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一、规划编制的基础和依据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商贸兴陇战略,抓重点、破难点、创特色,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经济结构优化,发展速度加快,增长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
    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3亿元,比“九五”末增加5.9亿元,年均增长11.5%。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35:27.4:37.6调整到2005年的29.3:32.1:38.6,二、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财政收入于2003年突破亿元大关,2005年10870万元,同口径年均增长7.7%。粮食总产量12.75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比“九五”时期最高的1999年增加20公斤,达到294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
    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坚持发展抓项目不放松,着力夯实发展基础。2005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5.8亿元,“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5亿元,是“九五”期间4亿元的4.6倍。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5.1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拉动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重点实施了一批交通道路、城镇改造、水利水保、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类项目,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
    3、工业企业效益提高,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的思路,围绕“五十百户”的总目标,着力构建冶金机械、食品包装、生物医药、化工建材四大工业体系。在企业改制盘活的同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新上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五年间累计引进新技术、新工艺28项,开发新产品24项,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5亿元,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明显提高。2005年实现县域工业增加值3.3亿元,比“九五”末增长8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64.8%。
    4、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着力培育和发展中药材、洋芋、菌菜、畜牧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四大特色产业产值8.0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7%,分别比“九五”末增长87.2 %和12个百分点。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战略任务来抓,五年全县累计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46.63万人次,创劳务收入5.57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5%。加大扶贫开发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力度,全县有28个村实现小康,153个村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农村绝对贫困面下降到2.1%。
    5、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贸流通进一步活跃
    围绕把陇西建成陇中商贸和物流中心的目标定位,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大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相继建成了一批专业和综合市场,文峰、首阳两大中药材市场和文峰木材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加快农村集贸市场的改造建设,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龙头、农村集贸市场为骨架的较为完善的市场网络。加强对市场建设的协调和监管,加快商业网点的改造建设步伐,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形态。2005年,全县市场交易额13.5亿元,较“九五”末增长58.5 %。
    6、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体制进一步理顺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和粮食直补等各项富农惠民政策,“十五”期间累计为农民减负3884.5万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较大步伐,顺利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管理效能明显提高。在15个事业单位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对50户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以“三置换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强化扶持引导,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32亿元,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九五”末的36.8%上升到40%。积极进行以城市土地经营为主的城市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城市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取消和废止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许可事项,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积极推行行政集中审批和“一门式”服务,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
    7、城乡居民收稳定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26元,比“九五”末净增395元,年均增加7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50元,较“九五”未增加1901元,年均增长8%。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发生新变化。全面落实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援助“4050”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失业职工失业救济金。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活动,保证了城乡困难群众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8、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大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进一步强化“两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全县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夯实工作基础,建立完善利益导向工作机制,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积极开展李氏文化开发研究,进一步提升了陇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环保事业健康发展。不断完善“打、防、控”一体化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防控体系建设,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好转。坚持和谐发展,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进步。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决定和决议得到较好落实,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效能得到较好体现。积极推进“四五”普法教育,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二)全县县情和发展条件分析
    “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充分考虑大环境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不利因素,又有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现有基础和宏观环境,都有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脆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难度大。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农业生产始终受到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困扰。一些边远山区道路建设滞后,保土改田、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的任务还很艰巨。种植结构与市场和自然规律仍不够适应,畜牧业发展缓慢,农业经济结构仍需下大力调整。农村二、三产业水平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附加值低;农民收入渠道窄、增长难度大,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空间上还需做大量艰苦深入的工作。二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企业规模不大,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县区域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3.6%,其中限额以上地方工业的贡献率仅为5.3%,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仅为6.9%。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生产、经营、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技术、营销人才匮乏,新产品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都比较低。区域内工业企业大多为“两头在外”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不强。三是投资规模小,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从投资总量看,全县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国、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的17.1%、32%和89.6%。从投资结构看,国家投资大多数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外商和县内民间资本主要倾向于房地产开发和服务行业,产业开发类项目较少,尤其是缺乏能够增加财源、带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还不相适应。基础教育仍然比较薄弱,高中“瓶颈”还没有根本解除,学校建设配套不够,信息化发展缓慢。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简陋,专业医护人员短缺,医疗器械不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基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公用服务设施滞后,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实现社会充分就业难度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还很薄弱,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还很艰巨。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宏观环境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全面的调控政策对贫困地区一些行业发展的约束力增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继续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严格控制信贷投放,这对我们争取国债、信贷资金会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国家立足于资源、能源的战略考虑,今后将逐步控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这将直接影响铝冶炼、电石等产业的发展。另外,国家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这对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快速扩张发展,大上项目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利贫困地区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国家直接投资的范围相应地将越来越小。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运作资本的能力,市场机制使资本流向仍然向投资回报率相对越高的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这种情况,一方面使我们的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也为开展招商引资增加了难度。三是各地相互竞争的压力加大。从大环境来看,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相继结束,国际国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其它新兴产业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从县域周边环境来看,邻近各市县普遍加快了发展速度,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争资金、争人才、争项目,这种竞相发展的态势给我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从发展的有利条件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强,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对我县未来五年发展提供许多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支持西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这为我们争取项目改善城乡基础条件和生态条件都提供了最现实最直接的机遇。二是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这对我们争取项目,加快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解决“三农”问题带来新的重大机遇。三是伴随着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县区位优越势明显,市场体系配套完善,工业基础比较好,充分说明我们完全有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能。四是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将马铃薯、中药材的发展列为全省的重点产业,为我县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两大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五是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特别是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劳动力仍然保持旺盛的需求,劳动力短缺尤其是技术工人的短缺还将延续一段时间,这是我们发展劳务经济的大好机遇。六是陇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李氏文化为我县扩大宣传,凝聚各方面力量提供了条件。陇西历史悠久,是省级文化名城。陇西李氏文化是甘肃四大文化之一。历史文化名城效应和李氏文化品牌成为我县扩大对外宣传的两块金字招牌。
    综合以上分析,未来五年我县仍将处在一个夯实基础、创造条件、改善环境、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只要保持现有的良好发展势头,敏锐地捕捉机遇,化挑战为机遇,就能实现加快发展的各项目标。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做大支点抓项目,突破难点抓增收,突出重点抓特色,激活切点抓改革,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力争实现县域综合实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抓项目、增收抓调整,保证抓班子的总体要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加快发展,突出创新发展,促进和谐发展,以项目为支撑,特色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民营为主体,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开放和谐的新陇西。
    (二)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商贸兴陇战略,突出工业建设、项目建设和城镇建设,走好结构优化、基础先行、龙头主导、品牌兴业、人才支撑、开放带动六条路子,提升中药材、菌菜、洋芋精深加工、肉制品加工、铝冶炼及加工、商贸服务六大产业,构建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商贸同步发展的经济格局,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预期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达到2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630 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1%,达到1.8亿元,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较强的拉动力。
  ──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19.5:42.5:38。进一步提高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社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配套。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初步改善,全县城镇化水平35.8%左右。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0%。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70 %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普、职、成各类教育协调推进的格局。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 ‰以内,2010年全县年末总人口控制在52万人以内。全县森林覆盖率12.8 %以上,林草覆盖率3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8%。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规定的指标范围内。
  ──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9-6.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失业保险覆盖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1.6平方米,全县有线电视用户3万户,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改善。
  ──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主要指标预测


指   标

 计算  单位

 2005年

 2010年目标

 年均增长速度%

 
生产总值

 万元

 133000

 240000

 12.5

 
      一产

 万元

 39000

 47000

 3.8

 
      二产

 万元

 42600

 102000

 19.1

 
      三产

 万元

 51400

 91000

 12.1

 
产业结构

 %

 29.3:32.1:38.6

 19.5:42.5:38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万元

 25600

 63000

 19.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61180

 110000

 12.5

 
财政收入

 万元

 10870

 18000

 13.1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万元

 58000

 145000

 20

 
粮食总产量
 万公斤

 12750

 13000

 保持稳定生产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1726

 2300

 5.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元

 5950

 8000

 6.1

 
人口自然增长率

 ‰

 5.29

 6

 ----

 
总人口

 万人

 49.87

 52

 ----

 
人均GDP

 元

 2674

 4633

 11.6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县城经济发展
    坚持发展抓项目,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重点,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十一五”重点规划实施60项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工程项目,力争重点项目投资规模突破40亿元。
    1、产业开发项目
    重点实施马铃薯山区产业化示范项目、 1万吨马铃薯淀粉及蛋白饲料项目、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项目、50万只肉羊工程、5万头肉牛繁育工程、高效设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肉制品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年产2.5万吨食用酒精及配套年产2.5万吨蛋白饲料生产线、超高强、高精度铝合金管、棒材技术改造项目、 10万吨铝板带箔技改项目、年产铝铸轧板(卷)3.5万吨生产线项目、铁路标准件钢拉铆钉生产项目、电石生产线及下游产品开发项目、电解铝扩产技改、年产100万条大容量无菌吨装袋生产线项目、大幅面彩色包装装潢印刷生产线项目等20个项目。
    2、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重点实施渭河护岸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渭河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引洮接水工程、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陇西段、陇西至通渭公路、重点通乡油路、城区电网改造工程、农村能源工程等10大工程。
    3、城市建设项目
    重点实施城区道路改扩建、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城区集中供热、城区污水处理、城区垃圾处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翡翠新城、人民广场建设等8大工程建设。
    4、生态建设项目
    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和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程。
    5、市场建设项目
    重点实施宇臻物流中心、木材交易市场、五金建材批发市场、马铃薯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中药材物流园区、首阳中药材市场、畜禽交易市场、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文峰商贸城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项目10大项目。
    6、社会事业项目
    重点实施陇西中学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初中建设、职教中心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县级医院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建设、李家龙宫修复工程、陇西堂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大项目建设。
    (二)坚持以优势工业为主导,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紧紧围绕当地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以工业发展区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五十百户”(五户产值过亿元、利税过1000万元,十户产值过1000万元、利税过100万元,100户产值过100万元、利税过10万元的企业)工业企业群,努力扩充工业经济总量;以技术引进和创新为关键,加快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努力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以投融资为核心,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企业家队伍建设为保证,努力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确保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步使我县工业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能源利用率高、当地产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到2010年,把陇西建成全国重要的、甘肃最大的铝加工基地和中药材饮片和深加工基地,区域工业总产值350000万元,工业增加值87000万元,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总量占全县GDP的比重36.3 %以上,对全县财政的贡献率50%以上。
    1、培育构筑四大工业体系
   (1)冶金、机械工业。冶金工业依靠现有基础,紧紧围绕西北铝加工公司改造扩能、华兴铝业公司技改,扩大电解铝生产规模,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铝产业的滚动扩张步伐。同时,积极考察论证铝产业的配套加工项目,开发铝产业的上下游产品,延长铝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关联度,形成系列铝产品生产基地,构筑区域优势产业群。制造业要抓好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改革管理模式三个关键环节,打破行业地区界限,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调整资产存量,盘活甘肃冶金机械公司,提升有色铸造机械厂、渭河农机修造厂生产能级。“十一五”末,冶金、机械工业产值达到24亿元,工业增加值7.2亿元,利税5.5亿元。
    (2)食品、包装工业。依托马铃薯、畜牧、菌菜等产业,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学技术,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食品包装工业。马铃薯加工在粉条、粗淀粉、精淀粉等传统加工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马铃薯变性淀粉及其衍生物生产线,争取建成一户产量在5000吨以上变性淀粉及其衍生物加工企业,建成一户微孔淀粉的生产企业,占据马铃 薯产业加工的制高点,做精做深马铃薯产业。肉制品加工,在保持地方传统风味的同时,通过技术改造,引进现代蒸煮、真空高压杀菌等先进生产工艺,开发产品种类,提高包装档次,打造陇货精品,形成规模优势,做强做大畜牧产业。菌菜加工重点抓好食用菌液体制种工业化生产线的达产达标,实现白灵菇等珍稀食用菌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同时要做好菌菜的保鲜和深加工,扶持建立1—2家较大型的脱水和速冻蔬菜龙头企业,提升蔬菜产品附加值,做大做优菌菜产业。包装工业重点抓好现有企业的改造升级。“十一五”末,食品、包装工业产值4.25亿元,工业增加值1亿元,利税0.85亿元。
    (3)生物、医药工业。立足现有基础,依托当地资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加工能力,在做精饮片加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药浸膏和中药材有效成份的提取,进而开发中药制剂等产品。加强与科研院校、医药企业之间的联系,以新、特药品为主要特色,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建成一批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和制药企业,做深中药材加工业。大力推进化学制药、制剂辅料、生物药品、天然植物提取药物等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3-5户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企业,建成1-2户大型的制药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强势竞争力及优势品牌的中药材深加工和制药企业。“十一五”末,生物、医药工业产值2.75亿元,工业增加值0.7亿元,利税0.6亿元。
    (4)化工、建材工业。加强资源的本地化加工利用,培育优势化工建材产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工建材产品的规模和水平。努力发展精细化工、工程塑料、新型耐火性涂料;重点开发复合肥、微肥、农作物专用肥;巩固和提高现有建材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重点发展非粘土类空心制品、混凝土砌块;大力推广使用以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与装备;同时要依托木材集散优势,大力发展各种轻质板材和复合板材等木制品加工业。“十一五”末,化工、建材工业产值4亿元,工业增加值0.8亿元,利税0.7亿元。
    2、规划建设工业发展区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东、西郊两个老工业区和原有企业的带动,规划建设3600亩(按占用文峰开发区2.4平方公里指标实施)的工业发展区,打造发展平台,全面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工业区要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按照现代化定位、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法制化管理的总要求,通过创造优良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投资者带项目、资金、技术、专利等生产要素入驻工业发展区。鼓励引导县内外各类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向工业发展区集中,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支持其它经济组织、集体、个人在发展区内投资,兴办企业或设立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树形象,五年上台阶”的思路,力争2010年形成规模,工业发展区滚动投资5亿元左右,区内企业50户左右,工业企业产值10亿元以上,就业人口5万人以上,使工业发展区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三)坚持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建立和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体系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强化农业基础,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中药材、马铃薯、畜牧和菌菜等四大支柱产业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种引进改良为突破口,用已有原产地标识和品牌,全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到2010年,中药材产业建成以菜子、碧岩为中心的南部浅山区的甘草(当归)种植基地,以文峰、巩昌为中心的渭河沿川区黄芩种植基地,以首阳为中心的黄芪种植基地,以福星为中心的党参种植基地,以马河、通安为中心的柴胡种植基地五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马铃薯产业建成北山、西北山商品薯生产基地、南山专用薯生产基地、渭河沿川地膜马铃薯生产基地和永吉良种繁育基地四大生产基地。草食畜牧产业要按照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的要求,走种草养畜,草畜一体化的路子。要以畜牧企业、大户为主体,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积极发展草畜产业,努力形成规模。在城郊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建成千头奶牛养殖基地;在北山、西北山以肉羊品种改良为重点,加强基础扩群,扩大养殖规模;在南山区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带动饲草种植,形成全县饲草种植和肉牛养殖基地。到2010年,力争全县肉羊养殖规模50万只以上。菌菜产业以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为重点,建成菜子大葱、柯寨辣椒、文峰大白菜、巩昌食用菌和渭河沿川精细蔬菜五大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结构调整,力争使马铃薯种植扩大到50万亩,中药材和菌菜种植分别稳定在25万亩和6万亩。按照现代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要求,切实加快全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产品认证、产地认定和农产品商标注册力度,实行大宗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加快农产品预警控制区域站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到2010年,全县无公害标准化普及率80%以上,注册农产品商标50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2个以上,A级绿色食品认证5个以上。
    2、加大政府组织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大战略。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业、走出农村,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加大培训投入,以现有的培训基地为依托,以“男建女织”两大职业培训为重点,坚持“政府搭台,各方参与”的方针,大力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强化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拓展劳务市场,着力打造“陇建工、陇厨师、陇织嫂、陇拾花工”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劳务工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重点面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建立稳定的劳务基地。强化用工管理和监督,为外出务工人员及时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传递、就业介绍、权益保障等各种服务。全县每年培训劳动力4万人,技能鉴定1.2万人,全县劳务输出2006年12万人次,年创劳务收入4亿元;2007年13.5万人次,年创劳务收入4.5亿元;2008—2010年17万人次,年创劳务收入6亿元。
    3、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小康示范建设
    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保证整村推进计划实施一村,稳定解决温饱一村。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对条件严酷的区域,采取易地搬迁的办法,改善生存条件,摆脱贫困。“十一五”时期,力争全县重点村全部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全县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目标。
    全面实施“小康文明示范工程”,重点在全县农村开展以“四个四”和“两建”为主要内容的小康文明示范村创建活动。“四个四”即四讲:讲政策法规、讲科学技术、讲道德风尚、讲先进文化;四通: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讯;四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村貌美化、街院净化;四改:改厨、改厕、改圈、改水)“两建”即:村建文化室、户建沼气池。小康示范建设实行“三步走”,即一年抓点示范,二至四年推广提高,五年初见成效。创建活动首先在渭河沿川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和村社抓点示范,然后向浅山区、深山区递次推进。到2010年,全县小康示范村90个以上,占全县行政村数的41%以上。


4、大力发展农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坚持 “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思路,以农民为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中介服务组织规范运作。继续扶持和壮大柯寨正昌、福星福堂、首阳四海等一批乡级农民专业运销协会,进一步规范中药材、马铃薯、畜牧等县级产业协会的运行,注重提高协会内部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在订单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大力开发农村新型服务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营销,逐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销后服务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县农业协会发展壮大到100个以上。

(四)坚持以现代物流为纽带,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

 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推进信息化,促进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以区域优势为核心,以重点行业为主攻方向,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以重点企业为支撑,加快构筑现代物流为主导,市场为核心的服务业体系,到2010年基本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机制优化、服务一流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1、发展壮大现代流通业

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为目标,坚持走大集团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流通、大流通带动大发展的路子,以宇臻物流配送中心、文峰中药材物流园区、金茂商务配送中心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集团,提高和壮大我县物流业的整体水平,逐步形成服务全市、辐射周边、参与全国大流通的区域物流中心。培育大型骨干商场,重点抓好文峰商贸城、首阳百货市场、马河百货超市、福星百货超市、菜子百货超市等项目的建设。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项目,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建立新型农村商品市场流通网络;组建新型的农产品流通、配送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城区及各乡镇的连锁经营,建设和发展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居民区便利店和专业店、专卖店。力争引进国内外知名连锁流通企业落户陇西。

   2、改造提升专业市场

围绕发展壮大区域特色和传统产业,抓好现有市场的升级与改造,提升档次,增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改变单一封闭的市场流通体制,实施“繁荣零售、重组批发、优化环境、开拓市场”的发展战略,完善市场功能,努力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重点抓好果菜、小商品、药材、洋芋、建材五大专业市场的建设,把文峰和首阳中药材市场建成西北最大的中药材供应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成为有较大影响、辐射全国的大型专业市场;把宇臻物流配送中心建成西北最大的木材集散中心;把清吉洋芋批发市场建成农业部在西北定点的优质马铃薯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把陇西农贸综合市场建成全省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在首阳、菜子、福星等有传统集贸优势的十大集镇,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服务于农村和农民的农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市场。

3、加快发展信息中介服务业

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传媒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传输和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要实施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上网工程”。搭建政府公众网、工业经济网、农村服务网等信息平台,搞好大型专业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和重要服务窗口、重要服务部门及重点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建设陇西县电子政务网络工程,陇西县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联网工程,陇西县远程教育网建设工程,陇西县城市及农村应急联动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工程,陇西县电子商务网络工程,陇西县企业电子网络工程等项目。到2010年,政府机关上网到100%,企事业单位上网90%以上,个人上网用户4000户,宽带用户发展到5400户。农村电话实现村村通,通社电话5000户。移动业务要以话音业务为主,以3G业务为新的契机,主要发展宽带业务和数据业务,到2010年,用户4.5万户,网络覆盖率95%,农村用户普及率8.8%。中介服务业要积极培育咨询企业,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业,重点发展租赁、典当、拍卖、公证评估、职介、会计事务、律师事务等中介服务。强化行业协会建设,扩充经纪人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自律机制。规范政府与中介服务企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五)坚持以城镇建设为平台,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服务”的原则,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城市和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和建设管理,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加强规划、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城镇合理集聚,突出抓好规划城市区和中心城镇的功能培育和发展壮大,辐射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以县城为核心、重点小城镇为依托,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的梯度结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修编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陇西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巩昌-文峰相向发展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扩大城市建成区和人口规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县城规划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城区的建设和开发。按照生态城市的性质,加快城市功能的开发、建设和完善,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现代化的中等城市框架雏形。2010年,城区人口15万人,城镇化水平35.8% ;建成区13.8 平方公里。人均居住21.6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18%,人均公共绿地3.8平方米。

城市道路重点完成城关交通路、景家桥路、西城路、县门街、李氏文化仿古一条街、乔家街、南河大道的拓宽改造与建设;完成文峰文明路、人民南路、人民西路、文化路、建新南路、陇粮路,316国道文峰人民路口至辽西河段拓宽改造;完成人民广场的拆迁及建设。同时将城区小巷道治理列入城区道路建设范围,以巷道路面硬化和排水设施建设为重点,按照乡镇牵头,村、社、社区组织实施,力争每年改造1--1.5万平方米,用5年时间将城区主干道两侧及重点小巷道全面进行治理改造。

    城市供水要结合城市道路改造建设,全面完成城区配水老管网改造工程,改造配水管网22公里,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程度;在首阳规划建设城区第二水源,以彻底解决城区及首阳的生产生活用水,初步实现城区及首阳、渭河沿线供水一体化。

    城市供热要配合电力小区、金宝·翡翠城和宇臻物流中心建设,新建3处集中供热点。对现有的义和德、文和斌、华盛公司、文峰开发区、东郊生活区、农贸市场集中供热点进行扩容改造,使城区集中供热能力140万平方米。并严格控制规划区供热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基本实现城区供热集中化。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要配合城区道路拓宽改造完成城关、文峰主干道雨水管埋设和排水渠改造14800米,并结合西河园艺大桥建设,张家坪移民搬迁工程及河防水利建设,完成对渭河、西河、南河、辽西河的城区河堤护岸加固改造。通过改造建设、清淤、疏通和加强管理,使城区防洪排涝体系基本完善,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高。

    园林绿化重点完成仁寿山、塔坪山、火焰山的绿化,并完成文峰塔坪公园的建设规划及相关设计,分步实施建设。加大仁寿山公园的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园前区、前山道的配套改造建设,陇西堂修建性详细规划、初步设计及配套建设,配合城市道路和广场建设,同步完成对新建道路和广场绿化,加强绿化管护。结合河堤、护岸建设和加固改造,对西河、南河、辽西河、锁裕河、渭河两侧进行绿化,逐步形成沿河的防护林带。力争完成渭滨公园和长安路南侧辽西河以西两处主题公园的规划、选址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设计,并争取动工建设。

2、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

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力度,通过政府推动、引导,加快全县小城镇和村庄的规划建设步伐。首阳镇重点建设镇区宝田路、福星路、永吉路、德胜路的拓宽改造和给排水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及对现有市场的改造扩建,完成镇中心广场的拆迁建设,使城镇的服务功能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对镇区小巷道的路面和排水设施进行治理改造。菜子镇重点完成通达路、药兴路的拓宽改造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成镇区广场拆迁建设和农贸市场改造建设;配合易地搬迁工程全面完成小康示范村的建设。马河镇、云田镇、碧岩镇按已审批的总体规划,2006---2007年完成镇区控制性详规及重点改造道路详规,并全面启动实施小城镇建设。2007---2010年,完成马河镇上街、云田镇云昌路、永安路、碧岩镇西五公路的拓宽改造,完成农贸市场的改造建设,并初步建成给水系统。福星镇、通安驿镇在2006年完成小城镇总体规划并通过评审。2007---2010年完成镇区控制性详规及重点道路详规,重点完成镇区主干道的拓宽改造和农贸市场建设。

(六)坚持以改善条件为抓手,加快推进生态化进程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按照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要求,继续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全县公路总体布局要围绕连霍国道主干线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及陇西至渭源连接线为总控制轴,结合高速公路在县城、文峰镇、首阳镇、通安驿镇的4个出入口为控制点,以县城 — 文峰镇为区域中心,由国道主干线用高速公路从3个方向通往周边大、中城市;由国道316线、定陇公路、文漳公路、通陇公路用三级以上油路的快捷通道从5个方向通往周边县、区;由省道209线、4条县道与主要乡村道路等16条道路用四级以上油路连通各乡镇的总体布局,加快通乡油路建设和乡与乡之间道路建设力度。“十一五”建成通乡油路14条,346.4公里,乡与乡之间农一级路10条156公里。在通达深度上要逐步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农二级标准油路的目标。全县乡镇通班车率100%,行政村通班车率95%以上。加快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全面优化路网结构,加大道路管护力度,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和水平,实现全县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

    继续坚持“三水”齐抓的路子,除害兴利结合,防汛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不断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小水工程、集雨节灌、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完成陇西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继续加大渭河治理力度,重点抓好首阳BIAN羊口至水月坪段以及文峰段续建设,争取渭河汪家门段、尉家店段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县域内渭河治理任务。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和渭河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利骨干工程,发展有效灌溉1.5万亩,节灌2万亩,改善灌溉2.6万亩。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继续实施雨水集蓄工程和城市防洪及雨洪利用工程,有效利用雨洪资源。争取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积极配合省市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莲峰水库早日开工建设,配合引洮接水工程建设,解决全县水资源紧缺的被动局面。

    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建成网架结构合理、设备优良、稳定可靠、安全经济运行的城乡电网,提高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降低线路损耗,实现居民“一户一表”。结合负荷的需求,对城区和重点小城镇的变电站实现双电源供电,对成规模的集镇基本实现每个集镇建设一个35kV变电站。重点完成330KV陇西变电站改造,110KV文峰变电站、仁寿变电站改造,35KV南安变电站改造,35KV仁-首线、南-通线改造工程。

  到2010年,新建“一池三改”模式0.8万户、“四位一体”模式0.15万户,“五配套”模式0.25万户。在养殖园区、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3座,全县太阳灶推广达到8万台。基本杜绝植被破坏、农村畜粪作燃料的现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能源行业管理、技术服务和产品质量的标准检测检验体系。

2、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和以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林业建设,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两大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1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护、培育森林4万亩。全面启动实施全县重点区域封山禁牧和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项目。积极争取、森林鼠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定陇公路、天陇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万亩员工林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重点实施揭皮沟小流域坝系工程、渭水源生态保护示范工程、牛蹄湾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菜子深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首阳蒲家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小流域治理生态工程项目和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积极争取实施火焰山生态工程建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三期项目—大咸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力争“十一五”期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50平方公里,每年新修水平梯田6.5万亩,全县基本实现梯田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大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污染治理,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积极争取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结合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建成使用,加强城区污水收集管网配套的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埋设污水收集管网20公里,使城区污水收集率60%。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开发与利用,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强化节约用地意识,坚持统一规划,严格审批建设用地,逐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七)坚持以社会和谐为目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应用步伐,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积极引进、开发和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选择具有市场前景和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加大标识认证、绿色产品认证力度,加快企业GSP、GMP认证步伐,进行特色产业的创新培育。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引进和推广清洁生产、生物提取、电子信息、光电一体化、高效节能等技术,建立中药材、肉制品、建材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发展后劲。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联系合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加强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以增量投入激活科技存量资源,提高技术设施装备水平,打造科技服务平台。以县政府信息网站为中心,建立横向到乡(镇)、纵向到用户的农业科技网络和工业科技网络平台。同时,建立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2、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完善农村学校布局,小学逐步附设学前班,积极发展乡(镇)三年制中心幼儿园。继续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严格落实“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积极推进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提高高中教育办学水平,逐步实现一中、二中、文中初、高中分设,全面完成陇西中学一、二期工程建设,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文中和二中达到市级示范性高中标准。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80%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70%以上。加快骨干职校和实训基地建设步伐,逐步扩大职校招生规模,提高“一总校、诸分校”的办学水平。坚持培训与市场挂钩,通过校企合作、地区联合办学等形式,积极发展“订单教育”,构建外向型发展模式。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落实优惠政策,依法做好对民办学校的审批和监管工作,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重点引导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学前幼儿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公办和民办教育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区域内分类达标,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3、大力发展医药卫生和预防保健事业,全面提高居民的医疗保健和健康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争创国家级卫生县城,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医疗保健和健康水平。建立和完善传染病救治机构,将县医院传染病科建设成为独立运转、功能完备的传染病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合理确定和调整农村卫生结构和功能,加快建立以县急救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急诊室为框架的二级医疗急救网络。组建成立全县医疗救治专家组,及时应对突发事件致病人员的医疗救治。建立层次清晰、机构健全、职责分明、城乡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报告体系,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医院传染病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大力提高突发性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能力。认真实施《母婴保健法》,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和计划免疫防治工作,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地方性疾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碘盐示范村”创建活动。提高卫生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能力,重点加强同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相关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医疗用品及血液制品等方面的执法监督工作,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依法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积极稳妥地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并通过严格管理和正确引导,有效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彻底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成县一院急救站、县一院内科楼、县二院门诊楼、县卫生监督所办公楼、县妇幼保健站业务楼、县中医院门诊医技楼、县眼科医院业务楼建设和20所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行驻村医生制度,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加大医疗设备配置力度,进一步改善乡村两级的卫生服务条件。

4、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弘扬李氏文化,培养“四有”新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把陇西李氏文化纳入陇西历史文化的大范畴,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以仁寿山陇西堂、威远楼为载体,筹建并完成威远楼内部雕塑、李家龙宫、仁寿山“千石路”、李氏文化碑院和李氏宗亲祭祀园等工程。加快李氏文化研究开发,充分挖掘李氏文化的商业价值,带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力争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等领域创作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地域色彩浓郁、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精品。积极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建设,形成阵地分布广泛、功能各具特色的文化服务网络,切实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文博项目,全面完成大成殿、普陀寺大殿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境内残存的战国秦长城遗址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救维修工程,重点抓好县城西关明代古城墙及北山新石器文化遗址为主的25处古文化遗址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李家龙宫、文峰塔、汪公神道碑等3处古文物遗址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威远楼晋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命名工作。建设一批风格不同的城市公共艺术品,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认真抓好县图书馆综合楼和内部体系建设,使之成为适应三十年内图书发展需求的一流县级图书馆。抓好文化步行一条街建设,整合一个全省一流县级专业文化市场。全力抓好基层文化站(室)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全市一流的农村文化阵地和带动全县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基层文化示范点。

5、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切实关注弱势群体

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巩固“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导向机制,建立健全规范、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努力保持就业规模稳定增长。坚持城乡并重、统筹兼顾的原则,以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安排为重点,切实做好救灾救济和城市低保工作。多方加大投入,逐步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切实维护好残疾人的利益。落实国家和省、市鼓励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各项政策,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大力扶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健全慈善组织,完善经常性社会捐赠网络,鼓励和引导多形式的社会捐助等公益活动,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满足老龄人口对福利事业的需求。

6、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大力实施依法治县战略。以各级领导干部、公职人员、青少年和进城务工人员为重点,切实加强“五五”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节约型、效能型、法制型政府,提高依法、科学、民主执政能力。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拓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努力提高公民素质。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科普教育,打击歪风邪气,坚决反对一切反科学的封建迷信活动,大力倡导和形成健康、科学的文明的生活风气。加强诚信教育,开展“诚信单位”创建活动,共建诚信社会,形成诚实守信、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以提高部队战斗力、发展地方生产力为根本目的,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教育,营造和谐融洽的军政、军民关系。

7、加快发展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以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扶”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少生快富”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快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和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规范化建设,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以控制人口性别比升高和人口老龄化为重点,把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增进群众生殖健康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逐步健全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积极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变,加快体育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重视教练员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及个人兴办体育事业和组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的普及和深入。

加快气象、广电、档案等事业发展。切实推进地方气象事业发展,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增雨和消雹防灾能力。积极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建设,力争全县60%以上的乡镇网络实现传输数字化。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拓宽广播电视覆盖面。高度重视档案工作,探索多元投资机制,加强档案基础建设,同时积极拓宽档案工作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承包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运输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和完善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搞好乡(镇)、村社精兵简政,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搞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规范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健全人事、劳动、工资分配等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调整和优化结构配置,搞好服务,提高效率,条件具备的逐步走向市场,转为企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制度。通过深化各项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达到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开放、以改革求稳定的目的。

(二)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主攻特色,培育龙头,全面突破,努力使非公经济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修订完善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激活民间投资的引导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提高民间资本从事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资金回报率,激发非公经济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既重视优势骨干企业的培育发展,又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在着力扶持做大做强优势骨干非公企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放开非公经济的比例和范围,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鼓励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待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壮大非公有制经济阵容,实现总量上的突破和发展。要充分发挥好政府部门的规划、协调、指导、服务职能,牵红线、架桥梁、搭“舞台”、做 “后盾”,积极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筹、融资渠道,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要积极招商引资,不断创新招商方式,使招商引资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由单一的节会招商向网上招商、行业招商等综合方式转变,由注重前期签约向跟踪落实、协调服务转变,以良好的服务和诚信赢得客商投资。要因势利导,有效启动民间资本,积极创建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的“绿色通道”,激励县内经济能人、储蓄大户以独资、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创办整体带动经济开发的重大生产经营项目。要强化城市资产经营和管理理念,健全国有土地使用和企业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机制,以地生财、以资换财。要下决心优化信用环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激励县内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要抓住市上与开发银行和农发行金融合作的机遇,加大信贷投资争取力度。同时,从每年新增的财政收入中切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扶持企业技改、新产品开发的专项贷款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入。要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多方争取以国债、以工代赈资金为主的国家投入,积极争取取省、市财政专项资金,尽力筹措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四)大力实施人才工程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实施人才工程。要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成长、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要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委托高校培养、到发达地区代训,加速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急需紧缺人才、各类学术带头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为优势产业的深度开发提供稳定的智力支撑。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以党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现代远程教育和农广校就地培训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训教育体系,为陇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胆引进县外高新技术人才,建立联系紧密、来去自由、作用显著的外地人才引进使用机制。要立足陇西资源优势,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团的联合与协作,建立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试验、开发基地,为县内外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创业天地,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人才、技术、资源、资金的有效聚集和整合。

(五)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把优化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前提,坚持“软硬”并举,以软补硬的原则,在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的同时,重点加强软环境建设。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纠正公共权利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倾向,认真解决推诿扯皮、办事拖拉以及吃拿卡要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司法状况,认真解决司法不公、执法不力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全面落实鼓励外商、民营经济投资的有关政策,对不同投资主体实行国民待遇。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哄抬加价等各种经济犯罪活动,保护企业的优势品牌、知识产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深入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努力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广泛开展“三优”(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美环境)联创活动,切实在全县营造一个团结稳定、和谐发展的投资、干事、创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六)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着眼于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全和谐的政治局面,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保持宗教和顺。要以深入开展“平安陇西建设”为载体,以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和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建设为重点,着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切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严厉打击犯罪,加快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政法队伍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确保社会政治长期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县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活力。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一五”规划是在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实施的体制背景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县上下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县情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要强化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职责,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正确把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采取与新的体制条件下和发展环境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宣传动员全县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组织实施。通过年度计划和各专项规划,进一步落实本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建立对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全县发展形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适时进行规划调整,按法定程序审议后执行。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