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城佚事

来源:  投稿人:   浏览次数:

  红城佚事
  
  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到红城赶庙(其实就是“赶集”,究竟为什么叫“赶庙”,至今也未及考究,本人分析可能是因为集市的中心有“庙”而得名)。
  
  红城虽称“城”,其实就是本地一个小镇,虽然是小镇,但每逢集市,赶庙的人还是人山人海、人来人往的异常热闹,因为集市中有各式各样商贩在销售他们的商品(其中大部分是自产自销的产品),如粮油、米面、水果、蔬菜、肉蛋、农用工具和日常用品等。其中小食品是小孩的最爱,如糖人、糖葫芦等,当然还有五彩缤纷的面人玩具,而大人们最关心的还是看大戏。因为看戏是免费,而逛市场却免不了要花钱,因囊中羞涩,所以这是他们最不愿做的事,除非不得已。这就引来了大人与小孩之间的矛盾,于是大人们总是先给小孩买好吃得、玩得,就赶着看戏去了。而我最害怕戏中花脸,好像他们是从庙中走来,似人非人,似神非神,甚是不解。有时还会调头大哭,闹着要回家,现在想起来虽然可笑,但实也情有可原。好好的人,装扮成似人非人、似神非神的样子,站在高高的舞台上大呼小叫的,能不吓人吗?也许这正是传统戏剧难以维系的原因。相比之下,同样是演义历史,我道更愿意接受“说书”的形式,可惜这种形式得不到大多数人的青睐,自然也就很少看到了,只能从大人们的闲谈中获得一点只言片语的历史故事。也许是这种形式不够热闹,也许是“说书”人不注意自己的扮相,也许是他们太直白、太不注重包装了,总之是令人费解的事。
  
  小时候妈妈常说:“看戏说书”明喻人。就是让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戏(书)中人物之美德,去其戏(书)中人物之丑恶,进而达到弃恶扬善的目的。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也应包含此含义。但是永远看热闹的人要多于看门道的人。回忆红城赶庙的经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无一不是在看“热闹”,或者是在赶“热闹”。因为看完了戏,集市上的人也就所剩无几了。专门去选购东西的人,买到了所需之物,大多也是匆匆回家,不在集市中逗留。随着曲终人散的人流,我们也转向了回家的路,只有我依旧流连忘返,难舍集市上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热闹与繁华,但细想又无实际目的,除了能满足一点食欲之外,恐怕也只有“凑热闹”能够解释了,也许“眼欲”也是人的重要欲望之一?显然爸爸已失去了耐心,与妈妈说了几句话,就随着人流离我们而去了。也许他早已厌倦了红城的热闹与嘈杂?也许他从戏中读出了人生的真谛?或许他想找一个没有诱惑地方寻求灵魂的安宁?我没有问过,只一心缠着妈妈陪我多在红城中看看,最后也只是多吃了一串糖葫芦了事。
  
  回到家中,红城中的兴奋早已烟消云散,妈妈送我到坑上,念着那首熟悉的歌谣:
  
  “狼打材,狗烧火,猫儿上炕捏窝窝;窝窝呢?猫儿叼着上山啦。
  
  山呢?发水了;水呢?和泥了;泥呢?垒墙了。
  
  墙呢?猪拱了;猪呢?吃肉了;皮呢?绷鼓了。
  
  鼓呢?敲破了;鼓框呢?烧灰了。
  
  灰呢?种瓜了;瓜呢?吃了。
  
  瓜籽呢?嗑了。
  
  瓜籽皮呢?
  
  嚼了。
  
  馋!”
  
  在梦中,仿佛听到妈妈还在说着“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的歌谣。看来她又一夜未眠……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常常在我们睡觉后缝新补旧做针线活,由于她总是晚睡早起,所以我从未看到她睡过觉。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母亲,她只有付出没有索取,直到今天日子好了,她仍然舍不得乱花一分钱,给了她的钱还是想方设法还给我们,后来我只好把给钱换作买东西给她,尽管这样,她还是说不要乱花钱,她什么都有,如果真的富有了,可以给那些真正需要钱的人。
  
  可见当年我并不理解到红城赶庙的真正含义,更不理解“狼打材、狗烧火”的意思,现在看起来歌谣所描写的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说明人类在很早以前就注重循环经济了,只是觉得我们人类占有社会资源的份额太大太多,这正反证了人类贪婪的本性至今未有任何变化,说变本加厉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人类已经进入了纳米时代,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大有瓜分整个宇宙之企图,殊不知只是痴人说梦,到头来只会自食其果,为埋藏人类自己掘墓而已。
  
  看来人类面对的最大威胁正是人类自己,红城那点事也将永不存在,唯一不变的是母爱永存!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