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北晨
4月13日,机场高速郑州南站车辆川流不息,却井然有序。
作为全省通行量最大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郑州南站28条车道平均每天通行车辆10万辆以上。面对如此大的通行量,如何做到忙而不乱?
“我们将ETC出入口交易提前到主线进行,通过智慧系统对交易异常车辆提前判别并提醒,正常ETC车辆在进入收费广场前就能预交易,最终实现秒通行。”郑州南站站长林向阳介绍。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堵车的烦恼。“交通拥堵的核心症结并非车流量,而在于车速慢。”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王坚的一句话,引发人们对现代交通管理的深思。
而科技与交通的融合,正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支撑下,河南近年来治堵新办法层出不穷,如让信号灯“思考”、为道路植入“感知神经”、用智慧手段实现多路口绿波通行等。
今年春运期间,河南交投集团在京港澳高速开展首场“数字化治堵”实战,通过实时监测车流数据,精准分析交通变化规律,在试点路段日均车流量增长8%的同时,拥堵总时长下降了40%、平均拥堵长度缩短了68%。
如今,河南交投集团已在连霍高速、京港澳高速等1589公里长的路段全面启动了智慧高速建设,项目全面落地后,预计每年可为社会节约通行时间20%左右,降低事故率15%以上。
“相较于高速公路通行,城市交通更是一项系统性社会工程,需要多方协同、长期投入才能突破瓶颈。”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赵军民说。
为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河南城建学院智慧交通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正组织开展“AI驱动的城市交通优化方案”研究,致力于解决交通流量预测不足、信号灯控制缺乏智能化、交通事件响应滞后等难题。
“大家肯定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另一个方向没车,可自己却要一直等着红灯变绿。”赵军民说,今后AI技术将为更多信号灯赋予智慧,实时收集交通流量数据,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红绿灯时长。此外,在交通事故处理中,AI技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事故并通知救援部门,进一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AI+交通”为智慧出行带来了无限可能,但也同样面临着“成长烦恼”。
“长期以来,交通数据分散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存在‘孤岛效应’。”河南城建学院物联网工程系主任史春雷建议,应建立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和平台,推动交通数据互联互通,实现智慧交通管理一体化和协同化。
目前,“AI+交通”正进入从技术研发向应用实践、从试点测试向示范运行、从“点”“线”向“面”推广的关键阶段,“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将加速成为现实。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