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时空记忆犹存,城市变换了容颜

来源:新疆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新疆网讯(记者 王媛媛 盖煜 牟敏 马婷)老城区,留存着久远的城市记忆,也承受着时光的磨砺。
    “新疆第一村”八家户村变成繁华商圈,青峰路片区改造后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格局,二道桥片区提升后更加具有“国际范儿”……无论是撤村建居、老城区(棚户区)改造还是老旧小区、自建房改造,乌鲁木齐在城市更新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变化悄然发生。
    在乌鲁木齐,原本老旧斑驳的街巷和房屋,颜值逐步提升,人居环境同步改善。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更新过程中,首府着重“留住记忆”“记住乡愁”,强化产业导入,激发活力,挖掘经济发展全新增长点……城市更新带动了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和城市质量的提升,实现了从“形之变”到“ 民之便”,“ 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之变。
    漫步于大街小巷,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细节越来越饱满,格局越来越开阔,服务越来越便捷。今天的城市,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人口的集聚、建筑意义上楼宇的集合,已经日益成为孵化梦想的空间、创造机遇的舞台、寄托心灵的场所,承载着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疆第一村”八家户村的变迁
   
城市更新,更新什么?对于“新疆第一村”原八家户村党总支书记何占山来说,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面貌的变化,更是事关群众衣食住行等城市功能的提升。
    5月20日一大早,76岁的何占山就出门了。从银川路乘坐公交车,到鲤鱼山北路集电港附近。
    看到这一片正在建设,何占山感慨:“八家户村6队也越变越好了!”
    八家户村,即原来的乌鲁木齐县二工乡八家户村。
    2003年起,八家户村开始撤村建居,不少自建小二楼、小三楼开始有规划拆除。
    在城市发展中,八家户村几经改造,原来的八家户村7队所在的四平路,成了高新区(新市区)政务服务聚集地。
    2017年-2020年,乌鲁木齐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提升工程累计实施征收及房屋综合改造46万余户,居民生活品质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提升。何占山住了20多年的房屋也在改造范围内。
    2017年,何占山在距离原自建房约两公里的小区购买了商品房。
    何占山说,在这一片住习惯了,不少村民都还在这附近买房,大家可以常相聚。
    何占山说:“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八家户村改变大,村民们如今都享福了。”
    虽然八家户村现在已成为人们的记忆,但“八家户”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在原八家户村的土地上,已经建设了多个社区,其中不少社区的名字都有八家户这三个字,如八家户社区、上八家户社区、东八家户社区、西八家户社区。
    “这都是八家户村发展的延续,现在一个小区的人数比原来全村人口还多。”何占山说,现在社区发展迅速,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各类服务,就拿他居住的泉州街社区来说,以前村民居住的都是自己修建的小二楼,村里没有整体规划,环境卫生、道路修建都比较杂乱。现在这里街道整洁宽阔,家门口有学校、幼儿园、社区医疗服务站、超市、餐饮等便民服务设施,想去哪里转转,公交线路四通八达,非常便利。
    在城市更新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5月19日,沙依巴克区青峰路惠民小区五期65岁的冯迁银和老伴洪秋娣吃过晚饭,来到楼下的健身小广场锻炼身体。新安装的健身器材、休闲座椅,让各年龄段的居民都有了休闲的好去处。
    “惠民小区五期大部分居民都是这一片的老街坊,2010年青峰路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居民们当时住的自建房要拆迁,他们就按照征收面积在惠民小区置换了不同面积的新房子,老街坊仍然住在一起,但是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雅山片区青峰社区党支部书记丁奇说。
    房屋建设杂乱,道路泥泞,出行不便,曾是困扰青峰路、十七户、黑甲山等地居民的主要问题。
    如今的青峰路已经改变了面貌,过去的“城中村”已向现代化社区转变,这里有色彩鲜艳的楼房、宽敞的马路、绿油油的草坪……
冯迁银在青峰路住了39年,2016年,他搬进了距离当年的住处300米远的新房。
    冯迁银回忆起当年在老房居住的情形:“当时我们从外地来乌鲁木齐打工的人都喜欢住在铁西三村这一片,我家就盖了间砖墙木顶房,下雨天漏水是常有的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家户户开始翻新老房子,但取暖、吃水还是很不方便。”
    新建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绿地广场、文体中心、社区服务设施、公共厕所、停车位、拓宽主次干道……近年来,在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提升工程中,乌鲁木齐以需求为导向,深入推动城市更新,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房屋由“旧”到“新”、道路由“堵”到“疏”、楼道由“乱”到“齐”、绿化由“粗”到“精”、小区由“ 散”到“ 合”…… 从“有居”到“宜居”,勾勒出乌鲁木齐人民住有所居的变化。
    生活环境好了,冯迁银和老街坊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垃圾不再随手扔,绿化带不踩踏,每月的爱国卫生运动也会积极参与。
“这些老街坊还主动加入到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伍中,劝导身边的不文明行为。”丁奇说,大家在参与社区发展治理中增添了更多归属感,收获了更多幸福。
    提升品质,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街头巷尾,既沉淀着历史记忆,也上演着百姓生活。
    漫步大巴扎景区,米黄色、象牙白为主色调的建筑,配上跳跃的砖红色外立面,形成整体协调、组团式布局的建筑景观,既有地域感、历史感,又有现代元素。
    “我要来唱一唱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是最美的地方……”5月20日一早,在大巴扎步行街经营干果生意的商户阿不都拉·艾合买提一边擦拭柜台,一边哼唱着歌曲《这里是新疆》。
    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提升,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
    阿不都拉·艾合买提说,二道桥、大巴扎变得越来越美了,靠着这个招牌,他不仅住在这里,还在这里做起了小生意,有了稳定的收入。
    老城区是每个城市发展的“历史博物馆”,是承载城市变迁、历史沉淀、文化记忆的重要区域。
    阿不都拉·艾合买提说,以前他家住在二道桥片区,出行、取暖等不是很方便,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得知要改造特别开心,但也曾担心新环境自己是否适应。
    如何顺应民意,使老城区由“老”变“新”?“文化怎么保留?”“业态能不能持续?”
    “新经济”“新动能”的新指向,正是老城区转型升级和提档发展的新方向。
    2017年,二道桥片区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提升工程作为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的示范性和标杆性工程启动,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既让乌鲁木齐老城区整体品质与发展活力逐步提升,宜居环境逐步形成,也打造了乌鲁木齐旅游金名片。
    同时大巴扎步行街还根据规划定位完善了商业业态,既展示新疆“非遗”项目、文创文旅作品、特色产品、时尚餐饮及特色美食等,还融入“大美新疆”人文内涵,打造了集美食城、民俗文创孵化基地与现代科技旅游产品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
    “新面孔,老味道!”阿不都拉·艾合买提坦言,如今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
    今年,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棚户区)计划改造4824户,进一步提升房屋的使用功能,改造351个老旧小区,预计4.8万户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今年还将积极推进自建房改造工作。
    市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提升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建说,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狭义上的物质环境改善,而且是更多着眼于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的变化,要通过城市更新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所以不管是老城区(棚户区)改造还是老旧小区、自建房综合改造,我们必须紧贴民生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始终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让市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