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新疆・我们的“十四五”丨科技赋能 产业向“新”

来源:天山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从绘制出世界首个番茄超泛基因组、克隆出增产67%的关键基因,到深地塔科1井钻探破万米,煤炭地下气化实现“双气共采”……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接连涌现,成为新疆以科技赋能产业向“新”的最生动注脚。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四五”以来,新疆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全域创新体系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整体构建,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持续而强劲的动能。
  政策“筑巢”
  厚植创新沃土

  前不久,新疆金丰源种业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项目——“耐逆丰产棉花新品种设计与培育”交出亮眼答卷。依托项目培育出的“金棉2号”棉花新品种,在塔里木盆地极端环境下实现亩产皮棉突破550公斤,有效破解了高温干旱导致减产的世界性难题。
  同样令人欣慰的是,新疆大学在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选中获批项目123项,立项总数与批准经费均居全疆首位;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数据显示,2024年该院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突破60万元,创历史新高……
  高校潜心基础研究、科研院所聚力关键技术攻关、企业主导成果转化——“十四五”以来,新疆以系统思维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三类主体协同并进、互促共赢的创新格局。
  在投入机制上,新疆以真金白银夯实创新根基:2022年起,每年新增20亿元本级财政科技经费,以此为带动,“十四五”以来实施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8000余项,落实资金超过50亿元,解决了一批制约我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2022年,设立100亿元人才发展基金,启动“2+5”重点人才计划,用于支持保障重点领域人才资源开发,资金总额是前十年总和的3倍多。
  在组织方式上,新疆改革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立项与管理机制,积极推行“揭榜挂帅”“军令状”等制度。“十四五”以来已成功揭榜实施24个项目,总投入超过2亿元,覆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
  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持续释放创新活力。2024年,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138.5亿元,较2020年翻一番;技术合同成交额101.5亿元,是2020年的11倍。2024年末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529家,是2020年末的3倍。
  自治区科技厅科技资源统筹处处长赵鹏表示,一系列政策举措与创新成果共同证明,新疆通过构建“投入—机制—产出”的良性循环,已成功将政策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随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科技这个“关键变量”正日益成为支撑新疆产业转型升级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最大增量”。
  平台“聚能”
  攻坚产业瓶颈

  科研平台,正成为驱动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
  10月24日,走进怀柔实验室新疆研究院,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勾勒出新疆三大盆地的“碳画像”。今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领衔的CCUS研发团队,成功绘制出新疆首个碳源碳汇全景数据库,首次为准噶尔、塔里木、吐哈盆地完成精准的“碳体检”。
  这项成果的价值迅速显现——怀柔实验室新疆研究院高级专家桑国强带领团队仅用15天即为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编制出煤制气项目碳封存方案,将传统需数月的环评周期大幅压缩,让科技创新成为产业绿色转型的“加速器”。
  这只是新疆系统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新疆围绕国家战略与区域特色,精心布局“国家级+自治区级+行业级”多层次创新矩阵。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等22个国家级平台深耕前沿;天山实验室、新疆智能装备研究院等466个自治区级平台聚力攻关;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世界首台10—60兆电子伏质子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更为新疆科技创新提供了“硬核”支撑。
  这些高能级平台正成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密钥”。在绿色矿业领域,新疆建成我国首个微生物地浸采铀基地,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在广袤农田里,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创下百万亩亩产1164.7公斤的全国新纪录,让“藏粮于技”从愿景走向现实;在新材料赛道,多晶硅纯度从太阳能级6N跃升至电子级11N,一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疆智慧……
  “通过全链条部署重大项目和系统构建创新平台,新疆已有效破解一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科技支撑产业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关键一跃,这种深度融合正强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升级。”赵鹏说。
  人才“赋能”
  激活创新源泉

  创新投入持续加大,高能级平台日益完善,让新疆得以“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实验室里,刘家凯研究员正专注地进行激光划刻实验。2023年,这位毕业于沙特国王大学的青年博士,通过自治区“天池英才”计划来到新疆,投身柔性硅基复合光伏材料研发。这项从实验室走出的技术,如今已在能源领域创造出近3亿元的经济效益。
  刘家凯的选择代表着一个群体。2023年以来,新疆理化所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余人,远超过去七年引进人数总和。  “选择新疆,不仅因百亿元人才基金支持,更因这里提供了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平台。”刘家凯道出了许多科研人员的共同心声。
  在大力引进外部人才的同时,新疆同样注重本地人才的系统化培养。通过实施“天山英才”计划、设立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举措,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稳定支持与清晰路径;为了让各类人才尽展其才,新疆还巧借科技援疆力量,创新“组团式”科技援疆模式,并启动科技“银龄人才”计划,吸引疆内外退休优秀科技人员继续贡献智慧。
  这套“引育并举、刚柔并济”的人才组合拳,为新疆创新体系注入强劲活力:2024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量达7.1万人,是“十三五”末的2.6倍;新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21年的0.89件提升至2024年的1.53件,提前完成“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目标。
  从政策精准发力,到平台集聚赋能,再到人才充分涌流,新疆正将创新的“系统能力”转化为发展的“最大增量”。天山南北这片热土上,一幅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墨的新质未来,正从宏伟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