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互联互通的数字,拥有神奇的魔力。对长三角而言,它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最佳润滑剂和无缝连接的黏合剂。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时,明确提出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在2020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三省一市又共同签署推进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将长三角地区共建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推向新高潮。
一年来,围绕打造数字经济创新高地,长三角各地前瞻布局、高位规划,共谋共建这条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而随着长三角各地全面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一个令人期待的“数字长三角”正向我们走来。
数字新基建
协同建设超前部署
杭州临安青山湖畔,长三角面向物联网领域的“感存算一体化”超算中心坐落于此。自去年11月成立以来,这个超算中心已促成四地276台中试设备共享,设备总价值达50亿元。
共享的价值有多大?两家分别在上海和杭州的半导体公司尝了鲜:通过共享中试设备、人员、技术,双方直接节约资金超11亿元,研发时间缩短了一年半。
如今,像超算中心这样的平台,正在长三角各地落地,将大大推动各地产业协同高效发展。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提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必须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分类有序推进和重点突破,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可以率先突破。而落实到数字长三角上来,则是要先协同做好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副主任、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史晋川也曾建议,应大力推进长三角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的5G网络协同布局,加快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应用,统筹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同时,在长三角区域加快全面布局,统筹规划建设若干超大规模高等级云数据中心,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建设数据共建共享平台。
如今,学者们的建议,已化作长三角的实践。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4月底,三省一市累计建成5G基站22.1万个,占全国总量的26.9%,超过全国总量四分之一。
同时,长三角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改造加快提升,已基本完成网络设施下一代互联网(IPv6)改造。如杭州建成启用国内首个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南京江北新区落户IPv6根服务器。
数字化产业
互补发展强链韧链
如今,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来自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超高精度人体热成像测温系统,始终严密地守护着这座国际空港的安全。
非接触式的红外测温设备,是浙江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助力复工复产复学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而它背后,其实是整个长三角范围内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强有力支撑。
有这样一个故事:去年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期,市面上红外测温计关键配件红外传感器芯片供应紧张。浙江省经信厅得知杭州世佳、杭州华安、宁波上村等省内红外测温设备厂商,亟需供应商上海烨映提供红外传感器。进一步了解得知,上海烨映的红外滤光片等元器件又依赖于杭州麦乐克公司。于是,浙江省经信厅迅速协调麦乐克增产,重点供应上海烨映。烨映解了燃眉之急后,全力为浙江市场日供红外传感器芯片约2万颗,以满足浙江企业生产需要。
这是长三角协同抗疫中的一段佳话,背后其实是长期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区域产业链配套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上海是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积极引领者,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江苏作为制造大省,制造业融合型的数字经济发展较为突出;浙江是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坚创新者,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齐头并进;安徽则是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定跟随者,以软件产业为突破口,已经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各有千秋,才能互补发展。
前不久,发轫于宁波的蓝卓supOS国家级双跨互联网平台,正式入驻苏州。蓝卓创始人褚健对此充满了期待,“苏锡常是‘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经济发达,优势就在于工业。我们的目标是整合当地的服务商及生态资源,立足苏州,辐射长三角,更好地服务于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和而不同,方能强链韧链。
前几天,海纳小镇正式落地上海市普陀区。成立仪式上,来了两位“特殊嘉宾”——杭州云栖小镇和无锡雪浪小镇的代表。上海市普陀区委常委、副区长张玉鑫说,海纳小镇将和杭州云栖小镇、无锡雪浪小镇遥相呼应,协同发展,携手推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未来,“三镇”将分别发挥各自优势,共享行业资源,建立统一配置调度平台,扶持一批符合各自特点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区块链、大数据、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科技金融等数字经济属性强的产业。
数字化治理
惠及民生共享共用
“区城运中心呼叫张江分中心!请汇报今日运行状况。”
“张江分中心收到。今日值班人数6人,截至目前,辖区内无突发情况,无重大活动,城市运行一切正常。”
上海浦东城市运行中心指挥员眼前一块80多平方米的巨型屏幕上,全区36个街镇城市运行分中心的实时画面一目了然。这是“城市大脑”在上海的落地应用。
类似场景,在长三角越来越常见。发端于杭州的“城市大脑”,成为浙江贡献给长三角城市治理的数字方案。
如今,杭州之外,城市大脑在上海、南京、合肥的建设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尤其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不断拓展。
可以说,城市大脑作为城市数字化的重要抓手,已成为长三角谋求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伴随着城市大脑在长三角“遍地开花”,人们甚至不禁联想,未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城市大脑能否“共享共用”?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正好给出了一道城市之间怎么实现一体化的命题,我觉得城市大脑是其中一个解答。”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年初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数字化改革。数字化改革是围绕建设数字浙江目标,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对省域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的过程。
浙江的这一全新探索实践,或将给长三角区域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新方案。
未来,以数为媒,数据共享共融共通后,一个越来越“亲密”的长三角,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