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附子汤类方(转载)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一、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附子()6茯苓9人参6自术12芍药9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注解: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宜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日:“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少阴病虽得之一二日,但口中利而背恶寒,可知为里虚饮聚的为候已显,宜舍表而救里。本方温中逐饮,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又白虎汤证的背恶寒与本方证很相似,但白虎汤证以热、口舌燥;而本方证以寒、口中和,是亦不难分辨。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解:手足寒而脉沉,则里虚寒甚明,故知身体疼、骨节疼,当为湿痹而非风邪,故以附子汤主之。

按:由本条的说明,则虚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机会。依据经验,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良效。

【辨证要点】胃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

【验案】郭某,男性,38岁,病历号l7r88941965111初诊。四十余日来腹痛腹泻,大便日23行,胃脘自觉有冷气,腰痛,下肢酸痛怕冷。苔薄白润,脉沉细,证属中虚寒饮痹阻,治以温中化饮、驱寒行痹,与附子汤加味:

制附片10茯苓10党参10苍术10白芍12炮姜6

结果:上方服12剂,诸证痊愈。

二、真武汤方

【方剂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9白术6炮附子3

【方解】此于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振振欲擗地,谓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身振振摇的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气冲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按:此与苓桂术甘汤证甚相似,不过前者为阳证,故只身为振振而已。而此者虚极人阴,不但身瞤动而且振振欲擗地也。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前既有“自下利”,后之“或下利”,当是“或不下利”,前后文始相应,必是传抄有误,可改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暗示已服麻黄附子甘草汤而病还不已也。至四五日又并发腹痛自下利的里证,由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的为证观之,可知前之病不已,和今之腹痛自下利,均不外于里有水气的关系。或以下皆属不定的客证,但均宜本方主之。

按:此亦里有水饮而误发汗,本来少阴病,由于误治因即并于太阴,续得腹痛自下利。本方为水气陷于阴证的治剂。上条之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和本条之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均为其应用的确证。参照以上证候,可活用于痿蹩、麻痹、浮肿等病有效。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验案】陈某,男性.4l岁,病历号189395,初诊日期196628。头晕、左肩背疼三月余,经X线拍片提示第六颈椎增生。近头晕、心悸、左肩背疼,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较频,苔白根腻,脉沉滑。此属阳虚水气上犯,为真武汤方证:

茯苓12白芍10生姜10白术10炮附子6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前方加桂枝10,炙甘草10,增炮附子为10,服一周,肩背疼减。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服两月诸症皆消。

三、附子粳米汤方

【方剂组成】炮附子5粳米15半夏12炙甘草3大枣4

【用法】水煎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解】附子温中祛寒,半夏逐饮止呕,粳米、大枣、甘草安中止痛,故此治里有寒饮、呕吐、逆满而腹中痛者。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0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注解:腹中寒气,谓腹中寒,并有水气雷鸣,渭水声如雷,言其声之大。切痛,谓痛如切,言其痛之剧。寒气自下以上迫,故胸胁逆满而且呕吐,宜以附子粳米汤主之。

按:本方治腹痛、呕吐,有似大建中汤方证,不过大建中汤证痛在上腹而上及于心胸,本方证痛在下腹,则不及于心胸。若寒疝痛剧上及心胸者,以此二方合用有奇效。

【辨证要点】腹痛肠鸣、恶心、里虚寒者。

【验案】周某,男性,20岁,病历号6319196549初诊。两年腹痛,多于受凉而激发,此次已痛作三天,左腹痛明显,呈持续性,上下移动,肠鸣时作,每见腹疼则大便秘结,手足常凉,苔薄白,舌质淡,脉沉迟。证属沉寒在里,治以温里安中,与附子粳米汤:

半夏12川附子10粳米15炙甘草6大枣4枚生姜10

结果:上药服三剂,腹疼大减,便秘已改善,两手已转温,仍怕冷,继服六剂,腹痛已无发作,纳也增。

四、赤丸方

【方剂组成】茯苓12半夏12乌头()6

细辛3

【用法】研为细末,内真珠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方解】茯苓半夏逐饮,乌头、细辛驱寒,故此亦寒气在里的治剂。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6条: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注解:本条述证简略,但由于“寒气”二字当与附子粳米汤条的腹中寒气同,自然亦有寒疝腹痛一类证而且手足厥冷者。

【辨证要点】因述证简略,以药测证,寒性腹痛可试用之。因方中有乌头和半夏,故不易作煎剂。

五、大乌头煎方

【方剂组成】乌头大者5(去皮)【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内蜜二杯,煎令水气尽,取二杯,分三次服,不可日再服。

【方解】乌头治同附子,而力更猛峻,合以蜜煎缓痛而且解毒,故此治寒疝、腹中痛、自汗出而手足厥冷者。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7条: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注解:正虚则卫气不行,故恶寒,脉因应之弦。寒盛则食不消,故不欲食,脉因应之紧。正虚邪盛乃为寒疝。若寒疝绕脐痛、发作冷汗出、手足厥冷而脉沉紧者,以大乌头煎

【辨证要点】寒疝腹痛、手足厥逆、脉沉弦者。

六、乌头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乌头大者5枚桂枝汤半杯

【用法】以蜜二杯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半杯解之,令得一杯后,初服十之二杯,不知即服十之三杯,又不知复加至半杯,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方解】此即大乌头煎与桂枝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9条: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注解: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此疝之寒甚于里。若身疼痛,更兼外邪,宜以乌头桂枝汤主之。而非灸刺和诸药等一般常法所能治。

【辨证要点】大乌头煎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者。

七、乌头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芍药、黄芪各9炙甘草9乌头大者5

【用法】以蜜二杯煮乌头,取一杯,去滓,另以水煎余药,取一杯,去滓,内乌头煎半杯,更上火上煮,取一杯,温

【方解】此亦主用乌头煎,合以麻芍芪草发汗解表药,故与乌头桂枝汤同属里寒外邪的治剂,不过此用麻黄治肢节肿痛。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注解:历节为一身关节俱疼的病名,病历节疼痛,以至不可屈伸者,乌头汤主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1l条: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注解:脚气肿痛而不可屈伸者,宜乌头汤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

注解:病寒疝而腹中绞痛,更由于贼风入攻五脏,以至身体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令人阴缩、手足厥冷者,宜乌头汤主之。

【辨证要点】关节疼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

按:以上三方,均以乌头煎为主药,若只寒气内盛而腹中痛者,为乌头煎证;若兼外邪而身体疼痛或肢节痛者,则宜适证选用乌头桂枝汤或乌头汤。不过乌头有毒(尤其草乌),必须依法蜜煎。乌头桂枝汤后谓“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其他二方虽未明言,亦不例外,可见是经常瞑眩的峻药,用时当慎,并宜详告病家。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