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沙海”变“绿电蓝海”

来源:新疆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新疆网讯(记者贾梦妍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常谊谊)烈日灼烤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米东区北部,这片“沙漠瀚海”正经历一场壮阔的蜕变。
  极目所至,万千深蓝色光伏板阵列如同镶嵌在金色沙海中的巨大拼图,反射出耀眼光芒,汇成无垠的“能源之海”。阵列间,如堡垒般的储能设施巍然矗立,如同“超级充电宝”,积蓄着太阳的馈赠。
  这幅未来感图景,是乌昌记者联动采访组踏入这片热土时的震撼一幕。
  这里,是新疆“追光逐日”的前沿。
  得天独厚的日照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绿色电力,成为驱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绿能引擎”。这正是新疆依托“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特别是绿色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崛起,将昔日荒漠戈壁点石成金般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辉煌缩影。
  戈壁涅槃
  从“不毛之地”到“能量之海”

  新疆的沙漠戈壁,曾镌刻着“荒凉”印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占新疆近四分之一面积,年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千百年间,它见证着人与自然抗争的艰辛。谁能想到,这片“不毛之地”,竟蕴藏着能源转型的希望?
  数据揭示着自然的厚赠:据统计,作为全国太阳能资源的核心区域之一,新疆全年日照时间长,日照百分率高达60%—80%,全年日照时数达2550小时-3500小时,大部分地区年均日照6小时以上的天数达250天-325天,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辐射总量不仅比同纬度地区高出10%—15%,还比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出15%—25%。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每平方米土地每年接收的太阳能相比较其他区域更加突出。
  这种高强度且稳定的日照条件,为太阳能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如今,聚焦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光照资源,乌鲁木齐、昌吉正用望不到边的光伏组件,在戈壁荒漠中汇聚出产业“蓝海”,掀起新能源建设的热潮,书写“向天借光”的现代故事。
  在米东区北部沙漠,规划总装机容量2575万千瓦的宏伟蓝图,正在逐一变成施工图、实景图——已获批项目装机1440万千瓦,建成560万千瓦。在昌吉,一个个新能源项目加快建设、投运。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见证着瀚海变蓝海的戈壁涅槃。
  集群发展
  新能源产业链愈加完善

  驱动“蓝色海洋”的核心密码,深藏于晶莹的单晶硅片中。
  近日,走进新疆中部合盛硅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炽热的单晶炉内,石英砂经历复杂蜕变,最终被提纯生长成高纯度单晶硅棒。
  多晶硅料在单晶炉内高温熔化,引晶温度至少在1450℃以上,最大限度脱氧,提纯达到99.999%,相当于在一吨硅料中只允许有一粒盐大小的杂质存在,产出的单晶硅棒经开方切片后做成的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从26%提升到26.6%,成为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芯片的超级英雄。
  这些“超级纯净”的单晶硅棒,经精密加工化身为高效太阳能电池片。
  一条从“石头”到“绿电”的完整产业链——涵盖工业硅、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不仅填补了新疆制造业空白,更重塑光伏产业格局。
  光伏产业发展带动的新能源产业链,在米东区也正加快布局。新疆汇利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全自动工艺生产光伏支架,年产能达12万吨,产品覆盖地面电站、车棚系统等多种场景;新疆胡杨线缆制造有限公司日产光伏电缆50万—60万米;新疆圣瑞绿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在米东区建成5GWh锂电池产业园,填补新疆在锂电池领域的空白……如今,米东光伏产业链已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体系,涵盖光伏支架、线缆等关键部件生产,并延伸至储能领域。
  米东区发改委党组书记沈骞说:“紧抓‘双碳’机遇,深挖沙漠资源优势,以绿电开发为核心引擎,吸引绿色制氢、绿色冶金等高附加值产业落地,构建‘新能源+关联产业’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打造经济‘绿色引擎’。”
  在昌吉国家高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以“补链、延链、强链、建链”为路径,锻造“风光氢储”全链条矩阵。易事特储能科技年产1.5GWh的磷酸铁锂电池Pack生产线,为能源系统注入持久动力。“产品满足本地及分布式储能需求,市场需求旺盛。”公司负责人信心十足。
  能源开发“追风逐日”,装备制造业乘势而上。光伏组件、风机叶片、塔筒、变压器……新疆制造的新能源装备目录日益丰富。
  储能突破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

  如何让“看天吃饭”的光伏电稳定可靠?储能的突破成为关键。
  2024年4月2日,新疆能源史上迎来里程碑——华电凯升木垒雀仁光伏配套储能一站并网,标志着新疆新型储能总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跃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这个规模庞大的“超级充电宝”,可满足2000万个家庭日用电需求,有效提升光伏利用效率。
  在米东区北部沙漠光伏基地,正在加紧施工的华电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大型储能项目堪称“巨无霸”,年储放电量分别达11.4亿度和10.4亿度。如同“四两拨千斤”的电网“缓冲器”,平滑波动,保障安全,对平衡电力削峰填谷,提升电网稳定性和可靠性意义重大。
  技术探索同样多元。吉木萨尔北庭100万千瓦光伏+20万千瓦/100万千瓦时全钒液流储能项目主体完工,三峡新能源吉木萨尔发电有限公司值班长陈超介绍其优势:“全钒液流储能安全性高、寿命长、容量易扩展,特别适合大规模长时储能。”项目年发电约17.2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60万吨,25年周期减排量堪比中型国家年排放总量。
  吉木萨尔县发改委主任李大丁展望:“项目极大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它像‘电力蓄水池’,存余电、补高峰,让新能源更稳定高效。示范效应将吸引更多绿色项目聚集,助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生态共赢
  光伏治沙的新探索

  在米东区光伏基地,光伏支架提供遮荫减少蒸发,固沙、引水、种植耐旱植被等措施让脆弱生态休养生息,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荒漠实践。
  华电米东光伏项目部副主任刘宝说:“项目全生命周期贯彻生态优先,施工减少地表扰动,设生态通道保护野生动物,投入资金修复植被,种植梭梭、红柳,致力打造‘光伏+生态治理’典范。”
  这种共赢模式的探索,在昌吉还有更多方式。昌吉市阿什里乡畜牧产业园30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采用“光牧互补”:支架科学升高,羊群自由穿行板下。光伏遮荫促草生长,提供丰富草料。牧场主欣喜:“板下凉快草好,羊更壮实!”项目年发电5000万度,减排1.2万吨,实现“发电增收”与“牧业增效”双赢。
  瀚海生金处,一幅能源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象征希望的“蓝色海洋”仍在坚定地向沙漠深处、向未来延伸。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