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营销25周年激荡史(一):寻找中国营销原点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今天,在人们都忙不迭地向前赶时,我们,为什么要回首,寻找中国营销的元点?在近两个月的探寻中,我们也在不断问自己同样的问题。8月3日,当给上海的梅清豪先生打电话,希望与他的父亲梅汝和先生通话。对方沉吟了一下,然后声音低沉地说:太晚了,他早已经不在了……我们突然愣住了!25年,四分之一个世纪,无情的岁月可能早已带走了一批历史的见证人。果然,在其后吴建安先生向我们展示的“高校市场学会第一次会议合影”时,照片中的多位先生已经故去。此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正在做的这项工作必须加快速度,绝不能再拖下去了。否则,一个时代最珍贵的印迹可能会就此消失。[阅读全文]

  

  

  被誉为“中国广告传播界报春的第一只燕子”《实用广告学》一书的主编唐忠朴老先生说:“市场营销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的学说,在中国却被知识分子先接受。对于市场营销学来说,原本应该是企业主去关注和研究的,但是在中国,最早接受市场营销理论的却是营销学者,他们进而推动了企业界对市场营销的认识。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观念转移过程。”学者、知识分子在中国向来肩负着开路先锋的重任,市场营销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中也不例外,那些先行者甚至面临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让我们以此开始中国营销元点的找寻,并向先行者致敬。

  

  1978年,暨南大学破题

  “别再教什么统购统销了,毕了业,我们还要回去,回到香港、东南亚,哪里有什么统购统销,教我们一些有用的东西吧。”

  ——1978年,以港澳、东南亚华侨子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暨南大学在中断10年后,得以恢复招生。华侨学生要求改变教学计划。

  “学这个东西真有用。”——1979年春天,国家经委在肇庆开设了厂长、经理培训班,暨南大学教授在那讲市场学。那些厂长、经理听了以后兴致勃勃。

  1979年秋天,暨南大学正式开设市场营销课。[阅读全文]

  谁是中国第一个营销专业设立者?

  第一批只有一个学生,是在梅汝和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感召下报考的,这个学生后来去了美国……

  ——1979年,曾在美国沃顿商学院研究生院学习的梅汝和教授,在上海财经学院贸易经济专业下招收市场学方向的研究生。

  第一批研究生有三个人,其中包括现任康佳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仵志忠。第一批本科生有30人,但他们毕业的时间不赶巧,只有约10余人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1985年,陕西财经学院将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和研究生方向正式列入招生计划。[阅读全文]

  邓小平访美的成果——大连培训中心

  王兆国就是第一批学员,第一、第二批学员中后来出来了很多省级干部,还有国家经济部门的人员,如现任辽宁省省委书记闻世震。对于上这个课,学员大体是三种反映,一是学到新的知识,受到启发;二是这些知识虽然有启发,但没有什么用,决策权不在他们手中;最保守的人认为,这是胡扯,根本没用。

  ——1980年,第一期中美管理培训班开课了。[阅读全文]

  “中国AMA”的建立

  陕西省工商联和西安市工商联各赞助了150元人民币,300元开了个会。

  ——1983年10月,在西安召开了市场学教学研究会(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前身)的筹备会,共有18所综合大学和财经院校的24名代表参加。[阅读全文]

  

  

  1984年,时任上海市长的汪道涵在美国发现了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并决定要将其引入中国。在当时,像这样比较系统的营销书籍在国内还没有见过,其中的一些学术概念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现在,中国同国外的理论交流已很方便,美国出版的书,中国几乎可以同时出版。各种新的营销概念、营销方法已被中国的营销人熟练地挂在嘴边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中国人最需要学的还是那些最基本的概念,老老实实地学习市场营销是什么,销售是什么,广告是什么,公关是什么,销售管理是什么,服务是什么。对于一些新的营销概念、营销方法,我们要仔细甄别,因为不同国家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屈云波说。

  梅家父子与“营销圣经”

  “这本书对企业界意义深远,以前作为厂长,我只知道可以搞内部管理、质量管理,从没有想过市场也是需要管理的。”—1986年,一个厂长专门写了一篇读后感,发表在《解放日报》上.[阅读全文]

  广告学的报春飞燕——《实用广告学》的诞生

  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手段,既可以为资产阶级所用,也可以为无产阶级所用;既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1981年9月1日,在正式出版的《实用广告学》绪论里,唐忠朴以极大的勇气提出。[阅读全文]

  《中国市场学》:25.4万册!

  “这部分我们不用学,因为现在的物价都是由国家管控,我们根本没有改变的可能。”——1985年,贺名仑教授出版了《中国市场学》,对4P中的定价策略,一些学生首先提出质疑。[阅读全文]

  

  

  

  一条电视广告的出现,就可以被喻为“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启航”,一个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就引发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侵入中国”的大讨论,这在今天看来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但20多年前,中国的市场营销新纪元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那些甚至是冒着政治风险被引入中国的营销理论终于从书本上走了下来,融入了市场实践中。

  2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看到漫天的广告、花样万千的促销时,不仅感慨万千。人们常说,中国二十年已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走过的路程,我们走得这么快,我们走得稳吗?

  

  久违了的第一条广告

  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启航。”——1979年的春节,压抑多年后,中国观众终于收看到了第一条电视广告!当时《大公报》一名记者为此发表了评论。1979年春节,中国人终于在电视上看到了久违了的第一条广告。[阅读全文]

  第一个本土公关公司

  “什么是公共关系?我们就只听说过公共汽车、公共场所”。——1986年的一个下午,仅仅因为从没看过那么漂亮的请柬,许多新华社记者出于好奇去听了美国博雅公关公司的讲座。[阅读全文]

  雷达表——第一个做广告的外国品牌

  中国广告业恢复后,最兴奋的是外国广告商。第一个在中国市场做广告的外国品牌——瑞士雷达表中国区副总裁郑世爵回忆:“当时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但是我们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广阔,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雷达表公司应用了营销理论上的‘第一品牌’理论,就是争做市场第一人,这样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可以用较少的资源和时间建立很高的品牌知名度。”[阅读全文]

  可口可乐重返中国

  “可口可乐侵入中国,引进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1982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的各大商场推销可口可乐,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一双带包装的筷子。一时间人潮如涌。据考证,这是中国现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北京各大报纸对此反应强烈。[阅读全文]

  

  

  

  可口可乐公司让中国的消费者见识了什么叫商品促销——周末,北京冬日的阳光下,可口可乐公司的职员带着小红帽,举着标有可口可乐商标的彩色气球,在北京的各大商场推销可口可乐,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一双带包装的筷子,5毛钱一瓶。一时间人潮如涌。据考证,这是中国现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这次促销活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北京的一些报刊杂志立刻发表文章,抨击可口可乐……[阅读全文]

  

  中国广告大事记

  1978年11月23日和28日,上海广告公司先后两次向上级大报告要求恢复路牌广告,1979年初,上海延安路户外广告牌恢复。这段广告牌对面就是外宾云集的锦江饭店。

  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通栏刊登了“天津牙膏厂”的广告,成为首个刊登广告的新闻媒体。

  1979年1月28日,《解放日报》第2、3版刊登了“上海市食品公司”和“上海市药品公司”广告。

  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第一个电视商业广告——幸福可乐。

  1980年4月,日本电通广告公司中国分部挂牌成立。

  中国公关大事记

  1980年,中港合资的深圳蛇口华森建筑设计顾问公司率先成立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性质的专业公司。

  1982年,深圳竹园宾馆成立公共关系部,开展以招徕顾客为目标的、扩大影响的服务性公共关系活动。

  1984年4月28日,北京长城饭店在其美籍公关部经理的策划下,成功地将美国总统里根访华的答谢宴会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搬到了刚刚开业的长城饭店,上演了一出成功的大型公关活动。来自全世界的500名多名记者把长城饭店“推销”到了全世界。

  1984年,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率先挂出了国内第一块国有企业公共关系部的招牌,并注资120万元,开展公共关系活动。1984年12月26日《经济日报》刊载了题为《如虎添翼》的长篇通讯,报道了白云山制药厂的公共关系工作,并编发了“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公共关系”的社论。接着《文汇报》《北京日报》《世界经济导报》《广州日报》等35家报刊杂志先后载文报道或评论公共关系,阐述评析了公共关系在中国兴起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984年,世界第二大公关公司伟达公关公司(Hill&Knowlton)率先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营销实践摇篮的创立者——屈伯川

  著名学者和教育家。1978年,他积极争取,使第一个培训高中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基地——中美合办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设在大连工学院,正是这个培训中心,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营销实践者。后来经过他的努力,大连工学院成为中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重点大学之一。1997年2月18日在大连病逝。

  中国公关之父——杜孟

  法国人杜孟1996年被媒体称为“中国公关之父”时年仅36岁。毕业于巴黎大学获得双学位的杜孟最初供职于法国Mors集团,担任业务出口总监,主要负责亚洲和美国市场。在工作中,他就感觉到了中国潜在的巨大商机,决定放弃在法国稳定的工作,到中国来创建一家公关公司。

  1985年,25岁的杜孟在中国创办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公关公司——中法公关。在他的领导下,中法公关发展成了中国公关市场的领导者,为柯达、耐克、英特尔、肯德基等知名企业提供过咨询服务,也让很多人记住了这位活跃在中国公关市场、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老外”。1993年,杜孟将中法公关整体转让给了世界最大的独立公关公司——美国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并成为了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之一。[阅读全文]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