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数学课改工作的几点体会

来源:  投稿人:蔡少华   浏览次数:

    在数学课改实践的一年多来,我感悟深刻,收益匪浅。 教材赋予老师再学习的机会,理论的学习是每位课改老师必需通过的一道坎;渊博的知识和广阔的见识面更是教师面临挑战的问题;课堂理念的转变与师生课堂角色的变化,已成为必须改革的现实。课标中指出:教师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与促进者,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人人必需获得必需的数学、有用的数学,这是不可否认的课改精神。参加数学课改的数学老师如何适应课改的新潮流呢?下面我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同时也能提高数学学习的实用性。新教材的编排以来源于生活的游戏、活动、情景为主,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合作交流、主动探索与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达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二、  创设探索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俗话说,“为什么”是思维的开始,“怎么办”是思维的运作。教学时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自然和谐、民主的探索氛围,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的探索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问题和规律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以满足自我的需要,产生激励、推动自己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另外,直观化的情境有时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为形成。给学生展示了鲜明具体的形象,可以收到特定的学习效果。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倡导者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能够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以广远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蕴含的理念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感知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这种直接的知识逐条典型化,就形成了生活世界的概念,这些概念经概念化和体系化,就产生科学理论。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时,需要凭借一定的、人为的生活场景或形象,才能有效地内化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科学理论知识。故此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
    教学中情景的创设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素质个性化发展,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选择创设情景的途径,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三、  加强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用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等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数学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我们年段于2003年12月10日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前往华光摄影艺术学院的3天社会实践中,要求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虚心学习,从中可以学到哪些知识,并要求写下难忘一回的心德体会。在学生的体会中,不难找到参观蔡襄所建的洛阳桥,那些古建筑的结构中,你能发现它们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呢?还有在参观郎静山纪念馆的艺术摄影时,叠拍、取材的艺术景观及海市蜃楼的实景风貌,这些又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呢?另外,通过陶瓷制作及上色工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动脑思考的能力,比一比看;谁的作品上档次,更优美呢?同学们怀着求知的欲望与求胜的心理,全神贯注地干得热火朝天。当然参加社会实践的三天中,对学生还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及人文精神教育,这三天不仅仅学到了这些,更重要的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回校的途中,同学们个个充满自豪感,脸上都流露出成功的喜悦。

     四、  引导学生反思探索
    《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性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当学生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他们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答产生质疑,你是否有不同的解法?或问:这样的做法完整吗?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学会自主性的方法分析、策略探索,从而达到了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课堂学生数学活动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对数学兴趣的产生,是培养他们不断创新的最有利条件,当他们对某一数学问题产生困惑时,总是左思右想解决问题办法,教师碰到此类情况时,应及时的给予点拔、鼓励。切不可说出有伤学生的话:“如这道题这么简单,你怎么不会做呢?真是猪脑袋。”如果这样,以后这位学生肯定再不敢问你,从而扼杀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当然教师对问题情境的选材,及问题新颖性的提出,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因素。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新问题的产生,更是我们老师不可忽视的创新火苗,因为没有问题的课堂未必就是好课。

    总之,在课改教学中,我也跟其他的老师一样难免碰到一些困惑,但我们何不动用群体的力量来解决呢?因为我们没得选择,唯有迈出步伐,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务实求真地体会课改的真谛。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