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的回族民俗介绍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回族使用汉语汉文,其语言基本上保持西北各省方言特色,由于地缘与宗教关系,还夹杂有塔城方言和少量阿拉伯、波斯语,以及维吾尔、哈萨克词语及宗教词汇。有些回族人兼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民族的语言、文字。

  饮食:回族人只食牛、羊、驼、鸡、鸭、鱼肉,家庭日常饭食,一般有蒸馍、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揪片(汤面)等。回族人的风味小吃拌面、烩 面、炒面、凉粉、面皮子、粉汤、清汤牛(羊)肉面、酥馍、麻花等独具风格。 回族喜欢饮茶,各家都备有茶具,来客则以盖碗盅沏茶并加方块糖。 

  婚姻: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一般限制女性与非伊斯兰教男性及伊斯兰教其亿民族通婚,但回族男性可娶非伊斯兰教女性为妻。哈密回族男性娶非伊斯兰教女性为妻的较多,回族女性嫁给非伊斯兰教男性的一般较少,回族女性嫁给非伊斯兰教男性的一般较少。如果回族与非伊斯兰教的人成婚,一般要求非伊斯兰教一方履行“入教”手续,接受伊斯兰教的约束,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回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在旧社会的宗教上层人士、地主、富商等阶层中,一夫多妻现象并不鲜见。伊斯兰教义规定一个男子最多可娶四个妻子,在多妻家庭中,无妻妾之分和大小之别,多妻家庭的丈夫,一般在一个妻子处住3天,在这3天中丈夫吃穿均由所住的妻子负责。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一夫多妻制被完全取缔,现在回族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度。 

  回族婚嫁也讲究门当户对。旧时回族婚姻一般都是由父母包办,没有父母的由兄长包办。回族民间有的在订婚前也征求本人意见,但不起决定作用,一般姑娘羞于起齿,只得听天由命。当今回族民间自由恋爱的越来越多,但仍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并按照传统的婚姻习俗办理婚姻大事。 

  新中国成立前,子女婚姻一般都由父母做主,姨表、姑表近亲结婚较为普遍。从订婚到结婚,聘礼繁多。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包办、买卖婚姻,提倡自由恋爱,但仍保留某些旧婚姻礼法。男女恋爱后,仍要由男方差媒人提亲,送“开口礼”(糖、茶、核桃、枣各一包,又称四色礼),女方留下礼品便意味着同意成亲,便可送大礼、会大亲(双方家长互相邀请),领取结婚证书,订日子完婚。成亲时,在农村有请阿訇念“尼卡哈”(结婚词)的习俗。3天“回门”,女方父母和亲戚还要在新娘、新郎临走时赠礼品。 

  回族反对离婚,认为离婚是一种罪恶。在哈密回族中,如果一方连说三次离婚,这个婚姻就被认为是死亡了的婚姻,另一方必须同意离婚,连复婚的机会也没有了。 

  丧葬:回族人的丧葬按伊斯兰教规施行土葬。一般晨亡午葬,午亡次日晨葬,葬礼简朴 。 

  节庆:回族主要传统节日有“大尔吉”(又称“开斋”节,即肉孜节)。和 “小尔吉”(又称“宰牲节”,即古尔邦节)。 其他习俗:回族青年见了老人要问好、许对长辈恶声浪气;宴请安,言谈要和蔼,不允席上,老人坐上方,老人先动筷;行路,让老人走在前面。回族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马肉非禁食,但许多回族也不吃;此外,还忌食残暴的、巨齿的、形奇状陋的、吃生肉或同类相食的凶禽猛兽,以及动物血。

  哈密回族节日习俗:回族每年要过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3个大节。除3个大节外,哈密回族穆斯林还过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3个小节以及盖德尔夜、白拉台夜2个纪念日。

  开斋节是哈密回族对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习惯称呼,也称肉孜节。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归真的纪念日。相传,穆罕默德生于伊斯兰教历前51年3月12日(571年4月21日),逝于伊斯兰教历11年3月12日(632年6月8日)。因为穆罕默德的诞生和归真巧合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回族合称“圣纪“,同时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和归真,而国外一些伊斯兰教徒都把这一天定为圣诞节,为穆罕默德的诞生而庆贺。 

  法图麦节的时间在斋月开始后的第14天,即伊斯兰教历9月14日,为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伊斯兰教的四大哈里法之一阿里的妻子,名叫法图麦,故为法图麦节。 

  阿舒拉节在伊斯兰教历正月10日举行。阿舒拉,希伯来文,意为第10天。 

  登霄节,登霄,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因伊斯兰教是回族的全民性宗教,在长斯的宗教活动中,这些宗教纪念活动,已完全演变成为民族的节日习俗。尽管回族使用汉文,讲述汉语,但它不像其他使用汉语少数民族,一不过汉族人的春节、中秋节之类的汉族节日,二不像汉族人那样纪念先贤如屈原等先贤节日。回族人的节日,完全蕴含着伊斯兰教的浓烈气氛,由此可知,伊斯兰对回族人影响的深远。 

  白拉台夜,白拉台,阿拉伯语,意为赦免。伊斯兰教历8月15日夜晚,为白拉台夜。 

  盖德尔夜,伊斯兰教历9月27日夜晚,即为盖德尔夜。 

  回族饮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回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饮食要清真。 

  哈密回族的风味小吃,丰富多彩,花样繁多。例如凉拌牛肉、热羊蹄、腊羊骨头、麻辣鸡、粉汤、羊羔肉、凉皮子、油塔子、黄面等等都是哈密回族的风味小吃,制作精良,历史悠久,富有独特的回族风格。 

  回族家庭饭食,一般有拉条子、揪片子、面要、哨子面、大米饭、抓饭、蒸馍、香豆花卷等,菜肴有炒菜、烩菜、凉拌菜等,回族节日食品除各种各样干果外,油炸馓子、各种油果、油饼、香酥条、木梳旦旦等等都很有代表性。 

  回族清真糕点,有大八件和小八件,以及品种繁多的饼干、桃酥、浆米条等等,共30多个品种,深受哈密各族人民欢迎。 

  大、小八件也称什锦点心。所谓大八件、小八件,是指点心的馅是由八种原料配合的,点心块大一点的叫大八件,小八件重量一般为50克,或75克左右。 

  哈密回族的茶俗,饮茶,是哈密回族人生活习俗之一。在一般家庭中,茶料以茯砖茶为主,辅以糖、红枣、沙枣、葡萄干、杏仁、核桃仁、蜂蜜、果干、杏干等。

  哈密回族居住习俗:哈密回族一般都是围绕清真寺,形成一个独立的聚居区,清真寺是回族人生活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回族清真寺互不隶属,不管清真寺的大小以及坊民的多少,每一个清真寺,都是一个独立的宗教活动单位,即一个独立的回民活动中心。 

  哈密回族服饰服饰习俗:哈密回族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头饰上,男人们喜戴白色圆帽,一种是圆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要在帽顶和帽围绣上花饰,图案多为花卉,也有一些几何图案。回族妇女喜戴盖头,老年妇女的盖头多为黑色,庄重高雅;青年妇女的盖头多为绿色,清新美丽。哈密回族偏爱白色,认为白色是祥和、纯洁的象征,婴儿要用白布包裹,成年人穿白衬衫,戴白帽,无常后要用白色克番。 

  哈密回族命名习俗:回族了除了一个官名外,都有一个经名。官名一般是请有文化的人起的,不举行什么仪式,有的孩子在上学时才起官名,由于回族长期以来受到汉文化熏陶和儒学的影响,很重视官名的用字,所以在哈密的回族中,官名重复的相当多。 

  哈密回族见面礼与待客礼俗:互相见面,互致祝安词,已成为哈密回族人的良好习惯。谚语“回回见面三分亲”,就十分显明的反映了哈密回族这一良好的习惯。据说在穆罕默德传教的时候,互祝“色俩目”的习惯就已普遍流行了。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