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发乡土人才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来源:  投稿人:毛绍武   浏览次数:

  近几年来,平江县把乡土人才开发作为人才强县的战略举措来抓,狠抓思想观念转变,不断拓宽乡土人才开发途径,大力营造乡土人才创业氛围,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在外创业的乡土人才有5190多人,创办企业1892家,其中产值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有17家,个人资产逾1000万元的有13人,500万元以上22人,100万元以上的91人;在本地创业或回流家乡的各种大小企业有1500多家。乡土人才创业已占据全县民营经济的大“半壁江山”,成为我县“三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的作法是:

    一、转变观念,穷实乡土人才开发的思想基础

    第一,引导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开发乡土人才的优势。   

    作为内陆贫困山区,我们认识到,在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和周边发达县区,工作条件、物质待遇远远不如外地优越的前提下,大量吸引和引进外来人才投身平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非常困难。但是,我们也有进行乡土人才开发的三大优势。一是有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优势。平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许多特色产业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如长寿的酱干、岑川的石膏线材、安定的良种茶、三市的熟食等等。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为乡土人才的开发奠定了过硬的技术基础。二是有后备人才优势。平江县是一个有着百万人口的大县,其中农业人口占八成左右,每年有1万左右的初、高中毕业生返回农村,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接受和学习传统工艺的能力较强,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将传统工艺不断改进,这为乡土人才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是有自然资源优势。平江是一个山区大县,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各种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各种农产品因天然和环保特色倍受市场青睐,这为乡土人才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第二,引导全县上下打破思维定势,实现乡土人才开发观念的转变。

    一是突破传统的学艺观,引导乡土人才由内部需求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传统的观念认为:当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训什么样的乡土人才,否则就形成人才浪费。但事实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只要有真本事,就不愁找不到用武之地。因此,乡土人才的培训要与市场对接,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乡土人才就培训什么样的乡土人才。90年代以来,我县累计输出乡土人才万余人,成为了我县乡土人才的中坚力量。

    二是突破传统的创业观,引导乡土人才由立足乡土创业向走出山门创业转变。过去,人们总认为乡土人才是“撑不动的土船”,只有扎根家乡才有出息。但客观上由于本地市场有限,交通又不便利,许多乡土人才没有大展拳脚的舞台。90年代初,我们鼓励乡土人才大胆走出家乡出外创业,一大批拥有石膏线材和熟食加工等技术的乡土人才纷纷在全国各地安营扎寨,有一批优秀的乡土人才成为了民营企业家。实践证明,冲出山门天地宽,乡土人才到外面更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是突破传统的成才观,引导乡土人才由经验积累型向技术指导型转变。农村乡土人才虽然拥有一技之长,但不少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探索积累的实践经验,缺少理论基础。对这些情况,我们积极引导他们提高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用技术分析,组织参观学习或观看农技推广的录像资料或图书,努力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从而使“田秀才”、“土专家”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本领更强。

    二、创新思路,拓宽乡土人才开发的有效途径

    1、依托产业开发人才。历史的深厚沉淀使平江形成了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传统产业。我们看准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培训基地,造就了大批能工巧匠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石膏线材一直是我县的一个拳头产业,十多年来,我们先后培养模具制作、石膏板、龙骨生产技工3000多人,石膏建筑装饰劳务大军不断壮大,生产企业如同雨后春笋,遍布全国,从业人员多达2万余人。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将一些熟悉行业、文化较高的农村青年组织起来,  以厂为点,开展了产品经纪人和推销员培训,畅通了营销渠道,壮大了传统产业,延伸了培养链条。

    2、健全网络开发人才。我们抓住建设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的机遇,全面加强了基层培训网络的建设。一是面对面。我们发动农业科技人员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以乡镇为单位,利用广播电视、乡镇党校、成教中心、劳动技能培训班等科技载体,分批对有良好政治素质、有较好文化基础、有一定种养经验的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同时有计划地组织乡土人才进行巡回示范,把新技术、新经验、新做法及时送到乡间田头。二是请进来。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技术咨询,以科技集市的形式送科技下乡。自96年以来,先后从省、市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209人次。我县的种茶大镇三市镇,从98年起,从湖南农学院高薪聘请一位教授为技术顾问,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该镇有两名干部和10位茶农成为茶叶生产加工的“土专家”。三是走出去。组织本地乡土人才外出参观学习,相互交流技术,取长补短,近几年来,安定、三市、长寿、南江、岑川等乡镇组织2500多位生产骨干到浏阳、江苏等地参观学习;全县先后选派18名技术员到省农科院进修学习,选派6名管理人员到浏阳民营企业跟班学习,有效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技术。

    3、能人带动开发人才。近年来,在农村建设第一线涌现了一大批“能人”,他们是乡土人才中的杰出代表,植根于农村,在农民中影响力大,号召力强。我们抓住这些典型大力宣传,每年举行“十佳优秀乡土人才”评选活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予以重奖。这样不但在广大农村形成了学习乡土人才、争当乡土人才的新风貌,而且使乡土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群众公认,增强了他们服务社会,回报农民的责任感,有效促进了“土专家”,“田秀才”自我开发和“传、帮、带”引导性开发的有机结合。一批乡土人才主动上门为乡亲提供技术咨询和保障服务,成为了致富一方的“领头雁”。童市镇德字村村民兰良才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他致富后不忘乡亲,不计报酬传技术,搞服务。在他的无私支持下,先后有15户村民成为了养猪大户。在此基础上,兰良才又牵头成立了童市镇养猪产业协会,将全镇养猪能手凝聚起来,为发展区域性农村经济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优化环境,营造乡土人才创业的良好氛围

    为使乡土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全县经济腾飞,我们多管齐下,努力营造“拴人心、留人才”的外部环境,大力鼓励乡土人才创业建功。

    1、鼓励乡土人才本地发展。乡土人才根在本地,情依乡土。为调动乡土人才创业热情,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我们出台了乡土人才“八优先”政策:即优先获得农业投入贷款;优先购买种苗、农药;优先享受科技上门服务;优先评定相应技术职称;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优先办理养老保险;优先实行人事代理;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录工作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同时我们积极推荐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担任村级干部,有效地激发了农村人才就地创业的积极性。岑川镇包湾村村民李正东,1994年在家乡创办星宇建材装饰有限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稳定发展,公司员工由32个增加至520多人,拥有固定资产400多万元,年产值过2000万元。

    2、鼓励乡土人才外出创业。为使乡土人才有更大的发展,我们主动在信息上提供服务,在资金上给予扶持,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当好后盾,鼓励他们走出山门,拓展市场。1995年,三阳乡青年毛卫平从有关部门得知深圳建材市场紧俏的信息后,怀揣银信部门提供的10多万元贷款,带着12位乡亲南下深圳,艰苦创业。通过10年的摸爬滚打,如今毛卫平创办的云中龙实业公司占地108亩,年生产天花板500万平方米,集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经营网络遍布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成为了深圳市天花板行业的龙头企业,生产出的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他本人于2003年被评为“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

    3、鼓励乡土人才回流反哺。为引导外出创业的成功人才回流反哺,对他们我们尽可能从政治上关心,感情上贴近,政策上倾斜,行动上支持。每年春节我们都要举行民营企业家新春茶话会,三市、岑川、安定、长寿等乡镇每年都分别举行民营企业精英座谈会,邀请在外创业的乡土人才共商发展大计,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困难,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在家乡的呼唤和优惠政策的感召下,一批在外发展的乡土人才先后返乡创业,回报桑梓。三市镇村民毛耿秋是该镇回乡创业的第一人。2000年,他在三市镇创办了志诚彩印有限公司,当年投产并创产值近1000万元,现在该公司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有固定职工273人,年创利税200多万元。“一石激起千层浪。”毛耿秋的成功,使许多在外创业的乡土人才看到了家乡创业的光明前景。在不到五年时间内,全县乡土人才回流创办的企业已达212家,三市镇即达53家,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1家,1000万元以上的4家,100万元以上的30家,回流资金过亿元,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