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等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作为重庆市唯一财经商贸类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科学准确地谋划学校的未来,针对现状,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对于学校实现可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西部大开发,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重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全国有深刻的影响。为配合西部大开发,及时为西部地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高级人才,并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同时,抓住西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发展商委系统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增强商委系统学校办学实力,把我校转办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草案)》,详细对照《重庆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的基础

  重庆商业职工大学自2004年整合资源后,围绕上级对学校发展提出的目标,大胆改革,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在各项工作中初步形成了自己办学的模式和特色。在发展上,实施了“负债办学、滚动发展”战略,并且已经取得预期的成效;在办学上,形成了“一主三多”模式,即以高职中职为主,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办学;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两双三能”模式,即双证书、双成果和德能、智能、技能;在教育教学上,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职教模式,即广基础、宽平台、活模块、强技能、全人格;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了“主线牵动、和谐发展”的特色模式。经过二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3系一部教学机构,为学校的下一步快速发展典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办学基本条件

  学校占地190亩,校舍60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000万元。现有教学楼、学术报告厅、实验室、图书馆、400米标准田径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礼堂、商店等设施设备齐全。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3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50人,占40.65%。学校现有办学条件能满足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学科设置及办学规模

  截至2005年8月止,全日制中专、大专和业余大专等各类在校生4703人,其中高职2101人,中职2602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60人,其中专任教师123人,副高以上职称50人,中级以上职称48人。国务校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市级优秀教师1人。

  现开设有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工学等5个不同类型学科,计20余个专业,其中高职开设有7个专业。

(三)教学管理与教育改革

  学校教学管理与教育改革取得坚实成果,制定了大、中专开设的所有16个专业的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建立了学生选课制度和导师制度;在教师中实施了竞课和“挂牌上课”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在全市中职学校中率先使用较为成熟的学分制管理软件,率先在重庆中职学校中实现学生计算机选课和成绩登录。学校成为重庆市首批学分制试点中职学校。学校还完成了重庆市中职学校学分制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学分制管理软件的引时、开发和使用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学校开展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情况和取得的积极成果得到了重庆市教委领导、兄弟院校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赞扬。

  与学分制的实施相适应,学校还实施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教学计划按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个板块进行设计并以此实施教学,达到了“宽基础、活模块、综合化”的课程改革要求,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学校高度重视开放办学和对外交流,“十五”期间派出教职工外出学习进修近300人次。学校于2004年10月被重庆教委确定为中澳职教项目合作伙伴学校。学校积极参与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现已制订了推广战略计划和师资培训计划,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四)实验教学设施

  学校现有教学实验室(中心)21个,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价值415万元。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实验开出率100%,专业课实验开出率95%。建成了校区局域网、电视收播网和图书电子阅览室。图书馆藏书9万册,各类期刊200余种。学校积极与10余家市内知名企业、学校等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11个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

(五)教育科研

  学校以教育科研、专业技能开发为核心和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带动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制定并实施了《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突出职教特色,着眼“德能、智能、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设置为突破口,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了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创办《重庆商业职工大学学报》,为学术交流提供可有效的平台,近5年来,学校教师先后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86篇,编写出版的教材15本,研制成功科研课题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资格1项。

(六)校区基本建设

  学校十五规划的基本建设基本完成,为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学校积极争取市政府财政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和银行贷款,采取招商合资、合作等方式筹措资金,与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实施开发建设。截止2005年8月底,学校近10年基本建设投资达4000万元,占地面积达190亩,建筑面积总计达6万余平方米;近年新建的女学生公寓、修整的运动场等工程已竣工并交付使用。

(七)对外交流与合作

  2001年以来,在学校召开各类学术会议8个,120多人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校接待部、市级领导视察5次,兄弟学校参观访问58次,接待外国专家学者到校访问20多次,总计有约500多人次的教育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工作和学术交流;学校聘请市内外著名的专家和教授到学校讲学和授课。中澳职教合作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学校资助学术活动经费10多万元。

(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21世纪初,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学校是以文科为主的、社区型的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各类技术人才的作用。市商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强抓机遇,在认真研究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出以重庆商业职工大学为主,转办一所以文科为主的多科性普通高等专科院校战略决策,为学校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十分难得的良好机遇,但同时学校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适应21世纪国内外科技、经济挑战的高层次师资、管理和创新人才较为缺乏,人才储备不足;教学第一线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引进、培养和可以充分施展人才才能的软、硬件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2)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经济因素较为严重,学校基本建设资金和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3)缺乏在市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学科、专业和科研成果,教学仪器设备和科研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水平尚待提高,原创性研究和科研成果开发亟待加强,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急需建立和推进。


第二部分 十一五规划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诚信为怀、依法治校、厚德尚学、治学至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发展方向,结合我国商业贸易流通工作的实际,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基本建设为支点,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把学校建成为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较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院。

  学校定位:学校是一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开展继续教育,保留中等职业教育,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并存,为实现重庆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基础、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为商贸流通业培养从事管理、服务和操作的高、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原则。观念兴校是先导,学术兴校是关键,管理兴校是保证。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教育创新,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与21世纪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办学新机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决策体系,建立一整套竞争激励机制。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创新的原则。把发展作为办学建校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学校办学建校的始终主题和目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建设步伐,实现学校的持续和谐发展。

  必须坚持创建特色质量、品牌的原则。要把“创特色”作为发展方向,在不断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同时,注重培育特色项目,建立一批学校品牌。

  必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科门类、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结构的合理配置,确保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从而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学校整体竞争力和知名度。

(三)发展战略目标

  坚持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合理配置专业结构,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使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把我校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较为知名的财经类高职学院。

  总体构思是在2006年以前,以中高等职业教育并举,拓展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以后,全面实现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保留一定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积极开拓继续教育,承担对商贸系统的干部培训工作。

  1、近期发展目标:

  到2010年,学校以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工学等学科建设和完善现校区基本建设为重点,带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办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把我校办成市内一流高等职业学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生规模和层次

  学校2006—2010年的发展,从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开始,经过不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对现有财经、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专业等专业进行整合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相协调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完成由成人高等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过渡,形成商贸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等职业学校。在此期间,学校的办学规模可稳定在4000名左右,其中,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3600名,中职生400名。

  (2)学科、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基本思路是根据学校实际,把握商贸流通工作发展方向,立足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商务发展实践,以世界贸易规则为主要内容,考虑商业业态调整的特殊性,遵循世界经济一体化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世界通用会计法则、世界贸易规则、连锁经营以及流通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商业,确定专业发展思路和“宽基础、强能力、多资格”的人才培养规格及教学要求,调整、改造旧专业,开发建设新专业。

  在继续发挥传统专业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设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审计、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商务英语、贸易经济、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管理、旅游文秘、典当与拍卖等专业。今后将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增设信息网络技术等专业,细化营销专业就业方向,使学校专业结构逐步健全。

  (3)基础设施与基本建设

  到2006年征地154亩。在此基础上,新建教学楼4400平方米、学生宿舍8000平方米、教师公寓2400平方米、办公楼4000平方米、体育馆4000平方米、学生食堂3000平方米,使校舍总建筑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左右,以适应4000——5000人规模的需要。进一步更新、充实各类教学用的实习、实验、实训的设施和设备,建立以“数字校园”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网络系统,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到1200万元,图书资料达32万册,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具有一流的办学条件。

  基本建设所需近7318万元的投资渠道:学校创收中挤一点、企业引资筹一点、结构调整资金安排一点、地方统筹补助一点、贴息贷款用一点、教育投入争取一点,筹资7318万元建好学校。

  (4)师资队伍建设

  师生比力争达到1:18,其中教学、科研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要占教职工总数70%以上;教授、副教授级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讲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5%;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0%,现有专科学历教师必须全部达到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学历;积极引进、聘用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基本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25%;45岁以下教师全部获得普通话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双师型”教师比例力争达到40%以上。引进和培养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名师和市级学科带头人,培养校级学科带头人10名、校级骨干教师30名、校级优秀中青年教师40名,带动一批学科达到市内领先水平,建成一支专业学科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

  (5)科研与科技开发

  力争每年承担校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左右,力争每年取得科研成果1项以上,争取有市级以上奖励;力争每年公开发表科技论文5篇以上,争取有论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刊物收录;力争每年主办1场市级以上的学术研讨会,积极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力争《重庆商业职工大学学报》公开发行交流,并办成职教类优秀期刊,力争年科研经费在20万元以上。

  (6)教育教学质量

  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高等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良性发展。力争使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高职教育创造条件建设精品示范专业;中职教育力争创建市级重点专业和创建1-2个校级精品课程,市级精品课程建设力争有所突破;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全国计算机考试二级通过率达到85%以上;体育达标率达到98%以上;中职高职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国家相应专业技能等级合格证书。

  (7)管理水平

  初步形成高效运行的现代高校管理体制,营造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机制和良好校风。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初步建立各系列岗位责任制度和与之相配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初步实现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现代化,争取管理效率达到全市同类高等院校先进水平。

  (8)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在教学、科研、开发等领域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在巩固和发展与原有高校交流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外1-2所大学、与国内1-2所名牌大学、与1-2所沿海发达地区大学建立比较稳固的合作办学关系。加强师资对外交流与培训,积极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聘请一批有较高水平的国内外专家来我校任教或进行相关科研工作。完成中澳职教合作项目的推广工作。

  (9)接受教育部高校办学水平评估,必须达到合格高校的要求。

  2、远景发展目标

  到2020年,使学校总占地面积达到810亩;校舍建筑面积24万m2,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届时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办学效益全面提升,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师资队伍层次结构的合理配置,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学校成为西部地区知名高校,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市内一流的财经类高职学院。


第三部分 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

  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坚持创建特色、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知名度;积极引进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优化办学软件环境,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瞄准应用科技,积极试行“教、研、产”一体化办学,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确保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为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提高学校竞争力,根据学校“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各个分项的指标,为保证规划的贯彻实施,做好以下“六大工程”。

  一、学科建设工程

  任何一个高等院校,学科是学校发展得的龙头,学校明确提出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优势,把优势学科做大做强,突出特色专业。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原则,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理念,强力突出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等特色专业建设,创建学校精品专业和特色学科;洞悉学科前沿,不断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创造条件培育新兴学科、应用学科;优化资源配置,积极申报、创办具有基础和优势的示范、精品专业,提升办学层次;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调整和增设学科专业,积极拓宽学科专业服务面,增强适应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质量工程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提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方案,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质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有个更大的提高。学校和企业签订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校内的实习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建设,各个院系的专业实验室也在进一步的完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换传统教育思想,全面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努力把学校办成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应用和科学研究、服务咨询的基地。进一步完善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基本要求。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逐步实施“名师、名课程、名教材”工程。改革考试办法,试行课程重修制,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和人才成长“立交桥”建设。任课教师全面实行聘任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建立适合高校管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推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实践教学环节评估”、“优秀课程评估”等制度,加强督导和检查,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优化办学资源配置,统筹调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及校内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抓好实验教学、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三个环节,坚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充分利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争取每年新建1-2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确保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对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大力扶持在专业技能开发方面的研究课题,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创办科技企业。积极探索不同层次的教、研、产发展模式,扶持具有研究开发价值的高技术含量的专业技能产品。积极开展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加强校内外的学术和技术交流,增加学校的科技投入。

  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办学。继续推进中澳(重庆)职教项目推广工作,全面完成项目推广任务。在2010年前选择1-2所类型相同、学科相近的国外较高水平的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建学科、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选择品牌专业和骨干示范专业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到国外培训,从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学校的发展、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学校明确提出到“十一五”末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要达到20%以上。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改善师资结构,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本着“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依托试行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做好优秀学术人才的管理和选拔。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对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特殊素质要求,学校将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和成人高等教育师资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或承办学校相关专业实习实验场所的建设,或承担实习基地规划、建设、指导工作,或深入商贸流通工作第一线挂职蹲点实习,推进“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有三年以上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或攻读高层次学历学位,或在职进修,甚至出国留学,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三·四工程”(即:10名学科带头人,30名骨干教师,40名优秀青年教师)。采取吸收高层次优秀人才来校任教、从商贸企业选调有实践经验的商业贸易工作一线人才补充师资队伍等方法,充实师资队伍。继续从其他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建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具有突出的实践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

  四、管理创新工程

  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教师专业职务聘任制的改革等等,对教师的评教为三评,即学生评教、即教师评教和专家评教。学校通过管理创新工程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学质量高,使师德修养好的教师能够在学校办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按照精简效能、公开公平的原则,建立职能明晰、运转协调的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加快机构和编制改革,努力提高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用人效益。严格党政机构、人员编制管理,不随意增设机构,实行部分机构合并办公,精简党政机关人员,非教学人员比例逐年下降,到2010年,非教学人员在全员比例中不超过30%。

  建立适合学校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激励机制,按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拉开差距的原则,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分配倾斜,提高拔尖人才、学科及专业带头人、教学能手、“双师型”教师、优秀管理人员的待遇;奖励有重大影响或突出贡献的教学科研人员,并给予外出考察、培训、学习的机会。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魄。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发明创造,重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强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引导学生做一专多能、能说会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大对特困生和困难学生的补助力度,开辟“绿色通道”,教育他们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思想观念。

  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组织与领导,紧跟高考制度改革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切实加强生源市场调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努力拓宽生源渠道,扩大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拓展招生工作新思路,逐步形成以市内生源为主、积极争取市外生源,以高职、中专生源为主,兼顾成人专科、中专对口生源的招生工作新格局。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在强化学生就业观念教育的同时,要通过举办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鼓励支持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试等各种途径,积极为毕业生就业铺路搭桥、提供服务,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做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

  全面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新型的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后勤服务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形成“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严格执行《会计法》的有关规定,搞好财务的预决算,合理调配资金,提高使用率。增加投入,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津贴和奖金额度,改善教职工的居住条件。加强法制教育和规章制度建设,切实抓好以防火为主的“四防”工作,落实责任制,定期检查,消除各种隐患。加强校内流动人员、暂住人口的管理,维护校园秩序,努力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五、校园环境建设工程

  搞好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校园的硬、软件环境建设。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加快基本建设步伐,做好新地154亩的建设规划和810亩校园的总体规划,通过争取财政投入、招商引资、自筹等形式筹措资金,完成近期校舍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利用社会力量建设后勤服务设施,择机创建二级学院。

  加强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力度,购置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组织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使重点实验室成为我校培养高水平人才、培育高水平成果的重要基地。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调整改造和建设新的实验室,制定科学的设备购置规划,不断充实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探索实验室管理细则,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实验室教学管理的新方法。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重庆财经教育科研网;校园网实现与重庆市教育科研网高速互连,能够提供视频点播、IP电话等服务;2010年前建成覆盖全校的符合高带宽、高速率、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要求的校园网。加大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力度,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适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分步骤地建成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学生、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教育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校教育资源的查询和管理系统。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满足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充实现有图书资料,完善使用功能,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使图书文献资料购置费累计达到400万元,藏书量达到32万册,期刊杂志、电子刊物达到600余种。

  六、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校本文化是在学院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是学院形象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综合反映。校本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学校的精神,是维系和凝聚全校师生的价值认同。先进的校本文化不仅能够为整个校园创造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而且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成为校园共同体得以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维系力。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学院制定校本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在结合学校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基础上凝炼出学校精神,确定校训;紧紧围绕学校精神、校歌、校训做好学院文化建设的VI策划和设计;以人为本,大力加强人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学院制度文化,形成合理有效的培育机制,构建和谐共进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全院师生认同度,提升知识的格调、学校的品位以及师生的内在修养,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塑造学院形象,形成学院的校园文化特色,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结束语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关键在于落实,必须明确职责,加强监督,狠抓落实。对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配套实施方案,并逐年度进行分解,体现在每年的党政工作要点中。同时要做好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督查、信息反馈及经验总结工作,建立考评、奖惩制度,确保计划的贯彻落实。对计划也将不断根据形势和事业发展进行完善。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