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做农民兄弟的贴心人

来源:  投稿人:佚名   浏览次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XXX,是XX市农委副主任、总农艺师兼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永远做农民兄弟的贴心人》。
  1979年,我考取了八一农垦大学。因为学习成纸优异,83年3月,提前半年结束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留校任教,从事农业微生物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是军垦式的大规模、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可每次回家探亲,都看到路边的农民仍然在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技术,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而且,每回家一次,这种感觉就加重一分。淅淅地,我萌生了放弃大学教师这份优越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念头。是继续留校任教,还是到生产一线去开辟新天地?经过一翻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去推广农业新技术。用我所学的知识去改变家乡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朋友和同事都劝我说:你学农就够亏的了,好不容易留校了。为啥不去珍惜,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其实,我是很热爱大学教师工作的,送走一批批的学生,参与一个个的科研课题,真的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说实在的,我很留恋高等学府优越的工作环境,留恋通往成功的圣洁讲台,但是,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家乡、为农民兄弟帮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更强烈地吸引着我。就这样,1987年9月,我谢绝了校方的再三挽留,回到家乡富锦,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技推广干部,一干就是十八个年。
  回到家乡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组建XX经济作物指导站,当时我市的经济作物生产和技术指导几乎是一片空白。第一次走进农民的西瓜地,我简直不赶相信自己的眼睛:刨个坑、扔点肥、撒把籽、踢脚土就算种完地了。我问农民这么种行吗?农民说,那有啥不行的?年年都这么种,西瓜也不小,种地还能种出花来呀?我当时就跟农民讲应该怎么种,但是,农民用怀疑的目光看看我,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搞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农民说:种地还有什么新技术,我从来没听说过。农民那种怀疑、那种不屑,深深地刺痛了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个样来,让这些农民相信科学,相信我麻晶莉。
  农民是最现实的,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他们才相信。我决定从示范田入手,先推广有一定基础的西瓜、甜瓜种植新技术。当时富锦的西瓜、甜瓜品种多而杂,栽培管理水平粗放,产量低、效益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全国14家科研制种单位引进48个品种,经过小区对比试验,筛选出最适于我市种植的品种进行推广,同时进行技术性的试验、示范。由于农民科技意识差,对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心里不托底,推广工作刚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阻力。没有一户农民愿意在自己的地里搞示范。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我们向农民做了两项承诺:一是种植试验由我们自己来做;二是如果试验不成功,所造成的一切损失由我们来承担。就这样,一些农民在半信半疑的情况下勉强接受了。当时我想,如果第一炮打不响,今后的技术推广工作就无法开展下去了,所以,从一开始就倾注了全部精力。虽然我学的是农学专业,但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微生物教学和研究,而且从小生长在城里,从学校门到学校门,不用说农业生产经验,就是农村的很多事儿也是看都没看过,我白天蹲在试验田里,晚上争分夺秒地学习。那时候的工作条件特别艰苦,我们的育苗大棚还不到1米高,在里面只能蹲着,一蹲就是一整天。那些农民就在旁边抱着膀瞅着,一手不伸。同事们都埋怨我:咱们这不是没事找事吗?说实话,当时我心里真是特别委屈,也有过放弃的念头,可是一想到农民种西瓜的情景,一想到农民对我们怀疑的眼神和对新技术不屑一顾的表情,我就鼓励自己:麻晶莉,你必须挺住,如果这点苦都吃不了,你还能干成什么事儿?咬紧牙关也要坚持下去!慢慢地,农民兄弟被我们这种认真科学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也加入到试验工作当中,他们说:“麻老师,你这种干法,我们服了,放心吧,这块地交给你们了,就是试验不成功,我也不会管你要一分钱”。在试验田里做观察记录时,不仅要忍受日晒雨淋,还要耐着蚊虫的叮咬,被蚊子叮的包是一片连一片。在那段日子里,我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在15公里的乡路上,平时还好一点,如果赶上大风天,根本骑不动,只能推着走。当时,我爱人还在沈阳炮兵学院工作,我一个人带着三岁女儿,每天晚上回到家的时候,累得就差“拽着猫尾巴上炕了”了。
  辛勤的耕耘终于迎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望着地里一个个滚圆的大西瓜,憨实的农民乐得合不扰嘴,我们的心里也充满了喜悦。农村特有的信息渠道很快把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开了,这块试验田成了示范田,附近的村民都过来参观学习,好多人非要让我们在他家地里搞试验。一下了,我们这些农技人员成了你争我抢的“香饽饽”。这个转变让我深有感触,更加坚定了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信心。
  1992年,我接任了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担负起全市200多万亩旱田作物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和技术指导任务,还先后承担了国家科委、省政府、省农业厅的多项开发、攻关及推广项目,又一个艰苦历程,又一番严峻考验摆在了我的面前。
  有一次,正值“冬训”最忙的时期,按计划我要到新建乡去讲课,但突然接到省里的会议通知,为了不让乡亲们空等,会议一结束,我连夜从哈尔滨往回赶,因为没有预购票,别说卧铺,连个硬座都没有,来回都是站票,在大佳木斯一下火车,就又搭上客车,直接到了新建乡。开会、坐车连续40个小时,我几乎没有休息,一口气为农民讲了3个多小时的课,等到讲完课,几乎是虚脱了。一位老大嫂给我端来一碗姜糖水,含着眼泪说:“麻老师,先喝点水去去寒,一会儿大嫂给你下荷包蛋”。
  通过我和全站同志的共同努力,富锦市的农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培训方式由单一的办班培训、田间指导,拓展到建示范园区、举办科技大集、实行田间博览以及电视讲座、电视专栏、专家门诊、咨询热线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农民受训面逐步推广,培训班培训的效果逐年提高。有关领导和专家们评价说:富锦市农技推广工作形式多样、成效显著,在全省当数一流。几年的时间,我像明星赶场一样,跑遍了全市396个村,先后为800多期培训班讲课,直接面受人员达10余万人次。
  也正是从这年开始,在我主持下,我市承担了被誉为国家科委“九五”计划重中之重的“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开发与示范”科技攻关项目。我市是传统的大豆主产区,播种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但多年的种植习惯沿袭下来,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导致大豆生产品质差,产量低,重迎茬现象十分严重。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同志们一头扎进项目攻关中去,一干就是五年。五年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农闲时忙培训,忙着查阅资料,忙着自我充电;生产季节又奔忙于田野和农民之间,一天到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什么冬日的严寒、春季的风沙、夏日的骄阳,挺过去全都淡忘了,只有秋天的收获让我饱尝着成功的喜悦。项目运行过程中,省专家组来进行中期验收,看着一望无际、摇英欢歌的大豆,专家们不停地按动快门,留下珍贵的资料。大豆专家刘忠堂赞不绝口地说:“在重迎茬这么多的年的地块,合丰25号品种特性表现得这么好,太难得了!”经过五年的艰苦试验,我们逐步摸索出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现代化大豆生产技术体系,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年累计实施面积359.4万亩,总产5.13亿公斤,总产值9.8亿元,与示范前三年相比平均增产1.18亿公斤、增加产值2.26亿元。2000年9月18日,这个项目通过了省大豆专家组验收,在全省排名第一。
  1997年,我从一名科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了富锦市总农艺师,当时只有36岁。能不能承担起这付重担,许多人都替我捏了一把汗。我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意味着富锦22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从此将与我休戚相关。
  在工作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农产品的产出不仅要有规模和数量,更要看品质和效益。要想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关键是优质的品种加先进栽培技术。设计和实施这一技术程序以及农业生产发展走向,直接关系到20多万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市域经济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连续5年在富锦市政协会议上做专题发言,认真分析我市农业生产现状,全面阐述发展质量效益农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前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由此引发了我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绿色品牌、实施种子革命的新一轮农业生产科技高潮。
  1999年6月,我市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面积玉米病害,受灾面积40多万亩,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的80%。作为总农艺师,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和同事们一道查阅了大量资料,组织会诊,迅速确定了是玉米茎基腐病。据资料记载,这种病相当于人类癌症,目前还没有特效的防治办法。这下可把我急坏了。我们一面组织站里的农技人用十几种药剂,按照不同配比、不同浓度进行组合配方,喷洒到受灾地块进行试验,一面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向省内外的玉米及植物病理方面的专家请教。专家们一致认为,无药可治,只有毁种。看到大面积的玉米即将毁于一旦,我和农民一样,急得满嘴起大泡。我和同事们一起,整天整天地蹲在地里,一块地一块地分析病情,每天天一亮,大家就赶到地里查看苗情,研究防治办法。这时候,锦山、大榆树、向阳川等乡镇纷纷告急。乡镇领导和农民整天跟我说:“麻老师,农时不等人,再晚几天,改种啥都不赶趟了,是毁是治,快给我们一句话呀。”当时,我真的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如果毁种,农民的损失是巨大的,但我们不会承担风险;如果防治无效,不仅劳民伤财,我还要承但相应的责任。后果不堪设想。千百双眼睛等着我尽快做决断,怎么办?根据防治试验效果,我毅然决定,对发病较轻的地块采取药剂防治来挽救治疗,并立即通过电视台,指导全市农民查田防病。经过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整片整片的玉米保住了,我的心里也一块石头落了地。
  富锦有5万多农户,22万多农民,我不能保证家家都走遍,个个都认识,但他们却都认识我。我每欠到田间地头,农民围拢上来,有的叫我一声“麻老师”、有的干脆啥也不叫,上来就搭话提问,显得特别熟。
1992年,我家装上了电话,从那时开始,这部电话就成了农业咨询热线,由于经常下乡,为了便于农民联系,95年我自费买了手机,它也成为农民的咨询热线,直到现在从来没改过号码。有不少记者问我,为什么每次讲完课都把自己的手机号和家里的电话号码写在黑板上,告诉他们单位的电话号码不就行了吗?我说不行,农民天一亮就下地了,那时候我还没上班呢,上班时间我可能又下乡了,要是他们有急事找我,不干着急呀。    2002年初,市农委组织编写了《富锦市农业技术实用手册》,把全市农技人员的电话号都印了上去,一共印了6万册,每一个农户家中都有一本,这本书不仅被农民叫做“应对入世的致富真经”,而且因为上面有我们的家里电话号码,所以自然成了农民与农技人员沟通的又一个桥梁。从那时开始,我的电话就更多了,农忙时节,每天早晨两三点钟,我家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为了不影响家人的休息,睡觉时我干脆把电话放到枕头边,再用沙发垫捂上。
  去年春天,母亲到我家小住几日,刚住了两天,她就收拾东西说什么也不呆了。说我,你们家过的这是啥日子?一天到晚电话响个不停,根本没法休息。有一次星期五电话欠费,星期六,星期天没交上电话费,两天没电话打进来,女儿悄悄对她爸爸说,这两天咱们太幸福了。虽然电话铃声打破了家里宁静,但爱人和女儿从无怨言,有时我不在家,他们就会把我的联系方法详细地告诉农民。
  2002年春季,一天晚上10点多钟,锦山镇仁河村的一个农民把电话打到我家,“麻老师,我今年头一年种了3垧多水稻,水稻苗有病了,我不知该怎么办。”我让他把症状说清楚,他却是怎么也说不明白,听到他那焦急的声音,我告诉他,你别着急,明天天一亮我就去。第二天早上4点钟我赶到求助农户的稻田地时,他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了。看到我,他激动得不得了,反复念叨着,麻老师,真没寻思到,你这么早就来了,我帮他查找完病因后,是什么毛病,应该用什么药,每次用多少,都给他一一讲清楚。我的车已经走出老远那个农民还站在路边向我们招手。
  2003年正月初八,我又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大榆树镇小窑地村农民张新环哭泣着和我说了她遇到的难处。她是西安镇搬到小窑地村的养猪、养鸡专业户,这几年发展的比较好,但去年丈夫开车肇事,赔了人家3万多元,今年买仔猪、买鸡锥、买饲料的资金遇到了困难。她说:“我是外村人,银行不给贷款。实在没法了,才想到了找你,要是能帮帮我,我还能接着干,要不我就只能出去打工了。”我先鼓励她坚定发展畜牧业的信心,同时答应去她家看看,如果情况实,我想法帮她协调点贷款。我到她家时,她激动地说:“姐呀,你真来了!”当了解到她养了30多头猪、1500多只鸡、养的非常好后,我找到乡镇和信用社的领导为她协调5000元贷款,支持她把这项事业干下去。现在,隔几天张新环就给我打个电话,什么老母猪下猪仔了,新进种猪了,购进鸡雏了,她又有什么打算了,都要告诉我一声,真把我当成了她的亲姐姐。
  作为富锦市生态农业等系列农业项目和基地建设专家组组长,我深知,面对入世的冲击和挑战,而对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争取中央和省有财政对农业这个弱质产业的扶持,就是给农民争利益,给农业争发展。我多次赴省进京,请示汇报,并亲自主持起草项目申报材料、论证报告及实施意见。一页页材料都要检查,一个个细节能都要过问。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不夜。记得是1999年,我和一位同志在哈尔滨完成了“黑龙江省生态农业示范县”申报工作后,准备争取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申报的截止日期眼看就到了,我们决定在哈尔滨直接完成这项工作。为了节约开支,我们住进了18元一天的小旅店。当时已是11月底了,可旅店还没供热,我们只好披着棉被坐在床上写材料,饿了吃碗方便面,渴了喝杯白开水,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觉。就这样没白没黑地紧张工作,几百页的申报材料和可行性报告全部完成了,当结算宿费时,才知道已经过去了5个昼夜。这个项目报告经省农业厅党组审议后,顺利通过,并及时上报到农业部,使富锦成为黑龙江省仅有的5个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之一。10多年来,在我的带领或参与下,富锦市先后承担了家科委、农业部和省级重点示范推广项目、开发项目、攻关项目及丰收计划项目,共引进大豆垄三栽培、大豆大垄密植等农业新技术30多项,普及推广面积1480多万亩次,增加的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谁都知道我们农技推广干部的清贫与辛苦,大学时的同学,既有专家、教授,也有处长、厅长,还有的同学闯入商海,发了大财。每当同学们跟我见面时,都说对我的选择无法理解,有一位大学同学创办的公司效益非常好,生产的产品不但占领了东北市场,而且打入南方各省,她多次邀我加盟,并许诺高薪和优厚的待遇,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这里工作条件虽然比较艰苦,工资也不高,但我很踏实、很满足 ,因为我得到了那么多农民兄弟的欢迎和信赖。这些年有许多农药厂家,都想借我在农民当中的影响和威望推销他们的产品。有一个生物肥厂,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销路不畅,他们多方托人请我去电视台合作画一个专题讲座,并许诺给我一笔非常可观的报酬,我当即严辞拒绝,也有很多人劝我自己开个农资商店,一年少说也能赚个30万、50万的。的确,我承认这一点,但是名利绝不是我追求的目标,农民信任,才是我最高的荣誉。
  我爱我所从事的事业,在事来上可以说是尽职尽责,为此付出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对家庭,虽然我也力争做一个了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和好母亲,但毕竟精力有限。有人问我,你成天不着家,家里人没意见吗?说实话,这一点,真应该感谢爱人的支持、孩子的理解。
  对于年幼的女儿我是愧疚的。我不能像其他母亲那样,陪孩子学习,陪孩子玩耍,她甚至难吃到我亲手为她准备好的饭菜,常常是早晨为她准备好中午、晚上两顿饭,放学到家,她自己热一热就吃了。因为疏于照顾,女儿的体质不好,经常有病,一病就得输液,可我白天大多数在乡下,所以每当女儿有病需要输液时,往往都是晚上九点以后,女儿13岁那年曾写过一篇得了98分的作文,作文的题目是《“微薄”的母爱》。女儿的作文中写到:“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和母亲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我就不禁产生深深羡慕,以至于嫉妒。 我的母亲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每年都是忙不完的忙,春种时要下乡指导,夏忙时节要下乡讲如何管理,秋收时又要测产收获,好不容易熬到冬天,却又要下乡讲课,每晚上又有写不完的材料,看不完的资料。每当周末要妈妈陪我一天时,妈妈总是对我说,妈妈不能休息,等妈妈有时间的。可她什么时候有时间呢?在我度过的这十三个春秋中,妈妈带我出去玩玩、上街能有几次?能和妈妈在一起度过一个清净的周末或节假日,对我来说都有奢望。妈妈把她的爱都给了她的事业,我也只好享受点微薄的母爱了。”当女儿得意地把获奖的作文拿来给我看时,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女儿问我,妈妈你怎么哭了?我说:“你的作文获奖了,妈妈高兴”。
2002年11月,我作为科技战线的代表参加者了党的十六大。当全场起立高唱国歌时候,我热泪盈眶 ,由衷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那么的骄傲和自豪。特别是看到党中央这么重视“三农”问题,我越发觉得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责任重大、使命神圣。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 在人代会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本届政府面临主要困难和挑战是什么”的提问,新任总理温家宝首先就提到了农业:“农业兴,国家兴;农村强,国家强;农民富,则国家富。”每当想起这些,我都倍感自己的压力沉重。
  2003年6月,富锦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农业技术学院,培养出更多董技术,会管理的种田明白人,克隆出更多的麻晶莉。由于建设时间紧,经费不足,筹建工作极为艰难,每购置一套桌椅、一块黑板甚至一个门牌都得精打细算,那段时间,我们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来工作,一直干到很晚才回家。市领导多次来学校视察,现场办公,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用80多天,学校就正式开学,学校实行弹性教学,农忙务农,农闲学习,公寓化管理,免收各种学费,在课程设置上,除开设生产基本理论外,以实用技术为主,开办了生动活泼的大豆课、甜菜课,养猪课等深受学员欢迎。目前,首期141名学员在接受了系统的技术知识教育后,每个都带着一个课题回到家中进行研究试验,一些优秀学员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出来,麻晶莉农业技术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了农村许多有志青年向往的地方。
  这些年,我的名气越来越大,认识我的人也越来越多。去年春季,农民封路修渠,任何车辆不准通过,我坐车过去见此情形,本来想绕道走,农民一看车牌号是20960,赶紧跑了过来,硬是连推带抬把我的车弄了过去!临走时,他们还说,别人的车不让过,麻老师的车啥时想过啥时过,那时我非常感动,朴实的民呐,只要你对他们有一点好,他们就永远也不会忘了你。
  有一次,我在佳木斯坐出租车。刚一上车,出租车司机就说:“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我说;“可能我坐过你的车。”司机想了一会儿,突然说;“你是麻晶莉。你的事我知道,你真了不起。”下车时我给他车费,可他说什么也不要,还特别激动地说;“能拉你一趟,是我的光荣。你快下车吧。我还得赶紧去告诉我那帮哥们呢,今天,麻晶莉坐了我的车!”
  回顾走过的路,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功的快乐,也有磨砺的艰辛。但最令我欣慰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学科技、用科技,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许多人问过我,“麻晶莉,你年龄都这么大了,还能有啥大出息呀?这么拼命地干,究竟是图个啥?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总是告诉他们,我麻晶莉不图别的,只图能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兄弟办点实事。
  这些年的确付出,我得到丰厚的回报,组织上给我许多的荣誉。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农业部“丰收计划”二、三等奖和省政府、省农业厅等科技进步奖25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多次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工作者、省“十佳公仆”、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荣誉是褒奖,是鞭策,更是前进的动力。我将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家乡父老的厚爱,继续努力工作,永远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永远做农民兄弟的贴心人!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幸福冒泡○oO~”,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