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决定老字号的存废!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据有关调查,我国的“老字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1万多家,1993年以来经有关部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为1600家左右。这1600家中,有20%长期亏损,经营十分困难的占70%,仅10%是经营良好。据悉,在上海,仍旧生存的“老字号”占上海“老字号”总数的10%。

  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在新世纪正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有1万多家“老字号”企业。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确认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但现在勉强维持现状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左右。

  类似“抢救老字号”之类的说法,这几年频频被提起。但是,当你走进那些老字号的店门,你会发现,按照新时代的标准,不仅是老字号商品的“性能价格比”已毫无优势,店里员工那老国有企业的传统习气,让人感到与其说是拯救一个老字号,倒不如说是在拯救一个早该破碎的“饭碗”。

  改革开放以来,既有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成长壮大,也有不少在勉强维持,但更多的老字号,在经过民营市场化经济———国有计划经济———国有市场经济的独特历史洗礼后,形成难以消化的“养人”包袱、难以转变的观念包袱、难以解脱的体制包袱,行走在破产倒闭的边缘。

  老字号到底该不该拯救?如果从一个价值商标的意义上说,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再“原汁原味”的老字号,也并一定全有价值,至少不一定具备鼎盛时期的价值。因此,对老字号的抢救,必然只是相对的。

  首先,一些老字号永远只属于特定人群。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老字号商品被更新的材料与工艺所替代,甚至一些商品早已鲜有消费市场,这样的老字号就没有必要再保。

  第二,老字号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同仁堂除了严格遵守传统店训,也引进了先进的中药加工技术,产量、质量都大大提高。如果只守着传统做法,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

  第三,老字号需要全新的市场化运作。只有按照现代市场规则,进行符合市场经济模式的投资、融资变革,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人才资源、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品牌文化等才能真正摆上日程,保护老字号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以这样的认识,来抢救那些值得抢救的老字号,起点并不算高。如果身负抢救任务的人们,认为体制无法打破,市场化模式无法建立,那抢救之类的话说得再多,也是毫无意义。

  其实,笔者觉得,只要老字号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且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倒不妨请高人做做品牌文化的挖掘工作,只要其发展潜力真的闪出光来,且被有心人慧眼相中,就不愁引不来投资。而只要有了钱,改制也就容易,甩掉其他“包袱”就都不在话下了。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