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社火闹元宵亮点纷呈

来源:新疆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贾梦妍 牟敏 史传芝 郭军鸽 王磊 唐红梅 王丽娜 盖煜)红红火火的“打起手鼓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闹元宵展演今日盛大开启!来自乌鲁木齐市各区县及陕西、山西、安徽、宁夏四地的20支社火队伍齐聚一堂,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一场集传统与创新、民俗与艺术于一体的节日盛宴。
  作为乌鲁木齐市春节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本次社火展演不仅是对传统民俗的传承与弘扬,更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社火闹年,年复一年。今年的展演有啥特点和亮点,记者带你抢先看。
  20支社火队伍亮相 共舞冰雪大庙会
  从之前的区县分赛区社火展演,到元宵节“打起手鼓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闹元宵展演活动,民俗社火表演将再掀高潮。
  来自乌鲁木齐各区县的社火队伍,将在乌鲁木齐首届冰雪大庙会进行巡游表演,集中展示欢腾的龙舞、狮舞、腰鼓、旱船、跑驴、花伞、传统婚俗以及人偶互动等,通过幽默诙谐、气势宏大的表演,展现乌鲁木齐的蓬勃气韵。
  此次展演活动中,20支社火队伍将会沿凤起街进行巡游表演,将乌鲁木齐市极具特色的民俗社火节目以“边走边舞”的形式为观众精彩呈现。
  作为乌鲁木齐一项特色民俗活动,今年的社火巡游表演规模大、团队多、展演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结合春节民俗特点,以传统与时尚、城市与乡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进一步传承弘扬春节文化,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社火“穿越”冰雪 奏响“冰与火之歌”
  当红红火火的社火穿过冰雪做成的古城门,是怎样的一种景观?
  在乌鲁木齐冰雪大庙会门前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长36米、宽10米、高15米的以古丝绸之路为主题古城门雪雕。
  元宵节当天,社火队伍将依次穿过这座通体雪白、宏伟雄壮的雪雕城门,让流传千年红红火火的社火与冰雪旅游结合,
  社火表演队伍与冰雕雪雕的结合,不仅丰富了表演内容,还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成为社火表演中的一大亮点。
  水磨沟区石人子沟街道副主任王莹莹说,冰雪大庙会的雪雕作为社火表演场景的一部分,增添了社火表演的喜庆欢乐的主题,增加了趣味性和观赏性。
  “头一次遇到社火+冰雪元素,场面震撼,机会难得,期待最后的演出,我要多拍些照片留念。”市民苏比丹·阿斯克尔说。
  沙依巴克区环卫路街道马料地社区工作人员祁永林是一名滑雪爱好者,也是这次社火展演的队员之一。“今年的社火展演和往年大不同,不仅有讨喜的小狮子、媒婆、大头娃娃,还有拿着滑板传递冰雪运动之趣的青年和穿越而过的冰雪之门。”祁永林说。
  游客王嘉宇专程从湖北飞到乌鲁木齐,就是来体验乌鲁木齐的冰雪乐趣,得知元宵节当日还有一场大型社火展演活动,他专门空出这一天的行程,计划去感受下社火的欢乐氛围。
  “入疆旅游第一站,首选乌鲁木齐不遗憾,这里把社火和冰雪元素融为一体,把‘冷资源’化为‘热经济’,让我们能在这个冬日赴一场如梦似幻的冰雪盛宴,邂逅这座城市独有的浪漫诗意。”王嘉宇说。
  非遗搭台 特色活动嗨翻天
  此次展演现场还搭设了非遗展区,为大家展示二十余项非遗制作技艺和非遗文创产品,同时还将通过非遗体验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和市民踊跃参与,让大家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场,宝石嵌画区域,非遗老师会以油画为基础,将新疆自然风光及风土人情融入其中,再用和田玉、水晶、玛瑙、碧玺、石榴石等宝石粘贴制作出一幅幅精美作品。植物拓印区,老师将利用植物的花、草、茎、叶等材料,通过敲打将汁液渗入织物中,留下植物色彩、形状和脉络纹理。糖画展位前,糖画艺人手腕翻飞,不一会儿,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金蛇就出现在大家面前。皮影戏体验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将手把手教授皮影戏的操作技巧。
  疆外四地社火队伍助阵展演
  除了来自乌鲁木齐市各区县的社火队伍,当天展演,还加入了四位疆外的社火队伍,他们独具特色的演出,将为乌鲁木齐的社火舞动添一把“火”。
  陕西省带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北秧歌《庆丰年》,将以其喜庆热烈的表演,充分渲染节日氛围。
  陕西省文化馆舞蹈干部刘茜说,参与此次表演的共有28人,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18岁,均为常年活跃在群文一线的文化志愿者。
  “我们的整个表演喜庆热烈,采用了大摆队、二人场子等传统民俗表演形式。”刘茜说,演员将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手持伞头、挥动绸扇,扭、摆、走、跳,尽情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节日的气氛,也让人们在欢乐中找到文化认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与深厚底蕴。
  山西运城社火队带来的秧歌舞《回门》,把出嫁的女人回娘家时的娇羞和热闹喜庆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山西省运城市文化馆群星舞蹈队的演员均是非遗传承人。山西省运城市文化馆华舞艺术团舞蹈队队长朱文苹说,本次的演员队伍中,还有一位七旬老人,他在秧歌舞《回门》扮演“爷爷”的角色。
  回门,俗称“回娘家”,象征着团圆,幸福,感恩,尊重传统和文化传承。
  朱文苹说,作品《回门》用运城当地的非遗保护项目花伞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演员的演绎,彰显黄土高原淳朴的风土人情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时代风貌,体现对传统风俗及文化传承的尊重,更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恩。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社火队伍以非遗为媒,将展示非遗创新力作《春官词+羊鞭飞扬》。充分展示地域特色,彰显当地各族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吴忠市艺术团团长李迎宜介绍,参与此次表演共有30余名演职人员,年龄最大的已年过花甲,最小的是21岁。
  此次带来的“春官送福”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民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作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的一个子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羊鞭飞扬》将舞蹈与非遗有机结合,以宁夏非遗代表性传统武术项目《杨氏拳·牧羊鞭》为元素,以奋进的扬鞭生动形象,描绘出新时代宁夏人铿锵的奋进步伐和笃定的实干担当。
  安徽省艺术剧院舞蹈学院带来的花鼓灯舞《大花场》以传统大花场的艺术形式形成,运用锣鼓、伞把子、兰花、鼓架子、小花场、跑大场和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跟斗等元素重新编创。
  “这次来自安徽艺术学院的30位演员通过《大花场》热烈、喜庆、欢快的艺术风格,表现了新时代喜庆日子里淮河花鼓人的新面貌,表达丰收之后的喜悦、奔放和对家乡新生活的赞美以及对花鼓灯的热爱。”安徽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师、领舞张钰浩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