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7月18日一早,乌恰县黑孜苇乡康什维尔村村民古丽买买提·艾萨走进厨房,“啪”地一声打开天然气炉灶,蓝色火焰随之腾出,奶茶壶氤氲出浓郁的奶茶香气,弥漫在整个房间。很快,一家人就吃上了可口的早餐。
“小时候,砍柴火、拾牛粪、烧煤炭做饭,整天灰头土脸。”古丽买买提·艾萨说,现在不仅做饭用上了天然气,洗澡也用上了天然气,人干净了,房子干净了,心情也更美了。
这些年,随着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的实施,南疆42个县市46个农牧团场的800多万各族群众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柴煤时代”,迈入了“天然气时代”。
油气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1953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43.5万吨。
找油!找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迫切需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石油。
希望最先在祖国的大西北升起。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就此诞生。
数据显示,1955年,新疆原油产量3.29万吨,天然气882.4万立方米。克拉玛依油田点燃了我国石油工业第一把火,到1960年,原油产量达到166.2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9.4%。2024年,新疆油气产量当量达6664万吨,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
两个“第一”,跨越了整整70年。70年间,新疆油气开发打破了一个个“不可能”,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1984年,塔里木盆地北部部署的沙参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首次实现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突破,拉开西北油田勘探开发序幕。
1989年1月,部署在鄯善县的台参1井喷出工业油流,被誉为当年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支报春花”,吐哈油田勘探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1989年4月,塔里木石油勘探指挥部在库尔勒市成立,吹响塔里木石油会战号角。
至此,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相继建成四大油田,依托四大油田又相继建成四大炼化厂,到21世纪初,新疆石油工业已占据工业经济半壁江山。
1998年,部署在库车坳陷的克拉2井,喷出高产工业气流,成功发现我国当时最大天然气富集区——克拉2气田,直接推动和促成西气东输工程,惠及下游15个省区市120个大中型城市约4亿居民。
2025年1月,部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深地塔科1井完钻井深10910米,成为亚洲最深直井。
在一代代建设者的努力下,亘古荒原崛起了一座座石油新城,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流金之地。
从2018年起,古丽买买提·艾萨的丈夫别卡·提里瓦尔地相继买了挖掘机、大货车,外出包工程挣钱,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通上管道天然气的康什维尔村,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累计有50多位村民买了大型机械,在周边干工程挣钱。”村党支部书记苏勇说。
202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南北疆天然气利民管道扩建工程。当前,该工程在天山南北火热推进,项目全面建成后,还将惠及新疆24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2个团场1100万人口。
从克拉玛依油田诞生起,70年来,石油工业在新疆的经济结构中始终举足轻重,持续为新疆的各项事业作贡献。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它化作了一条条道路、一道道桥梁、一座座高楼、一所所学校……支撑着新疆各族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昂首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