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对谈丨新疆绽放文艺繁花

来源:天山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时代精神的火炬。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活跃。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工作。在新的历史坐标下,文艺事业为何如此受重视?去年以来,新疆文艺事业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如何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在全国两会期间,硅基记者“问疆”就这些问题展开探寻,并邀请代表委员深度解读。
  深扎沃土精耕细作 文艺百花绚丽绽放
  新疆如何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措施落地见效,让文艺之树繁花满枝?

  硅基记者“问疆”:总台春晚喀什分会场、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歌曲《苹果香》……2024年,新疆涌现出众多现象级文化产品。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出气象万千、生机盎然的新时代文艺百花园。
  唢呐一响,科技登场!当最炫东北风遇上最酷机器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参演的舞蹈《秧BOT》舞出了秧歌的独特韵味。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艺术学院副院长木亚赛尔·托乎提介绍,近年来,新疆艺术学院创排的《阳光下的麦盖提》《爷爷的萨玛瓦尔》两次获得“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古典舞《铅华·满壁》获第十三届“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提名奖。“新时代以来,学校创作了一批正确反映新疆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首次设立在新疆;设立并颁发“天山文学奖”,举办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打造文艺精品,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形成现象级的传播效应……2024年以来,一项项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措施落地见效,新时代文艺繁花满枝。
  2024年12月20日晚,新疆文学领域最高荣誉——首届天山文学奖颁出,为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再出发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在党中央文化润疆重大战略的指引下,广大文艺家坚定文艺使命、扎根新疆大地,用文艺方式回应时代需求。“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70余载笔耕不辍,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丽篇章。刘亮程的《本巴》描摹民族史诗宏伟绚烂的世界,彰显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美美与共的活力,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丰收的《西长城》等获鲁迅文学奖。李琸、艾力塔姆尔·排尔哈提等新生代作家佳作频现。
  “去年,全国政协围绕多个文化议题开展专题协商、调查研究,激励我们广大政协委员要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迪丽娜尔·阿布拉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守正创新,推出更多属于这个时代能与大众共振的高质量文化产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夯实文化自信之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为建设美好新疆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硅基记者“问疆”:“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实现文艺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
  今年2月,由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创排的《木卡姆经典荟萃——且比亚特》连续加演6场,市场反响良好。演出遵循木卡姆程式和形态,进行了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源自世世代代的传承人在继承基础上的再创造。”今年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团长地力下提·帕尔哈提带来了《关于拉近非遗与现代文明的距离,使其具有可延续的生命力的建议》,“非遗保留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与中华文化基因,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以文润心,同心之花在天山南北绚丽绽放。完整呈现新疆非遗全貌并展示记录保存成果的新疆非遗馆揭开面纱;2024年8月,2024“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吸引超8万人次观展……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新疆目前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607个。其中,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目录,94个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目录。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安排部署下,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和文博单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根铸魂。
  喀喇昆仑山深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步履不停,叩问天地,追古抚今;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地区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建言献策;新疆博物馆“故宫厅”“国博厅”引进精品展览,全年各级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展览、活动2500余场次,惠及1200余万人次……
  眼下,有着“中国雪都”之称的阿勒泰依然被冰雪覆盖。身在北京的全国人大代表卓娅·巴合提作为“四普”工作者,始终心系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期盼着冰消早日雪融,去看看它们是否安好。
  “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受保存空间、时间的影响,面临气候变化、生物侵害等问题,我们要想办法保护好这些文物,持续做好文物研究,用‘活’文物,讲好新疆故事。”卓娅·巴合提说,文物承载璀璨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而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更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2024年底,新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古籍数字化扫描工作阶段性完成,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副编审米娜瓦尔·艾比布拉兴奋得像个孩子,“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活态记忆’,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
  化质成文转化成艺 讲好精彩新疆故事
  新疆如何推进党的治疆成就化质成文、转化成艺?

  硅基记者“问疆”:当前,新疆正处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新征程上。广大文艺家扎根新疆、深入生活,领略壮美的山川与大漠,体悟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感受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将党的治疆成就化质成文、转化成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新疆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富矿。这里有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有交融共存的世代民心、有奋进发展的火热实践,是丰富各族人民精神世界的宝贵资源、天山南北共绘团结新画卷的生动素材,更是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活水。
  2024年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成立70周年,全国政协委员、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玉克赛克·西加艾提以一部改编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献礼家乡。
  “创排期间,我和多民族艺术家一起重走护边路、重温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经历,被这些发生在新疆大地上的故事深深打动。”玉克赛克说。翻开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多年来的履职成果:提交的《关于申请中国塔吉克族牦牛刁羊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获得相关部门重视;连续多年主动参加“石榴籽”文艺小分队服务基层活动,深入乡村培训农牧民文艺骨干500余人……
  铸就文艺高峰,人才是基础,队伍是关键。近年来,新疆面向基层文艺爱好者等群体实施各文艺门类“千人大培训”品牌工程,培训文艺人才2.5万余人。目前,全疆自治区级文艺类协会会员超过15000人,一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大军茁壮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金之镇表示,2025年,新疆将继续坚持规划先行,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条主线,立足文化润疆、产业兴疆这两个重点战略。着眼“深化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建设文化产业集群”这两个关键,下功夫抓好繁荣艺术创作演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促进文旅融合、讲好新疆故事“六项重点工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