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书记”郑培民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湘西凤凰县安坪小学的桌椅做成了,窗子安上了玻璃,再不用稻草堵窗户了,你却看不到了!
  通向湘西叭任村的盘山公路、火禾公路修好了,你却没能亲自走一走!
  苗民们亲手制作的金边红纸信,写满了对你的感激,你却读不到他们的真挚情意了!
  苗民为你和你的工作队编唱了1800多首苗歌,录制了300多盒磁带,你却听不到了!
  …………
  人民心中的“为民书记”啊!你可知道,老百姓在深深地怀念你!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在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记事本上,记着这样一句激励自己的话:“搭帮党恩引水来,洗旧换新心不愁,继往开来泉水在,浇灌育林绿五洲”。这是他从古丈县高峰乡林场水井边的井志碑上抄来的,他就是以这种老百姓最朴实的话作为激励自己和教育干部的一面镜子。1990年5月,郑培民从湘潭调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州委书记。当时的湘西,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是我省14个市州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还有15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少人认为,郑培民从湘潭调往湘西,简直就是“从米箩里跳到了糠箩里”。
  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在回忆起当时与郑培民谈话时说:“我们当时还担心培民同志心里有想法,没想到他二话没说就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为湘西的治穷脱贫工作是自己三生有幸!”郑培民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来到了湘西。
  刚到湘西,郑培民就爬了22公里的陡峭山路,到了有名的干旱贫困村叭任村,他挨家挨户地察看、座谈,这里百姓们缺衣少粮、缺水无电、缺医少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在湘西任职期间,郑培民经常下基层,深入一线,有时甚至遇到了生命危险。一次,永顺县小溪乡山体滑坡,群众受灾严重,他急在心头,连忙赶去现场查看。因为这个乡不通车,他就绕道吉首、古丈两个市县,坐3个小时的机帆船,然后转乘一辆手扶拖拉机,在狭窄湿滑的简易公路上颠簸。突然,一块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来,刚好砸在拖拉机前面的泥路上。大家惊出一身冷汗,都劝他:“郑书记,我们回去吧。”郑培民坚定地说:“不行,就是走路我也要去。”大家拗不过他,合力把石头推开,又继续前进。
  又有一次,郑培民带头推广水稻栽培新技术,带领一群农技人员给农民进行示范操作,连续参加田间劳动一个多星期。由于这是一项弯腰半蹲,在田中豆腐块大小方格内插秧苗的累活,他又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一天下午终因劳累过度,头晕目眩,摔倒在3米多高的田坎下,全身受伤,当场出现呕吐、虚脱,并造成了脑震荡。
  火炉坪乡的张来福,是一个40多岁的苗家汉子,因上山砍柴摔成粉碎性骨折,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爱人因此外出打工长期不归,子女辍学在家,他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准备服毒自杀。郑培民知道后,来到他家,在他家的草棚里呆了一夜,和他促膝谈心,并把他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户,先后给他送来了蚊帐、家具、衣服,还多方筹资,帮助他家修了一栋砖瓦房,购买了5只南江黄羊,栽种了2亩狝猴桃,1亩西红柿。几年下来,张来福的羊群不断扩大,家里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多元,张来福的孩子重返了校园,夫妻也团聚了。他逢人就说:“郑书记来了,我张来福才真的来了福!”
  郑培民就是这样,完全不顾个人安危,在两年多时间里跑遍了全州的218个乡镇、上千个村寨。在湘西的方言里,“培民”与“为民”的发音相近,不少干部群众干脆就叫他“为民书记”。

  “不要闯红灯”

  今年年初,郑培民被抽调到北京参加筹备党的十六大的干部考察工作。3月11日,他因急性心肌梗塞突发,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和他亲爱的家人。当时,陪在郑培民身边的秘书王武,至今仍深深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在送郑书记上医院的路上,汽车为了加快速度,准备拉警灯时,他说:“不要拉了!”当汽车不得不闯红灯时,郑培民还千叮万嘱:“不要闯红灯!”
  郑培民就是这样一个严以律己的人。原省军区副司令员、著名“扶贫司令”彭楚政将军在回忆起与他共事的情景时,深情地说:“培民是一个非常忠于党、讲大局的人。他身边的人都知道他一工作起来就不要命,他那时常说:我们都是农家子弟,现在做了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
  去年3月,郑培民到湘西检查工作。一天,在走访了10多户贫困户后,已经是下午1点多钟,当时还有1户人家在山顶上,爬上去要40多分钟。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秘书反复劝他不要去了,可郑培民吃了两粒药就往山上爬,直到2点多钟才下山,3点多钟才吃上中饭。这对一个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人是多不容易啊!
  说起郑培民,不少熟悉他的人都说:他这个人请吃饭请不动,送礼送不进,请他写个条子更是难办到。在他逝世后,工作人员清理他的遗物,发现了他的一本廉洁账,上面记载着何时、何地拒收了什么礼金礼品,没能当面退还的又交何部门何人处理,每一笔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从湘潭到湘西,从副省长到省委副书记,十多年来,一贯如此。
  1986年8月,郑培民受组织委派,到中央党校学习一年。临走前,他在财务室借了5000块钱作差旅费。报到后,他把余款存到中央党校的储蓄所。到1987年7月学成归来,他到财务室按规定报销了有关费用,另外还交给财务人员8.72元钱。财务人员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这是我预借差旅费余额的活期存款利息,这钱应该交公!”
  还有一次,郑培民的一位老同学到他家叙旧,当时郑培民不在家,老同学便交给郑培民儿子一个放有3000元的信封,并说:“我是你父亲的老同学,你收下这个信封,你父亲是不会责怪你的。”郑培民回来后,得知了此事,二话没说,就从房间里提出两瓶酒,并将这个信封放在了包装盒里,趁着中午吃饭时,将酒并钱一块给送了回去。   郑培民坚信“情浓钱淡”,每年过年,他都要妻子做上一大缸子酸白菜,人家过年送大礼,他们家就送送酸白菜。

  浓浓的家庭温情

  “手拉手,户外走,说说话,散散心,情切切,意绵绵,身体好,永相伴。”这是郑培民以前与妻子杨力求散步时,送给妻子的打油诗。如今,一想起这首诗,杨力求就忍不住伤心欲绝。
  几十年来,杨力求一直在新华书店一线工作,从来没有调动过工作,单位上也曾提出要给她升级,但都被他们夫妻俩婉言谢绝了。杨力求也曾希望能在一个退休后收入有保障的单位工作,但郑培民对她说:“请你理解我,支持我。将来只要有我一口饭吃,你就有一口饭吃。”杨力求每天上班要走40多分钟,丈夫从来不让妻子搭便车,却常张罗着为妻子买柔软、平底的鞋子。
  用郑培民儿子的话说:“父亲爱母亲,爱得很朴实,每次出差都要将母亲的照片带在身边,说母亲平时没出去过,带上照片,也让母亲能到处走走。父亲爱子女,爱得很深沉,他对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言传身教。”每年的大年初一,郑培民都要与子女谈心,让他们总结一年来的成绩、不足,打下来年的奋斗目标。郑培民从来不让子女因为自己的关系享受一点好处,儿子在湘潭大学读书7年,从来没有搭过父亲的专车。
  1990年5月,在即将离任湘潭,赴任湘西前,郑培民将他在担任湘潭市委书记期间积累下来的1700多元稿费上交了组织,当时,家人提出是否可留下这笔钱,为家里添置一台冰箱。郑培民却不同意,钱还是上交了,冰箱却直到2年后才搬回家。当时,安装冰箱的工人听说这是郑家第一台冰箱,说什么也不相信。

  一腔热血报国酬民擎旗敬业诚圭臬,两袖清风克己奉公立德兴廉树典型。生前,你常说人民是你的丰碑,可在6500万三湘儿女的心中,你是最伟大的丰碑,一座永不变色的金碑!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