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贾梦妍 盖煜 张梦婷 王磊 梁淑芳)冬日暖阳下的乌鲁木齐,阳光衬托出实干的色彩。
一所所学校,为孩子托举起更加灿烂的未来;从养老院增床位到停车场建设增泊位,积极作为不断破解看病难、停车难;不仅外观清新,服务更显温馨和智能,越来越多这样的公厕亮相,让“方便”更方便……
学位、车位、厕位、床位,一头连着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高品质生活。着眼于提高城市品质、拓展发展空间,着眼于构筑宜居家园、增进民生福祉,一直以来,乌鲁木齐市积极聚焦“四个位子”办实事解难题,以小切口为突破,推动民生服务大提升。
通过桩桩“小事”背后的点滴变化,老百姓感受到的是“办实事”的温暖力量。如今,随着这份“为民清单”正逐渐从愿景变为现实,城市的发展更有温度,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正不断提升。
学位
与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增长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教育连着千家万户。小小的学位,不仅关乎民生,更关乎未来。
“孩子在安宁渠镇上的小学,离家有5公里,每天都是我接送。”家住广东庄子安置小区的市民梁四方说,去年9月孩子升初中,正好赶上小区附近的新建学校投入使用,离家700米左右,省时又省心。
梁四方说的这所学校是市第八中学(诚毅校区),位于长春北路旁,近安宁渠镇和青格达湖乡。从项目施工到学校建成,附近的村民路过,都会驻足看看。
“大伙儿都说,学校是这附近最美的建筑,这话我赞同。”梁四方说,新学期,学校邀请家长进校参观,教室宽敞明亮,有标准的操场,实验室、功能教室俱全。最令她感到欣喜的是,这所学校作为市第八中学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和总校一体化管理。“总校来了不少骨干教师,娃娃在家门口上好学,就是我们家长的共同心愿。”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资源提质扩容。
去年9月,作为新建学校的市第八中学(诚毅校区)高中一年级招收6个班,初中一年级招收2个班。学位扩容的同时,市第八中学选派骨干力量来该校负责管理和教学,两校区保持课程联通、教学同比、教研同步、管理同步。
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容的进程中,不少学校“焕”新提质。位于水磨沟区会展纬二路的市第152中学,占地面积85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提供1800个学位,目前在既有基础上,增设了一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高中科创楼。
“项目预计今年7月底完工,新教学楼拥有实验室、艺术类教室等,续建后可新增学位300个。”水磨沟区教育局综合科科长戴恒山说。
让学位与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增长。2025年乌鲁木齐市教育系统推动实施新建、续建中小学校(幼儿园)项目41个,其中,启动新建项目27个,实施续建14个项目,计划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中小学项目9个,幼儿园项目3个,共增加12360个学位。组建10个市级中小学教育集团,覆盖30所学校(其中,10所牵头校、20所成员校),新增优质学位3万个,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车位
想方设法解决停车“一位难求”
2月6日,阳光明媚,市民郝静带着孩子来水磨沟公园游玩。公园对面停车位已满,路边还有两辆车排队等待。
正当她为找不到停车位发愁时,停车场管理员告诉她,可以顺着温泉东路直行200米,路旁高架桥匝道旁就有停车场。
顺着指引,郝静找到停车场,停好车辆。
“太方便了,以后即使工作日来逛公园,也有停车的地方。”郝静说,停车场泊位多,还有很多空位,她走路不到5分钟,就能到公园。
市民吴新年将车辆停放在华光街立体停车库,前往水磨沟区残联咨询为家人办理残疾证事宜。
“这条路两侧不能临停,还好有立体停车库,停车方便。”吴新年说,停在停车场里很安心,也不担心车辆停放在路边被贴条。
华光街立体停车库占地900平方米,高四层,分为轿车、越野车停放区域,可提供停车泊位189个。
乌鲁木齐公共停车场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市场管理部二科科长杜亮亮说,华光街上有乌鲁木齐市财会学校及水磨沟区政府综合办公大楼等单位,考生及办事群众较多,该立体停车场的建成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停车难问题。
去年,水磨沟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100个,其中在万科朗润园、天山明月城、南湖东路238号新增平面停车泊位880个,美丰街东西两侧、鸿园南路东西两侧“夜间免费、白天禁停”路侧公共停车泊位220个,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同时,在商超、酒店、小区等新增充电设施237个,方便新能源车主充电。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按照“宜立体则立体、宜平面则平面、宜院落则院落、宜小区则小区、宜路侧则路侧”的原则,不断加大对繁华商圈、医院、学校周边等停车难点区域的科学管理疏导,巧用医院、学校等地周边“资源”,新建平面、立体停车场(库),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
2025年,乌鲁木齐计划在中心城区、商圈、老旧小区周边再增3000个停车泊位。
厕位
“以商养厕”探索公厕管养新方式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厕所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城市发展问题。
乌鲁木齐市从小着眼、从实入手,在改建、新建公共厕所时还逐步探索了“以商养厕”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环卫搭台、企业融资、市场参与”的多元供给体系,将传统公厕提标改造成为便民服务综合体,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2月6日,市民张晓阳带着3岁的儿子走进位于克拉玛依西街儿童村附近的装配式公厕,公厕内洗手池、地板、便池等均被擦洗一新,门框和墙上张贴了“福”字,洗手池上也摆放着绿植。
“这个公厕打破了我对传统公厕的认知,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干净的内部环境,让这座公厕自然融入到周边环境中,不仅便民,还养眼。”张晓阳说。
这座占地约60平方米、可移动的公厕,还出现在沙依巴克区友好商圈、明珠花卉市场周边、天华夜市旁、万科都会传奇街区等处,充分利用街区周边多余的空间而建,让公厕自然融入城市场景中,既美观又便利。
友好商场公交站旁的装配式公厕结合商圈周围色调,外立面以明黄色为主色调,兼具公厕和驿站功能,不仅方便市民和游客如厕,也可为行人、等公交车的乘客提供一处夏纳凉、冬取暖的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厕除了内设男女卫生间外,中间还设置了一处第三卫生间。
“像我们这种带着孩子、老人出门的人,对于第三卫生间的需求比较高,城市建设发展中融入了人文关怀,这让我觉得心里很暖。”市民李勤说。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探索引入社会力量、“以商养厕”模式,一个个公厕正悄然“变身”。
外观焕新、市民体验感改善……乌鲁木齐正用小小公厕,“搭”起服务理念、管理模式的民生亮点。
床位
推进“养老不离家”新路径
家中安装智能设备、配备助老用品,不离开家的养老也可以品质化;点单式提需求,专业护理员定期上门服务……提起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多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感受到了家庭养老床位带来的变化,感受到了有一种幸福叫“养老不离家”。
对于家住友好北路、79岁的杨秀华来说,床位“搬进家”,服务“送上门”后,让她的生活变得更便捷了:专业护理床可以调节角度,让她起卧更加便捷;卫生间马桶旁、淋浴处安装了辅助把手,防止滑倒。
低保、独居、半失能,虽然生活不易,但她的脸上多了笑容。“卫生间扶手、折叠淋浴凳、还有床边护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适老化改造,让我少了磕磕碰碰。每周专门的护理员上门服务,生活始终有人牵挂,我很满足。”杨秀华感触良多。
家住西北路一小区的依巴代提·牙生患有高血压、类风湿等多种疾病,她也是家庭养老床位受益者之一。“厨房有烟感,床头有呼叫器,出门还有防走失设备,感觉生活中始终有人呵护着,心里很踏实。”76岁的她说。
作为第三方企业江苏中科西北星负责人苏祯臻说,他们主要服务乌鲁木齐市经济困难的半失能和全失能老年人。截至目前已服务473位老人,每周至少两次上门服务。
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是乌鲁木齐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的试点项目。自2021年起,乌鲁木齐市投入中央试点资金1407万元,为有意愿的1280户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对其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和智能化改造的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每周有护理人员进行居家上门服务。
今年,乌鲁木齐市民政部门与自治区民政厅对接并积极申请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再投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00万元,继续为100户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
“家庭养老床位不仅是一张床,而是对老人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智能化的改造,实现了专业、规范、智能的养老服务向家庭的延伸。”该负责人说,这样的服务契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期盼,实现养老床位“搬回家”,养老真正“不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