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版图上,哈密正以跨越式成长书写着亮眼答卷。2024年,哈密地区生产总值首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3%,全疆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9%,同样位居全疆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1%、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2.51%……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哈密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擎,向“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加速冲刺的坚实步伐。
8月25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5场上,哈密市领导介绍了当地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的成就、亮点、经验。
产业革新:从资源富矿到产业高地的跨越
锚定“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哈密通过系列改革举措释放发展动能,构建起多元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哈密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以煤炭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发布会上,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吾拉木江·热依木说。
能源产业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工业跃升的核心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密推动煤炭产业完成“从一块煤到一滴油、一方气”的转型,120万吨甲醇项目、国内首台煤基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装置等相继落地投产。累计完成投资超1500亿元,形成煤炭深加工产品规模500万吨/年、煤炭分质利用规模340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200万吨/年、煤制天然气产能7亿方/年,年需煤量超4000万吨,产值超500亿元,直接带动1.5万人就业。
新能源领域发展迅猛,哈密市并网电力总装机规模3486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7.8%,居全疆首位,2025年6月投运的“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实现绿电7毫秒送达重庆。2024年,市域工业增加值较2012年增长4.8倍,占经济比重达57.6%,成为增长“主引擎”。
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新质生产力培育实现“从0到1”突破:全疆最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本地化生产率超70%;氢能示范走在全国前列,建成2座加氢站,35辆氢燃料重卡运营,2025年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重庆(新疆)算力基地首批算力点亮,17家企业入驻服务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为“东数西算”提供“哈密方案”。
产业生态的均衡发展,让哈密的经济结构更趋稳健。农业领域以“哈密瓜IP”为牵引,通过举办三届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成立哈密瓜高质量发展产业联盟等平台,推动8万亩种植基地升级,年产17万吨优质哈密瓜80%远销全国及东南亚;服务业则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支点,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体系,形成“工农互促、三产融合”的良性循环。
城乡蝶变:从边疆小城到区域枢纽的跃升
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城乡建设注入活力,哈密以系统性改革重塑区域发展格局,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哈密实现与天津港、重庆港等海陆港互联互通,公铁联运基地年承运量达600万吨。通过与星星峡综合服务港、老爷庙口岸双门户联动,吸引各类出境货物在哈密陆港中心报关、集结,构建“中欧(中亚)班列”集拼集运节点。累计开行的83列中欧(中亚)班列,覆盖哈萨克斯坦等多个中亚国家,运输品类涵盖汽车配件、建材及日用小家电等。
交通的便利也带动了文旅产业的繁荣,让哈密的文旅名片愈发闪亮。作为“新疆缩影”,哈密深挖雅丹地貌、草原风光、胡杨林等资源,推动翼龙—雅丹大海道景区创建研学基地,国华润疆文化科技产业园、翼龙博物馆开工建设,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985.34万人次,旅游收入63.79亿元,“文化旅游+”融合模式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功能完善,城乡面貌也在持续更新。从老旧小区改造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从城中村提升到停车位新增,哈密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目前交付保障性租赁住房1000套、保交房1744套,新增停车位485个。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巴里坤草原更整洁,特色民宿让农牧民吃上“旅游饭”,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形成“城带乡、乡促城”的发展格局。
民生提质:从基本保障到品质生活的升级
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民。“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评价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质效的重要标尺,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工作。”吾拉木江·热依木介绍说。
就业社保织密“安全网”。今年上半年,通过52场招聘会、1.08亿元稳岗扩就业补贴、1218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帮助2057名失业人员再就业,9889人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64.81万人次参保,1.58亿元补助资金惠及城乡居民,3689名困难群众享受养老保险代缴,让“老有所养”更有质感。
医疗教育彰显“公平性”。紧密型医疗集团让检查结果“互认互通”,1个国家级、6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落地,38个质控中心护航健康,地方病发病率持续走低。中小学健康关爱工程、研学实践基地建设,让教育资源更均衡,2024年全民参保率保持95%以上,“健康哈密”建设惠及各族群众。
在民生改善的过程中,民族团结之花也越开越艳,绘就出动人的“同心圆”。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哈密以“有形有感有效”举措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中央民族大学实践基地落地,30余项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证研究成果问世;《惟舞伊州》《大海道》等文艺精品浸润人心,让“三个离不开”思想根植各族群众心田。
七十载风雨兼程,改革脚步从未停歇。如今的哈密,正以“全疆率先”的目标为指引,在产业升级中夯实基础,在城乡融合中拓宽空间,在民生改善中凝聚共识。这座东天山脚下的城市,将继续保持奋进姿态,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新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进程中书写新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