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1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科幻电影中依托科技支撑起“未来之城”的场景,正在深圳逐步成为现实。这里的“未来感”不只是科技的突飞猛进,还有高效贴心的服务、无处不在的人文暖意: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对市民诉求响应速度达“分钟级”,整座城市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提升风险感知与化解能力……深圳,这座在去年斩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的城市,正努力让城市治理更高效、更便捷、更温暖。
流程“瘦身”减负担,服务“提速”增效能
市民王女士最近很舒心,她的孩子顺利领到了本学年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补贴。在“免申即享”改革前,每年补贴申报,王女士需要准备多份材料,层层递交后还要等上几个月才能到账。现在,她只需登录“i深圳”APP核对拟享受的补贴金额,便可坐等到账。
零跑动办理、免申即享、半小时落户……深圳正不断刷新政务服务办事体验。2024年,《深圳市优化政务服务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助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出台,为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目前深圳上线了34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相较从前平均压减办理环节8个、减少申请材料12份、减少跑动次数4次。
其中,全国首创的人才引进入户“一件事”让人才落户效率大幅提升,落户流程全方位简化升级:5个审批环节精简为1个,6份申请材料优化为2份,从以往需要等待7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全流程,到最快半小时即可办结,让人才来深能快速“扎根”。截至今年6月,通过人才引进入户“一件事”入口办理的业务量达9万余件。
除了“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之外,在智慧政务改革中,已上线高龄老人补(津)贴、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补贴等169项“免申即享”服务,更大程度上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城市综合移动服务总门户“i深圳”目前已汇聚8600多项服务,注册用户超2200万,已成为市民指尖上的“政务服务超市”。
记者点击进入“i深圳”“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服务专区,发现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留学服务、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残疾人服务、医疗互助金、灵活就业、二手房转移登记及水电气联动过户等众多事项,都明确标注“到现场次数0次”,以服务流程的“减法”,换取群众获得感的“加法”。
民生诉求快响应,企业难题速化解
有市民通过“@深圳-民意速办”平台反映某小区某店铺门前污水井周边地面塌陷,井盖松动移位,井内水流不断涌出,存在安全隐患。平台4分钟内完成工单转派,一天后,便有了处置答复:物业管理处初步判断系管道堵塞引发问题,并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疏通作业。同时,社区责令物业限期修复地面塌陷。市民对此打出五星好评,点赞留言:“处理得非常棒!”
“有诉求,速响应”,2022年11月以来,深圳打造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核心平台“@深圳-民意速办”平台。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超2000万,日均处理诉求约1.4万件,响应速度保持在“分钟级”。截至今年8月14日,“@深圳-民意速办”平台诉求按时办结率达99.36%,近半工单3天内办结。2023年至今,市民通过平台提出的城市治理点子超29万条。
为从源头解决民生难题,深圳建立起人工哨点、智能识别+人工复核、联合研判等多种风险诉求常态化排查机制,通过分析海量诉求数据,精准捕捉市民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和风险隐患,为源头治理提供“数据智囊”。比如,民生诉求大数据分析研判团队通过分析“@深圳-民意速办”平台中的诉求数据,发现城中村水电气加价问题突出,相关部门于是通过执法、普法等手段开展综合治理。
“速响应、优服务”的理念同样延伸到了企业服务领域。
一家企业因名下扫描系统出现异常,区税务局下调了公司的税票额度,无法开具新发票,企业负责人通过“@深圳-企事速办”平台提交了诉求,两天内就得到了税务局的短信答复:企业的发票申请已于诉求提交的次日下午审批通过,压在企业负责人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
记者了解到,深圳自今年3月23日起推出“企事速办”专项服务,咨询类诉求实时解答率达80.6%,平均处理时长仅4分钟;投诉类诉求办理时长从7.05天缩短至4.56天。对于紧急工单,实行30分钟内分派至“兜底”部门;对于差评工单,在24小时内回访整改。截至8月14日,“@深圳-企事速办”平台累计处理企业诉求55.58万件,即时办结率82.21%,企业主动好评率提升至99.53%。
数字孪生“绘”全域,城市治理“智”升级
在深圳,一座与物理城市同步运转的“数字孪生先锋城市”正在加速成型,通过虚拟城市模型,突破时空局限,实时掌握城市的运行状态。
目前,深圳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CIM平台)1.0版正式投入运行,建成了全域覆盖、市区协同的数字孪生底座:6800多栋既有公共建筑完成精细化建模,仿佛在数字世界里复刻了一座微缩城市;50万路视频数据恰似“电子眼睛”,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超200万路物联感知设备如同城市应对风险的“哨兵”。海量数据在平台上汇聚交融,催生出涵盖经济运行、城市治理、应急安全等六大领域的300多个应用场景,4834个上架数据服务为全市各单位提供超19亿次服务。
在CIM平台基础上,深圳开展了1000项城市运行重点指标治理,为城市治理提供“智囊团”,哪里出现问题能快速定位,哪里需要优化能精准施策,努力让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比如,深圳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城市洪涝灾害防御应用,依托水务一张图、洪涝灾害风险模型以及各类工况预案库,通过三维模型开展重点片区洪涝灾害仿真模拟和影响区域分析,提升内涝风险识别精准度,探索解决城市洪涝问题新路径;再如,平台支撑建设“电力充储放一张网”,接入全市近40万个充电设施、储能基站等分布式资源,实现统一调度管理,方便市民一键完成“找桩-导航-充电”。
从日常治理的“精准画像”到重大场景的“高效赋能”,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边界正在不断拓展。在重大赛事保障中,深圳统筹建设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赛事指挥系统,以及19个竞赛场馆的信息化升级,用数字技术为赛事运行保驾护航。
在科技赋能下,海量数据在深圳高效流转、深度分析,驱动庞大城市的高效协同与智能决策,不仅推动了政务服务的高效便捷、民生诉求的即时通达、企业难题的精准速解,更实现了对城市运行的风险预判与全局调度。城市运转的齿轮因此咬合得更精准,为全球智慧城市提供了有价值的“深圳方案”。
数说深圳智慧城市建设
截至目前,深圳已上线34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相较从前平均压减办理环节8个、减少申请材料12份、减少跑动次数4次;已上线高龄老人补(津)贴、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补贴等169项“免申即享”服务。
截至目前,城市综合移动服务总门户“i深圳”已汇聚8600多项服务,注册用户超2200万。
深圳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CIM平台)1.0版正式投入运行,建成了全域覆盖、市区协同的数字孪生底座,6800多栋既有公共建筑完成精细化建模,包含50万路视频数据、超200万路物联感知设备、300多个应用场景,4834个上架数据服务为全市各单位提供超19亿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