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转变增长方式为途径,以增强茶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提升茶业地位,提升效益、提升品质、提升品牌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技兴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改革和完善产业发展机制加快茶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茶业,逐步引导新昌茶业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内挖潜力,外拓空间,再造新昌茶业新优势,再创新昌茶业新辉煌。
    2、主攻方向
    一是加强茶叶新产品开发,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和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升级,巩固全县茶叶生产、加工、出口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二是主攻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以茶树良种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不断改善茶叶生产基础。三是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主攻有机茶、绿色和特色产品,走高效生态茶业之路,把新昌茶业融入到国际茶业大市场中去。四是以建设标准化名茶加工厂为载体,改善茶叶生产环境,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加快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确保茶叶优质、安全。五是加强名茶机械加工、机采机剪、茶树病虫害监控、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六是以专卖店建设和名茶城建设为突破,运用现代营销和管理手段,进一步打造大佛龙井品牌,拓展市场,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3、发展目标
    进一步把茶叶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发展,着力提升新昌茶业竞争力,形成大茶业生产格局,打造中国绿茶中心。茶叶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5亿元。
    到2010年,全县的茶园总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8.4万亩,占总面积的7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8000吨,茶叶产值6亿元,其中名茶产量6000吨,名茶产值5.6亿元;茶树良种苗圃基地1000亩,种苗业产值稳定在1000万元;年精制加工绿茶5万吨,边销砖茶7000吨,茶叶精加工产值达到6亿元;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茶叶交易市场——中国江南名茶城,市场运行良好,流通环节增值1.1亿元;茶机、茶叶保鲜剂、有机肥、茶叶包装等配套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档次进一步提高,配套服务产品产值达到2亿元。

    二、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基地、加工、市场、品质等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全面实施“15151工程”,即“建设一个现代化江南名茶城,兴办5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开办100家大佛龙井专卖店,新建5万亩生态高效良种茶园,实施一个茶叶重点技改项目”,提升茶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建设一个现代化江南名茶城
    江南名茶城选址新昌县城关镇五四桥边,计划投资1.8亿元,规划总用地375亩,划分为四大区域,即由投售大厅、拼配托运中心等组成的名茶交易区;由茶文化博物馆、生态绿地和水面景观构成的茶文化区;以及具有办公、会议、娱乐等功能的综合管理区和市场配套服务区。建成集名茶贸易、质量监控、文化交流、观光游览和休闲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现代化茶叶集散中心。2005年启动建设,2006年争取完成。年交易量达到10000吨,年交易额达到10亿元。
    2、兴办5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
    从2005年起,有计划地用3年时间新建5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引导名茶生产向“茶厂标准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无公害化”方向发展。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兴办名茶加工厂,促进茶叶分工分业,改变千家万户制茶卖茶的格局,逐步形成以名茶加工厂为核心的名共生产经营格局。
    3、开办100家大佛龙井专卖店
    从2005年起,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开办100家大佛龙井专卖店,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大佛龙井品牌经营网络,鼓励农民经纪人从事茶呈经销或到县外开办茶叶销售窗口。大佛龙井专卖店的要求是:企业三证齐全,自愿接受县名茶协会管理,自觉遵守大佛龙井品牌管理办法,店面装潢符合专卖店统一标志要求。
    4、新建5万亩生态高效良种茶园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争取在全县新建5万亩标准化良种茶园基地,其中新发展良种茶园2万亩,老茶园改种换植3万亩。生态高效良种,品种搭配合理;环境条件、土壤条件符合无公害茶园要求,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获得质量认证;茶园管理科学,肥培管理水平高;茶园规划科学合理,路、沟、渠配套,设施齐全。
    5、实施一个茶叶重点技改项目
    实施年加工绿茶4万吨、边销砖茶7千吨的茶叶重点技改项目、主体为新昌县诚茂实业有限公司,投资 5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完成土建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购置与生产能力相配套的珠茶、砖茶生产加工设备,建成砖茶质量检测室。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探索改造传统珠茶加工工艺,提升质量档次,促进珠茶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

    三、对策与措施
    1、积极发展生态高效茶业
    根据生态高效茶业的要求,大力发展有机茶和绿色、特色产品,坚持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一是加快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工商企业、外来资金、社会各界力量来投资开发茶业,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充分调动茶农发展良种的积极性,以老茶园改种换植和退耕还茶、低产林改造为途径,建立高标准规模化良种茶园。二是致力抓好良种茶苗基地建设,稳定巩固良种苗产业。全县要逐步建立起以浙江省茶树良种茶苗繁育示范为龙头,镜岭、双彩等乡村繁育基地为依托的良种茶苗繁育体系,完善良种苗木基地的管理及种苗的监督体系,为良种茶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以实施标准化为途径,全面实现茶叶无公害化生产。全面推广大佛龙井茶生产技术规程,茶叶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建立茶叶质量定期抽检制度,引导茶农建立农事档案,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同时加强对农资供应点的管理与监督力度,规范农资供应,从源头上控制高毒高残农药、有害肥料的使用。四是进一步拓展茶业发展空间。实施茶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人才、资本、技术等优势,大力开发县外、省外、境外资源,通过技术输出、承包、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展新昌茶业的发展空间。
    2、加强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体系建设包括县内有形市场的建设和县外无形市场的开拓。一是培育龙头市场。加快江南名茶城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名茶市场档次,强化市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拓展茶叶市场的信息功能、服务功能、辐射功能、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交名茶城建成全国一流的,品种多、功能齐的茶叶集散中心。二是加快全县茶叶与全国大中城市的对接,鼓励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到大中城市兴办茶叶销售窗口,开办大佛龙井专卖店。重点拓展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拓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扩大新昌县名茶在这些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加快贸易型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设国外窗口,提高创汇能力。
    3、培育扶持茶业龙头
    一是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的茶业龙头,积极鼓励茶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建成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财政要加大对茶叶企业的投入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茶叶重点骨干企业的投入。通过新昌诚茂实业有限公司和茶叶企业中有实力的中小型企业,以品牌为媒介,进行兼并或资产重组,联合组建股份企业,壮大企业资本,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茶业集团,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成功对接。二是加快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有、民享”原则,积极鼓励发展以农户为基础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充分发挥其在组织茶农、服务茶农、示范带动生产、开拓市场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引导茶农走向市场。争取建成规范的茶叶经济合作组织50家。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加强对名茶协会的管理领导,围绕茶叶行业,推动各种形式的联合,在行业自律、制定标准、“大佛”证明商标管理、大佛龙井品牌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强化科技兴茶能力
    一是加强与在浙江的国字号茶机构以及省内外、国内外其他茶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各方面的茶叶专家为新昌县茶业发展服务。二是造就一支能够接受先进茶叶科学技术、善于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又有丰富茶学知识的高素质的茶叶科技人员队伍和农民技术员队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为茶业科技进步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强化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专业茶农的创业培训,使更多的茶农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培育茶业生产经营新型主体,培育新一代骨干茶农队伍。加强经营户的职业资格培训,鼓励茶叶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和茶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评茶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定。加强茶叶加工厂工人岗位技术培训,逐步推行茶厂工人持证上岗制度。四是支持茶叶科技创新。加大茶叶研发经费补助力度,用于茶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创新。加快龙井茶制作方式的创新,规范整顿茶机质量,茶机厂家要进一步研发新产品,进一步完善茶机功能,提高茶机质量,研究制订制龙井茶加工工艺规范,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机制龙井茶加工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完善提高机制龙井茶的质量。加快新型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对新技术的接受和转化能力,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设施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和茶副产品综合开发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5、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是调整优化茶类结构。调整茶叶的产品结构,加快原料要求相对较宽松、可以全程机械炒制的卷曲类名优茶如望海云雾、绿岛春云的开发与推广,以相对缓解龙井茶生产日益突出的劳动力制约问题。积极推广名茶组合生产,充分 利用茶树原料,根据茶树鲜叶原料老嫩程度的不同,采制加工相应的茶类,组合生产风格独特的名茶品种,如春茶前期制龙井茶,中后期制卷曲类毛峰茶,夏秋季制中低档名茶或珠茶,最大程度地发挥茶叶生产的比较优势。采用适当的农艺措施提高春茶比重,减少夏秋茶,特别是夏茶的产量,从源头上提高茶叶质量,从而提高茶业效益。二是进一步推进茶叶质量认证,做好QS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的组织申报,积极进行ISO9000标准、ISO14000标准、GMP、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2010年,全县获得QS认证的企业达到20个以上,有机茶认证的企业超10家,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的企业和基地达到20个以上,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2家以上。三是进一步开展创名牌活动。以大佛龙井列放原产地域保护、大佛龙井证明商标注册和茶叶纳入QS认证管理为契机,通过推行实施《大佛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大佛”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施意见》等,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和品牌监管,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稳固的消费群体。鼓励茶叶企定创名牌,力争创浙江名牌产品2只以上,争创浙江省驰名商标1只,力争大佛龙井评上全国驰名商标。四是着力抓好大佛龙井专卖店建设,加强大佛龙井专卖店管理,推行大佛龙井专卖店自律承诺制。五是探索创新农产品宣传与展销方式,请进来,走出去,运用各种媒体和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等进行宣传,进一步培育大佛龙井品牌,对有特色的优质产品和著名商标,要进行重点培育,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提高市场覆盖率,实现产品的名牌化。六是重视名茶产品的营销策划,强化和促进品牌营销的深度和广度,针对不同产品,从产品包装、目标市场定位、消费者信心塑造、营销方法、文化内涵等角度,研究营销方案,进行专门策划。
    6、加强茶文化经营
    重视茶文化宣传,加强茶文化建设和茶文化经营。要加快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以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叶诗会、茶叶笔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茶文化,巩固培养新的茶叶消费群体,努力实现茶经济与茶文化的繁荣。加强大佛茶文化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传统特色与现代风貌相结合的新昌茶文化,深入研究“茶道与佛教”的因缘,挖掘古老动人的茶传说和趣闻轶事,丰富形式多样的大佛茶礼和民间茶礼,做深做透“佛”字文章。开发茶文化、茶乡游的旅游项目。建造茶文化博物馆,开辟茶乡自娱休闲项目。将茶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培育新昌茶业新的增长点。
    7、加强和完善对茶业的扶持政策
    为促进全县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保证政策到位并具有连续性,着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在产业政策方面,县政府坚持把茶叶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发展、鼓励,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能力,争创发展新优势,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二是在发展环境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是在土地使用方面,从支持茶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分散在农户手中的茶园,理顺权属关系,搞活土地流转机制,逐步使千家万户的零星茶园,向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人的手中集中,达到集约化的目的,形成规模化经营,重点茶区在集中规划用地时,优先考虑茶厂建设用地。四是在财政扶持方面,县政府要加大茶叶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与县财政同步增长的按一定比例提取的农业扶持资金。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加强茶业发展和茶叶经济效益、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的宣传,加强茶业政策与发展环境的宣传,加强茶叶先进典型的宣传,在全县营造积极发展茶叶生产,建设中国绿茶中心的良好氛围,让全社会关心、支持新昌茶业的发展。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