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人和巴扎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巴扎上的维吾尔族妇女

 

母与子

 

牲畜用品市场

 

铜器市场

 

新疆的果品

 

  喀什噶尔,这是个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是新疆南部,帕米尔山脚下一座具有2000多逐步形成历史的古城。

  喀什巴扎是一个谜,是一部难以解读的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的百科大典。巴扎是喀什的灵魂,你若解读民喀什巴扎,你就算认识喀什。

  除了农田,也只有巴扎是喀什人的第二生命了,喀什的巴扎不是与生俱来的,她几乎是民间百姓的即兴之作。喀什人生性豪爽,豁达开朗,常常扎堆准热闹,哪里人多,哪热闹,哪里就有巴扎。人民流连于此,或购物,或聊天,或品尝美食,或闲逛街市。“巴扎”这个植被的称谓,就成了民间百姓的街头之作,也只有他们才能创造出如此朗朗上口的通俗叫法。

  喀什人凑堆儿,却不乱分寸,卖土陶的不会往衣料摊子凑,卖风味小吃的也不会在小百货摊边套近乎,分门别类,划行归市是这个现代市场的要素之一。早已被维吾尔人势于心,动于行。喀什有名的库那克巴扎(玉米市场)、吐麻克巴扎(帽子高声)等等都是由此而成名的,有的已运转三、四百年,成了传世之作,今天依然十分兴盛。

  喀什人的巴扎意识是在巴扎中树立起来的,巴扎像一座淘不尽的山,令多少“淘金者”拜倒在“金山”下,它像天方谭中的“魔毯”,阿里巴巴宝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没有钱花了去巴扎,遇到喜事去巴扎,心绪烦闷去巴扎,巴扎成了一种寄托。是欢天喜地的发祥地,是排忧解愁的好去处,是一块难以名状的精神领地。

  今天喀什市这座小城经商者高达两万余人,真是“三人行必有一商”。这些经营者携家带口不仅养活了自己,养活了家人,还向国家照章缴税。喀什市的财税收入中,三分开之一来自个体私营者,这么多人靠巴扎维持生计,巴扎却不被涌来的“淘金大军”淹没、挖空,而是一年比一年繁盛。这些年来,生意人虽然抱怨生意不好做但还是有利可图,仍然靠巴扎养家糊口,一旦脱离巴扎他们将何以度过生计?

  在喀什人看来,不逛巴扎不算维吾尔人,不懂巴扎不算维吾尔人,巴扎犹如护身符,不能轻漫她,不能疏远她,更不能背弃她。维吾尔人还常叨念着”只要去巴扎“的口头禅,常令他们惬意和充实。这句极平常的话,不仅是精神支柱,且是物质保障,只要去巴扎就能赚几个钱;只要去巴扎,心底就踏实;只要去巴扎,一切都不愁……。殊不知这种浅显的市场经济观念却显示着现代经济的头脑。难怪喀什感慨道:“巴扎能养人,巴扎养活了多少人;巴扎能富人,巴扎富裕了多少人!”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才给巴扎赋予了新的生机,旧时的面貌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以现代气派的大型集贸市场为人民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同时养育了一户又一户富足人家。巴扎是一块风水宝地,宝地上的人民如鱼得水,捭阖自如。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