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深圳软实力持续跃升

来源:深圳新闻网  投稿人:华子   浏览次数:

  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27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张锐 尹春芳 吴孟菲 詹裕敏)科技是骨骼,经济是血脉,文化是灵魂。
  深圳,这座充满创新与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近年来,深圳在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内涵与品质,更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文艺创作:佳作不断好戏连台
  深圳的文化艺术创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该剧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文化创新力和艺术创造力。从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的喝彩,到巴黎会议宫的共鸣,从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的掌声,到莫斯科大剧院的惊叹,《咏春》在全球舞台大放异彩,向全世界绽放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文化魅力。2025年12月16日至2026年1月4日,《咏春》还将在加拿大多伦多Meridian Hall驻演20场。
  除了《咏春》,深圳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多个领域。2025年4月19日,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四川举行,深圳科幻剧本《云身》荣获“特殊文体奖”。2025年10月10日至12日,继《云身》之后,来自深圳两所大学的三位教授再度联手献上第二部原创科幻哲理剧《量子幽灵》,在南方科技大学会议中心音乐厅进行首轮演出。2025年10月1日,深圳原创中国首部沉浸式肢体剧《交易人生》在明华轮全球首演并长期主演,口碑不断发酵,票房持续走高。2025年10月4日至6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市粤剧团制作演出的深圳原创首部跨界融合新粤剧《决战之燎原》在保利剧院连演3场,火爆“出圈”,好评如潮。2025年国庆期间,在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奖”评选中,深圳出品的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与大型主题交响曲《灯塔》(联合委约作品)分别荣获管弦乐组第一名和第二名。
  这份创作活力也转化为亮眼的奖项成果。据统计,2021年以来,深圳文艺作品获国际性文艺奖项48个、国家级奖项643个、省级奖项950个,成果丰硕。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一片文化创新发展的“热带雨林”,是深圳拥有的独特的文化生态和创新特质,是城市创新基因、政策前瞻布局、市场活力涌动、人才精准汇聚等要素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
  文体设施:打造国际化文化地标
  近年来,深圳在文体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体育设施陆续投入使用。
  近段时间,深圳文体设施建设迎来新高潮,全球最大实体书城“湾区之眼”、全球规模最大室内滑雪场前海冰雪世界、改造升级后的海上世界明华轮以及全国最大户外水上舞台欢乐剧场相继开业,加上近年来建成开放的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深圳科学技术馆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学习、休闲娱乐体验。
  深圳湾文化广场将于2025年11月1日开启试运营。该项目立足中国,对标世界,以“开放、品质、生长”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文化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8.8万平方米,共有地上4层、地下3层。项目分为四大功能场域:设计艺术展览、未来设计学苑、多元文化空间和跨界社交聚落,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设计生态。
  与此同时,深圳歌剧院、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等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正以“深圳速度”高质量、高水准建设,一批世界级公共文化地标即将呈现于世人面前。
  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
  深圳正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市民带来沉甸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深圳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数量不断增加,布局更加合理。截至2024年,深圳已有1800余家各类文化设施,市民可以信步可达,享受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24小时图书馆的建设,极大地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阅读需求。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华、光明等区均建设了24小时图书馆,如福田区南园街道玉田图书馆、南山书房等,或者建设24小时开放的阅览室、自助图书室,如福田区图书馆24小时阅览室、罗湖区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室等。截至目前,全市24小时开放的公共阅读空间增加至近40家,福田等中心区实现了所有街道全覆盖,南山书房等馆舍实现无人值守等智慧服务。此外,各区还有不少24小时开放的多功能商业书吧,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
  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等特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绘就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群落。新型特色文化空间如“悠·图书馆”“智慧书房”“南山书房”“城市书房”“书香民宿”等,凭借高颜值和优质服务频频“出圈”。
  近年来,深圳持续推出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的“文化菜单”,“吾城吾歌”城市民谣歌汇、“创意十二月”“全民艺术季”等文化品牌活动精彩纷呈,连续4年获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排名第一。
  目前,深圳已基本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十分钟文化圈”初具规模。深圳常年开展文化艺术下基层、进校园、进厂区活动和艺术关爱活动,全市每年举办公益文艺活动上万场次,受惠市民超过千万人次,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以赛营城:激活体育事业发展新动能
  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工作的深入推进,深圳正以“以赛营城”为笔,在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蓝图上,勾勒出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城市文明熠熠生辉的生动图景。从场馆集群的拔地而起,到全民健身风尚的深入人心,这座城市正借十五运会赛事东风,让文化软实力在运动激情中持续跃升。
  赛事场馆的升级迭代,为体育事业发展筑牢根基。目前,深圳所有十五运会竞赛场馆已完成系统性提质改造,涵盖82个竞赛小项的办赛需求,各场馆共同构成功能完备的体育场馆矩阵。光明国际马术中心以环保木结构传递绿色价值;深圳湾体育中心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智慧运营;深圳市体育中心则串联8个运动公园,将“赛事级”场馆转化为“民生级”休闲空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运动服务。
  “以赛营城”的深度实践,也让城市文明与体育精神同频共振。作为十五运会核心赛区,深圳将办赛与城市治理紧密结合:所有竞赛场馆均高标准通过专项验收,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全域覆盖,光明区借赛事契机推进道路修复、街区焕新,上万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已整装待发,全方位展现城市服务温度。赛事筹备更激活了全民运动热情,如今深圳经常锻炼人口比例达46.9%,全年开展3000余场全民健身活动,体育消费规模突破690亿元,“爱运动、享健康”的文明风尚已成为城市鲜明标识。
  “以赛营城”的深度实践,也让城市文明与体育精神同频共振。作为十五运会三大赛区之一,深圳将办赛与城市治理紧密结合。赛事筹备更激活全民运动热情,如今深圳经常锻炼人口比例达46.9%,全年开展3000余场全民健身活动,体育消费规模突破690亿元,“爱运动、享健康”的文明风尚已成为城市鲜明标识。
  当2025年11月十五运会的号角正式吹响,深圳不仅为全国人民呈现一场高水平体育盛会,更将以赛事为支点,推动深圳体育事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让活力与文明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文化名片。
  从文化艺术的繁荣到文体设施的国际化,从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到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深圳在各文体旅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深圳正以文化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壮丽篇章,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