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首个棉花碳排放领域试点项目获批

来源:天山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谢慧变报道)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申报的“新疆昌吉棉花产品碳足迹标准化试点”项目正式获批。作为新疆在棉花碳排放领域的首个标准化试点,该项目将为推动棉花生产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标准化支撑,也为未来棉花碳汇“变现”奠定国家标准基础。
  新疆作为全国最大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90%以上,在保障国家棉花供给安全中地位关键。然而,当前棉田生产仍面临水肥投入高、碳排放量大、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随着国际对低碳产品要求日趋严格,以及国内“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建立从田间到产品的碳核算体系,已成为提升新疆棉花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占彪研究员领衔,历时三年攻关,系统开展棉花种植环节的低碳技术研究与标准体系构建,着力破解新疆棉田高碳排、低效率等关键瓶颈。
  王占彪介绍,项目将从三方面重点推进:构建覆盖棉田全生命周期的碳监测与核算标准体系,精准量化各环节碳足迹;研发水肥精准调控、秸秆还田与生物炭固碳等关键技术,形成“抑排—增汇—提效”综合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绿洲棉田碳核算模型,科学评估区域减排潜力,制定差异化低碳生产策略。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3月全国首单农业碳汇交易顺利完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变现”,为新疆棉花碳汇的市场化路径提供了实践参考。这意味着,未来新疆棉花除传统销售渠道外,还可凭借碳汇价值获得额外收益,为棉农开辟增收新渠道。
  “碳汇,简言之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浓度。”王占彪进一步解释,棉花碳汇的关键在于棉花纤维产量的提高和棉秆的高效利用。传统还田方式虽能改良土壤,但也存在病虫害传播风险。而将棉秆高温处理后还田,不仅能有效固碳、改良盐碱地,还可减少约25%的氮肥使用,提升作物产量。
  “我们正围绕秸秆炭化、肥料优化、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系统推进研发,全面推动棉田减排增汇,并积极探索碳汇价值的市场化转化路径。”王占彪表示,这条绿色低碳路径将推动棉花产业从“追求高产”向“绿效并重”转型,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