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饮料市场开“赌” 广告能否砸开市场?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你知道‘尖叫’、‘他+他-’、‘今天有点累’、‘PM3?下午3点?’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随机问了几位年轻朋友,他们多半是茫然的摇头。

  但是在近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4功能性饮料品牌传播高峰论坛”上,到会的近20家饮料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士却显得踌躇满志。他们表示相信,巨额的广告投入将使得功能性饮料市场成倍增长。

  为了赚钱而“烧”钱

  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副总经理田涛透露:2004年上半年,功能性饮料猛然成为电视广告“新宠”,已经超过了电视广告投放最多的汽水类饮料,在所有饮料类别中电视广告投放增长势头也最猛。

  经过比较分析,田涛发现:2003年上半年,液体饮料全国电视广告投放额列前20名的品牌中只有一个功能性饮料,而且还是最后一位;到2004年上半年,现在已经有4个品牌进入了液体饮料前20名。

  在CCTV-1品牌广告投放额监测排名中,2003年上半年没有一个功能性饮料品牌在前20名,而2004年同期却有6个品牌进入了前20名。

  从投放品牌数来看,2003年上半年只有5个产品投放CCTV-1,到2004年上半年突然增加到了18个。有一半的功能性饮料企业都选择了通过CCTV-1打造品牌优势,企业进军市场、打造品牌的决心都很大。

  广东加多宝副总阳爱星表示,广告的大投入已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他说,该公司生产的一种凉茶本来只是广东一个的地方品牌,难以为北方消费者接受。2003年,该公司先是于“非典”期间投放了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招标段,然后又在11月18日参加了中央台的2004年黄金广告段位招标,投入巨资拿下了2004年三至八月份的几个黄金标段。

  “企业现在的销售业绩增长非常惊人。”阳爱星这样评价自己的广告策略,并认为自己的产品已经从一个地方品牌成长为全国著名品牌。

  到会的娃哈哈集团、养生堂集团、她加他饮品公司等多家企业的负责人也都表示,由于看好功能性饮料市场的前景,今年以来他们都加大了媒体尤其是电视的广告投入。

  譬如养生堂集团广告总监裘红莺直言:2004年准备用于宣传某产品的广告资金将是上年度的10倍、20倍甚至更多。

  愿望能否变现实

  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睿认为:在经历了长期平稳的发展之后,2004年中国的功能性饮料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同类产品大量涌现,形成了整齐的产业面貌,全年销售额保守估计也能超过30亿元。

  在研讨会上被引用的华通人市场公司的一份《行业报告》指出,从国际市场来看,这一行业近10年来增长迅速,从1990年的不到20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2年的150亿美元,近年来增长明显加快,预计到2005年可以达到250亿美元之巨。特别是美国、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功能饮料消费更为流行,全球人均每年功能饮料消费量达到7公斤。但在我国功能饮料市场才刚刚开始,目前我国功能饮料人均年消费量仅有0.5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4。在2003年中国饮料市场800亿元的总体规模中,功能饮料也仅占2%强。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兼广告部主任郭振玺认为,功能饮料将成为手机、乳品、汽车润滑油之后,中国又一个借传播迅速打造民族品牌、拓展市场容量的快速增长行业。他认为,2004年这一行业的增长将不只是去年的2倍,到2005年,可能会达到80-100亿,绝对是一个超乎大家想象的市场。

  与会的企业负责人纷纷用各自的情况表述了“豪赌”功能饮料市场的决心和前景。

  她加他饮品公司总裁周子琰声称,今年3月份该公司的产品广告就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高达6个亿的订单。她说,广告投入对经销商的推动作用“尤其明显”,但是她没有透露终端市场的销售情况。

  娃哈哈集团广告部长杨秀玲也表示,今年以来对有关产品的广告投入“已经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但是也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概念炒作被日益滥用的今天,要让功能性饮料真正进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靠广告的堆砌可以取得一定的短期效应,但是一旦企业宣传资金后续乏力,产品在市场上也可能很快就“烟消云散”——这种情况在饮料、保健品等多类市场都有很多前车之鉴。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