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色荒漠”到“金色粮仓” 新疆重度盐碱耕地实现亩产“吨粮”

来源:天山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谢慧变报道)“亩产1035公斤!”9月26日,博湖县塔温觉肯乡灵峰家庭农场,随着验收专家组报出测产数据,现场一片欢呼。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片丰收的玉米田,曾经是土壤含盐量达19克/公斤的重度盐碱耕地。
  “刚来的时候,满地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壳,只能零零星星种点黑枸杞、油葵,收成还不行。”农场负责人赵杰蹲在田埂边,抓起一把如今已变得松软肥沃的泥土,脸上写满感慨,“现在可大不一样了!玉米、辣椒都能种!播种比以前提前了一个半月,选择也多了。地里铺了暗管,还凭空多出一成地。”
  这片土地的蜕变,源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疆绿洲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的实施。该项目2021年启动,2025年进入收官阶段,由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多家科研单位,聚焦灌排协同、抑盐增产等关键技术难题,在克拉玛依市、博湖县、兵团第一师二团和伽师县四地建立核心示范基地。灵峰家庭农场所在的区域,正是博湖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9月29日,在对四个核心示范基地进行现场验收后,专家组考察评定,该项目集成创新了“暗管排盐+多维破障+灌排协同”综合治理模式,配套研发了13项关键技术、9台套新型装备以及4套智能调控系统,系统性破解了盐碱地改良与生态保育的难题。
  “我们通过铺设暗管,有效加速淋洗水排出,抑制土壤返盐,并在作物生育期内实现对水、肥、盐的精准调控,既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也降低了次生盐渍化风险。”项目首席专家、自治区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徐万里说,通过对不同区域水盐运移规律的深入研究,项目建立起分区分类分级精准治理模式,实现了盐碱地从治理到产能提升的全链条覆盖。
  如今,博湖核心示范基地1000余亩重度盐碱耕地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耕地质量平均提升3个等级,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了65%以上,作物平均增产超20%。“今年玉米亩产突破1吨,每亩毛收入约1700元,比过去种黑枸杞种油葵强多了!”赵杰说。
  “项目组已形成适用于新疆不同区域不同盐碱地类型和盐碱程度的精准治理模式,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27万亩,培训农民8800余人次。”徐万里说,未来结合耐盐碱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亩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