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赵敏 实习记者王璐瑶报道)养牛只为种田,养羊只为过年,养鸡只为换取油、盐、针、线……这是改革开放之前,新疆乃至全国畜牧行业的写照。
从过年宰只羊到日常餐桌鸡鸭鱼肉样样有,改革开放40年,新疆畜牧业变迁的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畜产品,还有产业发展。
产业扶贫成农牧民脱贫“助推器”
麦麦提江 · 图尔荪是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库木西力克村村民,2016年,麦麦提江通过发展畜牧养殖,从贫困户转变为养殖示范户。
“两年前,工作队给我发放了5只扶贫羊,现在我养了16只羊,今年我还准备扩大规模。”6月14日,麦麦提江说。
麦麦提江家的变化只是库木西力克村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前,库木西力克村还是典型的贫困村,村里的牛羊养殖数量较少,全村牲畜2000余头(只),现在全村牲畜存栏量显著增加,牛羊等牲畜量已达到5000余头(只)。
“这几年,我们都赶上了党的好政策,现在我家里养殖了8头牛,25只羊,每年仅养殖就能收入5万余元,而且繁殖出来的多浪羊幼崽,企业会定期上门收购,不愁卖。”该村养殖示范户萨迪克 · 巴克欣慰地说。
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产业发展可促进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因地制宜,加大畜牧产业扶贫力度,通过畜牧业发展让很多农民脱贫致富。
不仅如此,2017年,新疆还调剂资金支持养殖专业村、示范户建设,促进脱贫攻坚计划落地生根。
如今,畜牧业正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新疆将通过产业带动、庭院养殖、政策性奖补、科技培训等方式,扎实推进畜牧业助力南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程。
畜牧业驶入高品质绿色发展“快车道”
从最初的五家到十家牧民,木尔扎别克与牧民们一道发展的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顶峰时期共有五百多峰骆驼……
木尔扎别克是福海县喀拉玛盖镇迭恩村养驼大户,他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了周边牧民脱贫。
但随着养殖规模的壮大,管理和草场都有些跟不上,这让木尔扎别克有些犯难,在牧民的商议下,大家决定转型,各自成立家庭农场。
2016年,木尔扎别克成立了阿格达拉家庭牧场。“现在家庭牧场发展越来越好,骆驼从最初的六七十峰发展为近一百二十峰,驼奶品质也不断提升。”木尔扎别克说。
和木尔扎别克一样,在郭红亮看来,做少而精的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理念。
郭红亮是布尔津县诺干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公司坐落在喀纳斯景区附近,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代理商已遍布全疆各县市。
“布尔津县是阿勒泰地区奶源基地之一,来自喀纳斯草原的牛奶原料是我看重的因素之一。”郭红亮说。
增加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对郭红亮来说并不意味着增加产品种类,他说:“我们的目标是朝着绿色有机的奶制品发展,做好品质、打响品牌,将优质奶卖到全国各地。”
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陈钢粮也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提升产业链品质,鼓励更多的牧民进入产业链,引导他们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把牧民手中的优势资源开发成更有社会需求的健康产品,带动牧民奔小康。”
调整结构“布局”现代畜牧业“升级版”
2017年,新疆畜产品产量和畜牧业经济效益实现了“双增长”,这不仅是新疆畜牧业综合能力不断增强的写照,也是新疆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体现。
谈起新疆畜禽特色养殖,46岁的“鸡妈妈”张海华有一肚子话要说。
1990年,沙湾大盘鸡悄然兴起,张海华瞄准大盘鸡商机,从农民转变为养鸡专业户。
2010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张海华成为金沟河镇双盈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经过张海华的精心打理,合作社已有5万只鸡的养殖能力,并且引进全自动化饲喂设备。
虫草鸡、枸杞鸡、果林鸡、辽宁大骨鸡……不仅如此,张海华还发展起了特色养殖和生态养殖,到2018年,合作社已经发展到8个品种鸡,建起30多个养殖基地,一年中最忙的四个月就可盈利20万元。
对于今后的发展,张海华说:“养什么?怎么养?还是要跟着市场走,根据市场需求更新品种,抓好原料供应,发展特色养殖。”
事实上,不仅是沙湾县,近十年来,新疆立足疆内农牧资源整合利用,强化区域融合发展,突破传统畜牧业区划方式,畜牧业发展方向逐步明晰,区域特色逐步显现。
近十年来,伊犁河谷、塔额盆地草原牧区新疆褐牛存栏达到60万头以上,天山北坡经济带荷斯坦牛存栏突破60万头,南疆铁路沿线西门塔尔牛存栏近50万头,北疆牧区哈萨克羊、阿勒泰羊、巴什拜羊存栏达到900余万只,南疆多浪羊、和田羊存栏近500万只……
“新形势下,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畜禽品种区域布局,做大畜禽生产基地,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优化、升级畜牧业生产结构,打造现代畜牧业绿色发展升级版。”自治区畜牧厅畜牧处副处长孙家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