注重引进格调高雅、形式新颖的文化演出节目和文艺团队,提高市民的文化欣赏水平和文化品位,促进文化消费。

  提倡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经营模式,推进音像市场的结构调整,大力鼓励音像市场连锁经营、音像进超市经营和网上经营,发挥规模优势,形成合理布局,提高音像市场的竞争力,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盗版,建立音像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维护正版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加强网吧市场管理,控制网吧总量,调整网吧结构,发展连锁化经营。净化网络空间,开展创建“放心网吧”活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升网上即时监控水平。加强各类文化市场建设,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调控,努力形成全区文化市场的新布局。

  加强“扫黄打非”工作,建立与社会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形成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办法。严厉打击违规经营尤其是违法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坚决打击文化市场经营上不法行为和不法现象,切实保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强化宏观管理,弱化微观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基本形成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分类指导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对不同类型文化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分级指导。进一步搞好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活力,提高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完成区影剧公司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改企工作。

  继续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个百分点。设立全区文化发展基金,区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公益文化设施建设和维护。积极调整政府文化投入结构,优化政府资金配置。政府投入主要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出台促进全区文化发展的优惠经济政策,积极鼓励各种经济成份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之间,文化企业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之间,实行强强联合,加快发展。建立全区性的文化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协调沟通,共同推进浦口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七)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文化浦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培养优秀人才为重点,积极推进文化队伍建设。加快制定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引进文化人才等政策,加大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优秀文化人才的力度。加强对现有文化人才的培训,努力提高现有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改革旧的人才管理模式,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掘文艺人才资源,力争多出人才,出优秀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以培养、引进等多种形式构建我区文化人才群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区优秀人才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建立全区文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通过精品项目,扶持和培育一批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方面懂管理、善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全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