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2月2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密度全国城市第一;构建525平方公里“20+20”产业空间,推进战新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千亿级产业引导基金、百亿级天使母基金和20亿元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位……
深圳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如何进一步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对此,深圳市委科创委办公室主任、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表示,深圳将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市区融合、产业链融合,发挥市科技研发资金撬动作用,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增量居全国第一
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更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持续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利于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1到100”的产业落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位居全国城市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9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9家,总数分别达1025家、95家,增量均居全国第一、总量均居全国第二。
“深圳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张林表示,下一步,要扎实做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创新和应用工作,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20家以上,深度参与“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重大专项。
2085.78亿元,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
深圳坚持长期主义,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速18.9%,占GDP比重达6.46%,研发投入总量、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深圳企业研发投入总量2085.78亿元,占比93.3%、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
加大研发投入有助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张林表示,深圳将持续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保持在9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70%以上。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被视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提升公共平台支撑能级,也成为深圳科技创新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张林介绍,深圳将推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产出高水平自研科研器件,新增20个以上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模式,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贷投补”联动支持。
强化基础研究,实施150个“深研”规划基础研究项目
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总开关,深圳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整个科技工作的更加重要的位置。
如何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张林表示,深圳将完善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融资及建设运营管理方案。完善鹏城实验室央地协同建设管理和联合攻关模式,推进生物、材料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深化与世界知名高校、中国科学院、央国企等开展合作,实施150个“深研”规划基础研究项目。推动深圳国家大学科技园“事业、园区、学科、运营”四规合一,用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鹏城汇”,全年挖掘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超过5000项。
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建设。深圳将高水平建设河套、前海、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实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科技创新规划,新引进高水平科研机构、顶尖企业研发中心20个以上,支持光明实验室建设大湾区昇腾算力应用研究院,以X9高校院所联盟为主体高水平举办2025西丽湖论坛,市区联动高标准推进石岩-百旺、竹子林-安托山、大铲湾等重点片区建设。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深圳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持续进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张林表示,深圳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立面向全球全国的科技计划体系,吸引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加强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探索设立联合基金,推动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支持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鼓励海内外机构在深圳设立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和研发中心。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国际规则制定。以GOCO(政府所有但由承包人管理使用的模式)的方式高标准、高质量举办第27届高交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作基地、作平台、作通道、作枢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