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音乐的文化内涵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木卡姆作为音乐现象广为流传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阿拉伯半岛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它对于源之丝绸之路的不同人群的乐舞文化,多取包容之心态,使其在新疆这一世界四大文明交汇点上,予以交融,并结合本民族能歌善舞的本性,把东西方文化内化成为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木卡姆这一“中华瑰宝”。
  

  音乐艺术以其长于抒情之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或象征意义,来达到娱乐的目的。木卡姆蕴含着的社会作用却远不止此。它能被世人传唱,被社会认可,不是因为它把歌舞乐升华到美轮美奂的境界且自成了体系,而是由于木卡姆作为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令人瞩目。
  

  以绿洲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维吾尔民族,自古主要就生活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四缘。这里常年干旱少雨,风沙弥漫。严酷多变的生态环境,艰苦的生活阅历,使维吾尔人民对生命的存在价值有着非同寻常的认识,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反而砥砺他们以苦为乐的不屈精神,并把这些体现着民族对生活认识的文化如灵魂般融入木卡姆这一套曲艺术形式中。是对大自然恩惠的赞誉,对人民勤奋的讴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现实生活的歌唱。
  

  正如诗人沈苇形容的,木卡姆“是一座音乐的金字塔,又是一桌集歌、诗、乐、舞的盛宴”。皇宫可以受百姓更可以自由饕餮。木卡姆在几百年的传承中,以精妙绝伦歌舞乐的形式,流传于世。更多更深的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因为每一个木卡姆的参与者,既是表演者、欣赏者又是创作者和传播者,同时还是教育与被教育者。仅以木卡姆中的“麦西来甫”为例,足可见其真谛。
  

  维吾尔人民对“麦西来甫”情有独钟,因为它深深植根于维吾尔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集歌舞、器乐、各种游戏及民间习俗群众性娱乐于一炉。在“木卡姆”歌乐声中,人们可以进行名目繁多的“麦西来甫”。其中有“节日麦西来甫”、“婚娶麦西来甫”、“喜庆麦西来甫”、“丰收麦西来甫”、“迎雪麦西来甫”(在冬季第一场雪后举行),“轮流做东麦西来甫”、“邀请麦西来甫”、“道歉麦西来甫”、“和解麦西来甫”等等。
  

  “麦西来甫”的参与者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思想教育,行为规范的约定俗成;民俗、民风,民族传统教育,“麦西来甫”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麦西来甫”中的“惩罚游戏”就是具有实现以上目的的最佳教育方式。“经济惩罚”不必多谈,“动作惩罚”确实有利又有益。其中表现方式有“烤包子”、“灌面肺子”、“榨油”、“照相”、“结疙瘩”等。从名称上即可看出这全是生活中的劳动场景与过程,都具有喜剧表演色彩。在长达数小时或通宵达旦的“麦西来甫”活动中,遵纪守法是集会成功的基本保证。若有人有意无意破坏、捣乱,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喜剧色彩极浓的惩罚游戏,既让受罚者受到从肉体到心灵的嘲弄与耻笑,又使参与者在开怀大笑中悟出行事必须中规中矩,特别是在公众场合更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尊老爱幼。
  

  它把歌与舞融为一体,如胶似漆。它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人们从中能获取社会行为的规范;民俗风情也在木卡姆中得以展演。木卡姆是所大学校,这个大学校把校址却设在了大到大漠、绿洲,小到果园、田间,农家炕头。这个大学校把知识以美感形式展现在歌舞中,凝聚在花帽、首饰、餐具、食品上。
  

  “木卡姆”是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民勤劳与富于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一部文化艺术的百科全书。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