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民俗记忆:打梭梭柴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在巴里坤,打柴是专指打梭梭柴。梭梭生长在缺水又缺草的戈壁深处,用畜力车来回需要三天多的时间。打柴要做充分的准备:牲畜要强壮的(多套两头毛驴),人畜的饮水、食物要备得充裕一些,民间有顺口溜说打柴:“夏天出门,冬天的衣裳;一天出门,三天的口粮。”

  六月飞雪冻死过打柴人,沙尘暴使打柴人迷失过方向。因此,打柴要结伴而行,但人多了也不行,梭梭稀疏,挤在一起毛驴车子装不满。

  戈壁上没有水,人畜饮水要自备。盛水的器具“拉子”可是一件重要的家当,虽然其零件只是两个铁环和一些木板,但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拉子是一个密封的木桶,顶盖上开一个三角形的口,用三角形的木塞子封闭。拉子要一直盛水养着,不然木板就会松动漏水甚至散架。

  打柴人得把自己的拉子当先人一样敬奉着,虽说毛驴耐渴“驴是鬼,三天一个水”,但打一回柴总还要给它喝一两次水。

  到了柴滩,大家把行李放在一起,各自打柴。这时往往只用一头毛驴拉车,另一头放开让它在柴滩里啃草。

  梭梭柴生长很缓慢,但木质细密,燃烧火力强,尤其是其坚硬、发黑的根部,所以人们常把它从土里连根挖出,除去其细小的枝条,只留比较大的根茎部分。

  梭梭柴点燃比较难,老百姓说“救人的胡杨,冻死人的梭梭”,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胡杨很容易点燃,而梭梭很难。

  但梭梭很耐烧,有些大的梭梭能连续烧上几天不灭,所以人们千辛万苦地来打梭梭柴。

  载了柴的重车,在没有路的戈壁上走非常费劲,不用谁来组织,车就跟成了一排。吆车的人常常要帮驴拉车,才能把车拉出沙窝。

  驴的蹄子人的肩,弄不好都会出血。天黑露宿,烧火取暖,烧水做饭。那流汗又流血换来的梭梭柴是那样金贵,谁也舍不得拿出来烧,大家宁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在路边拾一些刺杆、粪块烧火,而不愿从车上取柴。

  人吃一点,趁火还没有烧尽时,大家围着火堆,你的头枕在他的腿上,他的腿再被他枕着,大家面向火堆绕上一圈取暖休息,人围成一个大车轱辘形,所以这叫“车户攀辋子”。

  这样的休息方式对打柴的人来说是美好的享受了。短暂的休息,有人刚进入到了甜蜜的梦乡,有人就叫喊:“走啦!”车队又在黑夜里缓缓前进了。

  打回家的梭梭柴是重要家当,是值得炫耀的骄傲,所以柴摆放的位置、样式都很有讲究,显眼、安全是首选。

  用起梭梭柴来更是精打细算,如果做个便饭、烧个开水是不动用梭梭柴的,只有蒸馍、做拉条子,来重要客人搞几个菜才会动用梭梭柴。

  这是巴里坤20多年前的事,现在电动鼓风机、煤气在农村家庭广泛使用,加之有关部门的有效管理,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这破坏环境的打梭梭行动已经成了历史,然而其行为方式却成为有趣的民俗记忆。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