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3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近日,在华南首家公立质子肿瘤治疗中心——深圳质子治疗中心,第一例临床试验患者张姐(化名)走出治疗舱后露出舒心微笑,她坦言对质子治疗很有信心。8月8日,配备全球顶尖质子治疗系统的深圳质子治疗中心正式启用,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表示,不仅深圳患者能够享受到比肩国际水平的精准放射治疗服务,还将带动深圳的肿瘤治疗服务能力辐射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东南亚地区,进一步奠定深圳作为国家癌症中心南方核心的重要地位。
同日,2025深圳健康活动月健康公益宣传活动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国际会议厅举办,会上发布2024年度《深圳居民健康白皮书》显示,深圳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核心健康指标保持在国际先进水平。
45年来,深圳从缺医少药的县级医疗卫生体系开始,初步构建起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如今,这座城市的健康变革仍在加速,锚定“病有良医”的目标,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深圳,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优体系:全市医疗资源显著增加
“走路10分钟就能到家门口的市儿童医院龙华院区,孩子半夜发烧再也不用一家人奔波到市里的大医院看诊。”家住龙华民治的李女士说,技术好、经验丰富的专家也在龙华院区出诊,看诊很方便。
市民发现“家门口”的新医院、新社康越来越多,尤其是过去医疗资源洼地的原特区外地区,都有了新建的市级综合医院,步行15分钟内基本可以到达一家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正加速下沉到基层,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这几年,深圳持续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大力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批名校名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甲医院总数达33家,本地医疗水平快速提升。统计显示,近三年深圳人在本市就诊率超过98%,“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已实现。
大病不出深圳,小病、常见病在家门口解决。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看好病,深圳构建了以“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医疗健康守护网”,975家(含深汕)社康机构遍布各社区,基本形成“15分钟社康圈”。去年,深圳社康机构完成全市38.7%的诊疗量,共管理72万名高血压患者、30万名糖尿病患者,初步建立以慢性病为主要病种的分级诊疗体系。
提质量:AI+医疗助力医生看病更快更精准
早上8点,深圳的社康机构一开门,便陆续有患者来排队候诊。
在东门社康中心,“腾讯AI临床助手”是医生的好搭子,该“助手”不仅能同步分析患者病情数据,还能实时问答、辅助诊断,助力医生看病更快更精准。东门社康中心全科医生汤璇璇接诊一名胸痛居民时,AI临床助手便弹出警示提醒,胸痛可能是心绞痛、冠脉综合征或带状疱疹。检查后发现该患者是带状疱疹,社康就能直接处理。“AI助力医生看诊,不容易发生疏漏。”汤璇璇表示。
在深圳医疗卫生机构,“好用”的“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产品正在加快上岗步伐。AI辅助诊断、病历分析、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健康管理……作为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AI正全方位改善深圳医疗服务效能,带来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深圳卫健系统全力打造全域一体化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发展格局,已有近450个人工智能产品在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用落地。
除了看诊,支付体验的革新也让市民感触深刻,深圳医保就医结算从“卡时代”迈进“码时代”“脸时代”。
“刷脸即可完成医保结算!”8月14日,广东省医保码“一码付”功能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首发上线。参保群众开通“一码付”,就医过程中仅需手机扫码或刷脸一次,便可完成医保报销及自费支付。目前,全市医保码激活突破1898万人,99%以上定点医药机构支持医保码全流程应用,医保码线上线下结算率超57%,2340家定点医药机构落地刷脸就医。
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发展方面,今年,我市出台促进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创新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落地应用智慧医疗、数字医护等16个重点领域63个示范应用场景,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医院,为市民提供智慧看病购药、慢病管理、家庭病床、居家护理、健康教育等个性化智能健康服务。
保健康:核心健康指标稳定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肥胖减重多学科联合(MDT)门诊,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康复科和临床心理科医生各坐一桌,一人一台电脑,同时问诊。29岁的阿鹏(化名)在肥胖减重MDT门诊问诊,他身高185厘米,体重128.5公斤,肥胖不仅影响了他的外形,更让他的尿酸高于正常人一倍。经过问诊,内分泌科发现他的核心问题是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建议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进行治疗。临床营养科建议在控制饮食总量的基础上调整饮食结构、改变饮食习惯。康复科开出运动处方。
体重管理成为深圳防控慢性病的重要抓手。截至6月,全市共142家医疗机构可为市民提供体重管理服务,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率达93.0%。这些机构为居民提供科学减重指导,从源头防控慢性病。
居民少生病不得病,更健康长寿,这是深圳全面推进“健康深圳”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近年来,深圳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从院内医疗服务向院外健康服务延伸,健康管理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校园,持续增强居民“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
一项项举措,把居民健康管起来,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书(2024年度)》显示,深圳市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等核心健康指标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50.95%,位居全国前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占比为46.9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体质状况稳步提升。
今年,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以“优体系、建高地、提质量、保健康”为主线,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数说深圳医疗卫生事业
深圳三甲医院总数达33家,7家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达29个。
深圳构建社康站、社康中心、社区医院三个层级的社康服务体系,社康机构总数达到975家(含深汕)。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超过90%,全市社康机构共管理72万名高血压患者、30万名糖尿病患者。
深圳建立市“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创新平台,13个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纳入“城市+AI”应用清单,“深小卫”AI健康助手、“华佗GPT”等多款AI导诊系统在医疗机构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