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月9日从沈阳市委金融办获悉,为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沈阳市2025年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出台,通过八大工程、25条举措,力争到2025年末全市实体经济领域新增贷款投放突破1000亿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普惠金融、消费投资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速实现10%以上,为全面振兴新突破决战决胜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壮大金融组织
优化金融聚集区建设
实施金融组织壮大工程。在金融招商方面,推进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落户沈阳,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辽宁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做大区域分支机构方面,充分发挥大型商业银行及头部保险机构分支机构的金融专业和业务渠道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机构金融资源倾斜。在做强法人金融机构方面,推动盛京银行深挖优化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服务模式突破点,推动融盛财险、华汇人寿保险积极参与民生保障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实施金融聚集区优化工程。推动沈阳金融商贸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核心功能区;推动和平金融街建设普惠金融示范区,加快建设科技金融广场,依托数科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推动浑南科技城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区,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首贷服务中心,加快盛京基金小镇建设;推动高新区建设“金融服务驿站”,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一站式”触达的融资解决方案。
启动“畅融工程”
健全融资服务体系
实施实体经济融资畅通工程。启动“2025沈阳·畅融工程”,全年举办“畅融工程”活动200期,触达企业300户以上,推出服务举措10项以上,撮合企业融资100亿元以上。
建立专项领域协调机制。及时推进房地产“白名单”、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领域的融资工作,成立金融保障服务专班,全力做好项目贷款扩围增效工作。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建立项目企业融资需求清单,畅通“清单推送-精准对接-实时反馈”的融资服务体系。
用足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聚焦“两重”“两新”、重点产业集群及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撬动银行机构充分用好央行再贷款、再贴现等低成本资金。
强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设立3家以上科技支行,拓宽“辽系列”“盛系列”线上线下普惠产品应用场景,推动符合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项目落地。聚焦航空、集成电路等产业链,推动金融机构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创)信用贷款、盛融贷等产品,拓展“云信贷”“航信贷”等产品的应用场景,优化提升“订单+应收账款”服务。
发挥融资服务平台服务功能,用好银税互动平台、企业征信平台、首贷服务中心、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等金融基础设施平台,推动金融机构与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企业征信机构加大合作,推出1-3款线上信用产品,加大信用贷款发放力度。
完善上市服务体系
提升保险保障功能
实施资本市场提升工程。建立企业上市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培训基地功能,发挥中天证券等法人机构及头部券商优势,分层分类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加快企业上市进程。
实施险资引入畅通工程。推动保险资金引入,搭建优质企业项目与保险资金对接平台。适时召开险资引入大会,吸引更多的保险资金走进沈阳、投资沈阳。
实施保险保障功能提升工程。引导保险机构开发针对县域农产品和农业优势产业的创新险种,提升农业保险理赔质效。推进中信保加强对中欧班列、跨境物流等的承保支持,依托“单一窗口”提升小微企业普惠性信保保单业务覆盖面,惠及小微企业700户以上,积极发挥信保保单融资增信作用,提高企业融资额度。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培养引进金融人才
实施金融对外开放工程。招引专业外资金融机构在沈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和引进外资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鼓励服务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水平,依托自贸区沈阳片区,落地自贸区汇率避险奖补政策,帮助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观念,开通“外汇政策直通车”,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打造贸易便利、投资自由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支付环境,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提升外币兑换服务质效,满足境外来华人员不同场景的现钞兑换需求。推出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
实施金融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吸引金融创新领域高端人才,实施“兴辽英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引进计划,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化人才聚集区。加大京沈干部交流合作,加强互学互鉴,推动开展高质量对口合作。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刘洋)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