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非常营销”后的非常时期(上)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盛极生忧

  2004年12月2日到4日,上千名饮料经销商聚会杭州,一年一度的娃哈哈全国经销商大会在热闹中开幕并收场。对娃哈哈来说,选择这个日子显然是合适的,在此前两周的11月18日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会上,娃哈哈以3.03亿元成为本土“标王”,而过些日子便到了圣诞、元旦。厂商一堂,聚气成势,自可打好来年一仗。据初步估计,经销商打进娃哈哈账号的预付款会超过10亿元,而娃哈哈自称无一分钱银行贷款,账内还有13亿元以上的存款。宗庆后财大气粗,正其谓也。

  也是在这个时候,种种关于娃哈哈的江湖传言也在四处潜流暗行。两年多前投资的娃哈哈童装基本上已回天乏力,当年宗氏一呼四方蜂起的加盟商大多是娃哈哈饮料的经销商,此次俱在赴杭参会之列,他们虽然在这个项目中赔了本,可是总体而言,娃哈哈还是让他们发了财的,因此虽有微言,却也不敢发作。在饮料业内,可口可乐正式大规模进入茶饮料,而非常可乐的增长已呈疲态,在本年度最为激烈的维生素水饮料大战中,娃哈哈的“激活”以7倍于乐百氏“脉动”的广告投放才与其打成平手。

  另外,一个更大的挑战还在不远处等着宗庆后,娃哈哈酝酿已久的日化项目已箭在弦上,据闻很多关键设备均已到位,可是日化一役如何打,宗庆后内心实在仍是无底。虽然日化界的本土老大纳爱斯因委托德隆理财而陷入资金泥潭,给了娃哈哈乘机而入的缝隙,可是宝洁、强生等国际品牌的傲然睨视则不能不让任何一位闯入者三思而后行。

  宗庆后对媒体称,2004年娃哈哈实现销售额超过120亿元,从2005年起的两年内,娃哈哈将实现销售额200亿元,然后再用5到10年达到销售额1000亿元。后面一个数字我们且当姑妄听之的愿景,而200亿元的近期目标则表明娃哈哈必须到新的领域去开疆拓土。

  此行风雨如磐。“非常营销”后的娃哈哈此刻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

  独门一招

  娃哈哈的营销模式常常被人误读。很多人看到的都是娃哈哈一掷千金的广告投入,现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2005年娃哈哈每天有一辆奔驰车开进中央电视台”,以为它是靠广告炸出的品牌效应而成功的。

  这样的解读自然会衍生出这些结论:

  挑战娃哈哈,必须要打广告战。

  没有广告砸不开的市场,就是一块砖头用娃哈哈一包装,也会有人抢购。

  娃哈哈的成功是中国市场感性化消费的最好例子。

  这些结论如一层薄雾般地笼罩在这家公司的身上,有时候竟成为了一道令人生畏的“心理墙”。

  事实上,一种可持续的营销模式是很难建立在一种感性或冲动基础之上的。娃哈哈的成功从来不在广告,不在品牌。反而倒是,它的每一次失误都是因为对自己的品牌和广告太过自信。

  娃哈哈只有一个核心营销优势,那就是它的联销体模式。也就凭这独门一招,娃哈哈迄今纵横天下。

  联销体是一种很简单、很原始、用几十个字就能讲清楚的营销模式:经销商先打预付款给生产商,然后在一个圈定的区域市场内精耕细作,双方形成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经销关系。

  建立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信用”,维持它的要素有很多,但要害只在一处:上下游必须形成有序的价差关系。每个环节都必须赚到自己应该赚到的钱,而且是年年赚到。关于这些,我在两年前的《非常营销》一书中曾经做了详尽的阐述。在这种意义上,娃哈哈是最怕打价格战的,价格一乱,价差体系就会动摇,联销体的利益链就会松动,甚至断裂。

  命门在此,宗庆后这些年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全力维护这个价差体系。巨额的广告投放,一半是为了打动消费者,一半则是为了保持住联销体的高昂热情;频频布局全国,大建生产基地,实现500公里运输半径圈,则是为了降低饮料的运输成本;不断开发新品,是为了均衡饮料的淡旺季销售,拓展经销商的盈利空间。如此种种,多年经营下来,一般竞争对手即便知道娃哈哈的命门所在,却也已提不起挑战的勇气了。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