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纳斯湖畔的“云间部落”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编者按:近日,喀纳斯景区入选国家首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这是新疆唯一入选的景区,为今后申报世界遗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代以来,人类尤为重视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因为它对我们自身的生活是一种参照,它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借以理解现在,思考将来。同时,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一个返璞归真的平台。虽然是短暂的,却让我们疲惫而浑浊的心得以重现清明与活力。

  笔者曾有幸去喀纳斯参观了图瓦人村落,并了解了一些有关这个“神秘部落”的历史文化。不管是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现实图瓦人的生存以及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新疆(也是在全国),喀纳斯地区的喀纳斯村、禾木村和白哈巴村,是图瓦人的聚居地。这些神秘的图瓦人在隋唐时称“都播”,元代称图巴或乌梁海人,按我国目前的民族划分,仍属蒙古族支系,所以准确地应称为蒙古族图瓦人。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下来的部分老弱残兵,逐渐繁衍至今;有的学者认为,他们的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与现的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属同一民族。近来,又有俄罗斯学者研究发现,图瓦人可能是印第安人的祖先。说法很多,但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目前,喀纳斯村和与其邻近的禾木村、白哈巴村共居住着近2000图瓦人。他们使用的图瓦语,是中国现存的稀有语种,隶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直接再现了古突厥语分化前的许多语音现象,对研究古突厥民族的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这里的图瓦人个个都是语言的高手。许多人都能说三四种语言。他们在家中通常用自己的图瓦语交谈;在学校里接受的又是正规的蒙文教育,说的是蒙古语;在正常和周围的哈萨克人交流时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图瓦人久居山林地带,以游牧和狩猎为生,又被称作“林中百姓”,“云间部落”。由于过去他们极少与外界联系,因此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其古老的部落、民族观念和宗教信仰,在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石刻,岩画,祭祀和墓葬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我们到喀纳斯的时候,正赶上那位叫额尔德什的图瓦老人要进行“苏尔”演奏,“苏尔”是一种看上去极为普通的口笛,但吹出的声音却美妙而又神奇,仿佛又将你带回遥远的过去,带向草原、森林、湖畔……目前在喀纳斯,既会制作又会吹奏这一乐器的只有这位老人。老人自行创作编曲的曲目多达几十首。它的吹奏方法是很独特的:用牙齿顶住口笛的一端,一口气吹到底,再换一口气。但妙就妙在,这仅有的三个孔的小小口笛,他却吹出了和声,在一个主旋律之外,还有一个低沉的旋律在屋子里回荡。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在喀纳斯只有这位老人会吹奏“苏尔”的原因了。据介绍,老人从十几岁开始学习“苏尔”的吹奏,几年之后才能吹出一首完整的曲子。据介绍,两三年前,老人的笛都必须在屋外的公路上都能听到,还要屏声静气才能听清。他毕竟已经67岁了。

  图瓦人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在上千年的历史中,除了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之外,什么也没有保存下来,而在年轻一代的身上,连最后的故事也正在一点点地消亡。一个游人到了喀纳斯,除了看看山看看水看看白桦林和图瓦人的木屋,他还能感受到一些什么东西?而我们没留意的东西却恰恰是最可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图瓦人的历史文化。

  云南的泸沽湖如果不是保留有较完整的母系社会文明,塔里木河畔的罗布人村寨如果不是传承了古楼兰文明的基因,它们怎么会一再诱惑着人们去谈论它踏记它?而喀纳斯,这个图瓦人的最后聚居地,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去间部落”,难道让它仅仅成为一个寻幽消闲的地方?等它消亡了,然后根据当代人编纂的纸上的历史去研究它,或者,建一个深圳那样的“民俗文化村”,去进行商业表演,以赚取人们的掌声和金钱?

  据介绍,当地政府已经决定,喀纳斯景区内近年修建的各类建筑统统都要搬迁到景区之外去——喀纳斯要保持它自然的原生态,而对于喀纳斯地区的人文文化,却还没有具体的整理和保护措施。其时,一种文化的消亡较之自然山水的消亡,人类的损失更为巨大。沧海桑田,自然山水是会变化和再生的;而文化,却是不可再生的。对于现代人来说,自然山水可以让我们一时放松,人文文化却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整清现实,谋划未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一点将会有更为清醒的认识。而对于喀纳斯来说,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将会是它未来最大的卖点。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