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王媛媛)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乌鲁木齐作为自治区首府,率先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在全疆担负着无可替代的责任。
《乌鲁木齐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试行)》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乌鲁木齐进入“存量提质、内涵提升”的新阶段。一系列“组合拳”,既回应了民生期盼,也为城市长远发展筑牢根基。这些措施有哪些亮点?将如何实施?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交通项目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八大更新范围 覆盖城市发展多维度
《指导意见》将城市更新范围界定为建成区内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完善优化,具体分为八大类,涵盖居住、产业、设施、生态、文化、数字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全方位、全覆盖”的更新体系。
●居住类城市更新:以整体提升危旧房屋、老旧小区、城中村等居住品质为主。
●产业类城市更新:以推动老旧厂区、低效产业园区、传统商圈等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为主。
●设施类城市更新:以更新改造老旧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保障安全、补足短板为主。
●公共空间类城市更新:以提升生态空间、滨水空间、慢行系统等环境品质为主。
●区域综合类城市更新:以统筹存量资源配置,优化功能布局,实现片区可持续发展为主。
●历史风貌类城市更新:以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楼宇等特色风貌为主。
●数字赋能类城市更新:以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强化城市治理能力为主。
●市政府确定的其他城市更新行动。
三类更新方式 因地制宜拒绝“一刀切”
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指导意见》提出“保护传承、提升改造、拆旧建新”三类更新方式,确保“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保护传承:历史风貌区以保护传承为主,延续街区风貌肌理、空间尺度、历史环境,在符合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进行维护修缮、综合整治和功能优化,对建筑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环境进行更新完善。
●提升改造:经评估不宜采用拆旧建新方式更新的,维持现状格局基本不变,通过建筑局部改建、功能置换、修缮翻新、景观整治等措施,并利用区域存量用地完善公共配套设施,补足城市功能短板,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人居环境。
●拆旧建新:对于安全隐患房屋集中成片、存在较多违法建筑、经专业机构鉴定为危房且无修缮保护价值的建筑,可根据规划依法采取拆旧建新方式实施城市更新,但片区内的不可移动文物需依法保护。
八项“硬举措” 破解城市发展“老难题”
《指导意见》明确了八项主要任务,直指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的关键短板,每一项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开展安全隐患整治,推进危旧住房翻建改建,有效利用闲置既有建筑发展现代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改造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以及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反映强烈的区域。创新小区治理模式,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机制,健全城镇老旧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使用、续筹全流程机制,促进小区改造后维护更新进入良性轨道。
●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加快补齐既有社区服务设施短板,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多种方式完善配套。重点聚焦“一老一小”,完善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增补托育服务设施、儿童活动场地;探索建设方法、创新建设模式、完善建设标准,以点带面提升完整社区覆盖率;推进社区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更新改造:合理规划街区功能分区,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改善交通与环境状况,提升街区连通性,引入多元化商业业态,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底蕴和新疆特色的传统文化街、商业街等精品街区;对老旧厂区及老旧市场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健全更新改造台账,分类有序推进改造提升;用足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因地制宜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方式实施城中村改造,完善片区内基础设施功能,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完善城市功能:统筹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功能配置,建立健全城市、街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体育、消防等公共服务设施联建共享;优化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建设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实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整治空中“飞线”,建设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实施排水防涝与地下空间建设,推进道路交通与信息化建设。
●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开展绿色低碳建设,优化绿化空间体系,建设生态社区。
●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开展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和挂牌保护,做好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等文化遗迹,统筹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控,塑造彰显首府气质与新疆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将历史遗址与旅游资源结合,开发文化旅游线路,推动历史文化建筑和新疆特色街区的活化利用。
政策保障护航 凝聚共建共享合力
从规划逻辑来看,此次城市更新最鲜明的特点是“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并重。通过市、区(县)两级全面城市体检,建立闭环工作机制,让更新行动精准对接城市短板——无论是老旧小区的设施老化,还是产业园区的低效利用,或是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都能通过“体检”精准定位、靶向解决。
依据城市体检的评估结果,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制定市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科学划分更新单元,建立项目储备库,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将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更新的关键措施,强化对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的设计管控;同时,组织编制城市更新重点项目设计方案,规范项目实施过程,确保城市更新工作高效推进。
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根据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具体行动计划,统筹考虑片区功能完整性、系统性和项目可实施性,系统谋划更新项目,明确目标任务、建设规模和实施时序。
项目实施方案应以打造高品质空间、激发城市活力为目标,包括项目更新方式、规划条件与土地供应、项目投资概算、投融资模式、设计方案、建设运营方案、效益评估等内容。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与城市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管理与评估城市更新工作。
开展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探索更新机制、模式、政策和技术方法,推动城市建设向绿色化、智慧化转型,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统筹推进空间更新、产业升级和生态治理,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